伏暑的交響樂奏得正酣,秋悄然占領河山,立起勝利大旗。
過日子正如攀高山,從氣候維度來看,盛夏烈日灼灼、大雨時行,是為山頂,山麓山腰處皆不及此。立秋就是造物主的一念之間,秋立,意味著下山,意味著離火傘高張愈來愈遠。與山頂只差一步距離,萬事萬物便紛紛踏進了秋的門檻,這豈是表象所能立刻察知的?好比靜水流深、冰層消融、禾苗發芽、墨滴入池——沉默、輕柔、堅毅、伸展,緩緩而為,暈染全局。
《歷書》曰:“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立秋作為第13個節氣,標志著孟秋開始,人間進入了兩頭涼中間暖的“尜尜天”。立秋過后,蕭瑟之氣像藤蔓一般纏繞天地,無聲、依賴、易長,直到覆蓋掉所有的夏音,吞噬掉所有的酷熱。
遠古時代,先民們是把立秋當作節日來過的,即社日節。皇帝要率百官去郊外舉行盛大儀式,迎候秋天。民間都要祭祀土地神,祈求豐收,或酬報神靈。農諺云:“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立秋之日如天氣晴好,則必定稻谷滿倉,可立秋后若是不下雨,也定要遭殃。
“曬秋”是值得一提的。農人收獲的糧食果實需要晾曬,可地無三尺平,人們便運用智慧,發揮想象,將農作物和果實放在大的圓形竹匾中,再將大圓竹匾搭在房屋曬桿上進行晾曬,在崎嶇地形上創造了錯落有致的獨特景致。兩年前,我曾與文友去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采風,那里如今還保留著最原始的曬秋習俗,成為享譽全國的最美符號和地域標簽。村子是掛在山崖上的,從山頂處俯瞰,圓圓曬匾五彩繽紛,粉墻黛瓦古樸滄桑,一新一舊,維系著古村人的前世今生。竹匾里攤好辣椒、茱萸、黃菊等,曬在房檐下,玉米、燈籠柿成捆系好掛在房梁上,南瓜切成一片片,用線串好,掛在園子里……田野里的輝煌已褪去,而晴空下的斑斕無處不在。
城里人是盼立秋的。在水泥、磚塊和鋼筋混凝土搭建的世界里,立秋之于人們,僅限些許感覺了。夏熱雖在,但畢竟傍晚朗月清亮,江風涼爽,飯后消食,愜意至極。公園里,細聽河水潺湲、秋蟬凄切,仰望草木搖落、雁陣南飛,感悟四季變化,人生易逝。清晨登山,霧氣氤氳,山巒若隱若現、縹緲虛幻,有蓬萊、瀛洲、方丈之姿,令人神往。立秋三候曰:“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地運行著自然規則,周而復始,不可更改。立秋是時間的藤蔓,在梧桐第一片葉子落下時,便開始延伸,以風的名義、雨的名義、日照的名義,詮釋著秋的內涵,直到蘆花飄飄,直到楓林盡染,直到橙黃橘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