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惠芬
(蘭州現代職業學院,甘肅 蘭州 730200)
2009年,在線學習在美國迅速崛起,智慧教育模式迅速進入課堂,使課堂教學內容從單純的知識傳授改變為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教學方式由教師的單純灌輸轉變為師生互動。智慧教育模式從根本上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熱情,從而活躍了課堂氛圍,提升了教學質量,達到了教學要求。2018年4月教育部出臺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機制,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堅持應用驅動和技術創新的基本方針,堅持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構建智能化、網絡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發展之路。職業院校要緊跟時代步伐,讓課堂教學步入“互聯網+”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智慧”的界定,本文主要從兩個方面定義:一是從概念內涵上講,是基于生理和心理的一種高級創造思維能力;二是從概念延伸上講,理解為“智能化、科學化、信息化”。近幾年,教育界普遍認為,課堂教學的目標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而是培養學生的綜合“智慧能力”,追本溯源,教學的根本目標還是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構想、體驗、評價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智慧能力。
在“互聯網+”背景下,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傳統課堂的基礎上新的教學方式不斷涌現,如慕課、翻轉課堂、微課、網格學院等,最終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探索能力,使他們能夠感觸到知識的本質,領悟到其中的內涵,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獲得美好的學習體驗。基于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近幾年對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優秀課件的現場觀摩和課后分析,發現智慧課堂的教學過程具有以下幾個核心特征。
智慧課堂的主要特征是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以主動探究的方式實現提前預習,讓手、耳、嘴、腦等器官全面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使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積極主動的參與者,他們在課堂上思維活躍、積極主動,善于思考并能發現問題以及能及時地解決問題。盡管同學之間有個性差異,但是全局可以帶動局部,使個別學習能力相對弱、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學不會成為局外人,也能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培養學生樂于學習、主動學習、終身學習,已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方向,不僅通過新的環境、手段,還要從理念、方法、模式等方面進行深層次的改變,實現信息時代教育體系的重構,使學生適應并融入到信息社會中,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改革中。
在智慧課堂的日常教學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啟發者,備課工作要圍繞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能力、知識儲備等要素進行,提前通過教學平臺發布預習測評資料,并根據反饋結果調整好教學設計,準備的教學內容要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為主,并有配套的知識點檢測練習,上課期間根據數據平臺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教策略與進度,課后作業以微課資料為主,針對學生分配個性化的任務,通過任務結果修正指導方式,對發現的問題要做出適度合理的干預。
在智慧課堂中,學生的學和教師的講都是動態進行,可及時調整,學生在符合自己學習能力的過程中完成學習任務,經歷了想象、發現、思考、歸納等高階思維過程,感受到了學習的魅力,提高了思維水平,激發了學習興趣,獲得了成就感,有助于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養成積極進取、勤于思考的思維習慣。
先進的技術極大地拓展了教育的廣度和深度,信息交互手段的使用,使教育成為個體化、自主化和多元化的學習過程,“智慧課堂”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一直處于高頻互動狀態,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過程中,能夠養成與他人積極交流溝通、同心協作的習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課堂教學設計中,要以小組為合作單位,在學習目標的驅動下互相交流、深入探討,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問題要及時指導、梳理和總結,讓學生在不斷思考和啟發下加深知識的理解,促進思維發散、碰撞,圓滿的完成學習任務。
智慧課堂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給課堂教學帶來嶄新的氣象,使學生擺脫單一的學習模式,通過豐富的教學資源、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合理的教學計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啟發其思維聯想、擴散,從而提高課堂效率,讓教學效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問促學”是課堂教學的常用手段,通過提問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促使他們主動思考問題和想辦法解決問題,鍛煉他們的總結歸納能力,通過教師的引導,在相互探討的過程中掌握核心要點,加深理解。這個環節首先需要教師的智慧,在設計預習測評資料時,知識點要設計為問答形式,由簡到難,以舊知識帶出新問題,具備承前啟后的作用,以開發學生的智慧為根本任務。
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好壞,不僅取決于教師的知識水平,還取決于學生的聽課效果,所以教師在講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時,一定要先用感性的方法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這也叫感性引入,當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教師要用理性的語言把問題講清楚,這就叫理性執行。智慧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主動學習能力,慢慢訓練學生的思維,提高他們的核心素養,要求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2.2.1 做好備課工作,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實現了無線網絡全覆蓋,搭建了云平臺,備課工作要依托現代技術,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科學、準確的判斷,為學生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首先,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儲備要有全面的了解,高職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學習習慣、自控能力整體較差,偏理論性的講解無法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以《flash動畫設計》為例:現在的學生,都是看動漫長大的,他們喜歡日本動漫大師宮崎駿的 《千與千尋》、《風之谷》,新海誠導演的《你的名字》等各種各樣的作品,每次上課時,都以這些作品中的一些場景為切入點,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再加入本節課要講的知識點對照講解,因為喜歡動漫,所以他們對如何制作也很感興趣,相應地學習起來也就輕松愉快。最后教師為學生設計好配套練習題,并對課堂教學效果、作業完成情況做出即時評價和反饋,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根據學生情況針對性調整和修改教學內容。
2.2.2 互動形式靈活,促使課堂氣氛活躍
智慧課堂利用學校的信息平臺,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教學素材,方便了教師的備課和學生的自學,也有利于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靈活多樣的互動能使學生的肢體和大腦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在互動過程中,不斷受到啟發,不斷獲得驚喜,調動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也使他們享受到了學習的快樂。因此,智慧課堂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他們是課堂上的掌舵手,影響著學生學習的熱情,也決定了教學效果,如何控制好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并在互動中領悟到概念、原理,然后通過主動學習達到教學要求和目的,是智慧課堂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
智慧課堂的主要特點是“以學定教”,根據各種技術手段采集和分析數據,制訂出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和想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傳統課堂是“先教后學”,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備好每一節課,在課堂上根據教案流程講解好重點、難點,這兩種方式殊途同歸,最終的目的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做好這兩種教學方法的有效融合,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利用智慧課堂提升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傳統課堂讓他們加深對概念、定理等課程重難點的理解。
我國地域遼闊,科技發展不均衡,導致不同地區教學水平、教育理念、教育質量差別很大,教育行業存在三大問題,第一是教育不公平;第二是創新能力不夠;第三是缺乏終身學習機會。在“互聯網+”的今天,通過智慧課堂就有可能對這三個問題提供很好的解決方案。把優秀教師的課程制作成微課、慕課,發布到網絡學習平臺上,供其他教師觀摩學習,并根據教學需要,在課堂上部分或全部播放教學視頻,讓偏遠地區的學生也能享受到優質的教學資源。
教育是一個心靈啟迪另一個心靈的過程,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優化知識的傳播和共享,促使教育事業快速發展,通過智慧課堂,打造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教學模式,以引領學生思維發展為契機的教育理念,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教育理論和指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