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
德國在整個歐洲經濟體中可謂“經濟之錨”。德國經濟晴空萬里,歐洲經濟好運當頭;德國經濟烏云籠罩,歐洲經濟就沒有明天。然而,在2019年,德國卻進入了一個經濟寒冬期。
從GDP數據來看,從2016年起德國經濟就出現了放緩的跡象。
經過預測,幾乎所有經濟學家都認為,只要2019年德國經濟增速能夠保持在0.5%,就算進入了合格線,但現實是,跟2018年相比足足跌了一個百分點。更讓全球投資者憂心的是,去年8月底,德國甚至發行了一個30年期的負利率國債,這是人類經濟史上為期最長的負利率國債。這說明投資者們對歐洲乃至全球經濟已經普遍產生了悲觀情緒。為什么德國經濟下滑引起全球如此大的關注呢?
德國跟中國一樣,是一個制造業大國,德國經濟的基本面就是全球制造業的基本面。但是支撐德國甚至歐盟的制造業偏偏就出了問題。
2019年1月以來,德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幾乎處于50的榮枯線下。其中9月和10月的德國PMI指數只有41,在歐元區中墊底。下滑的PMI指數反映了德國制造業整體的萎靡不振。由于德國的經濟總量在整個歐元區處于第一位,也就導致了整個歐洲制造業都處在自2012年以來的最低潮。德國制造有三板斧:機械制造、汽車和化工。其中汽車是龍頭產業,化工產業的1/5以及機械制造業的1/3的營收都直接來源于汽車產業。
但是近幾年來,德國汽車似乎賣得特別艱難,去年德國的汽車產量下滑了12%,出口下滑14%。
德國制造業在2019年的萎靡現狀是全球制造業的一個縮影,同時也給中國的制造業發出了很大的警示。
在全球制造業中,德國是最早提出生產柔性化改造和制造轉型的國家。早在2013年,德國政府就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工業4.0的概念。傳統的工業1.0到3.0模式,有五大模塊,即機器、工人、原料、運輸和銷售,而德國的工業4.0就是在這五個模塊上安裝傳感器,讓其變成智能模塊。
新模式帶來的好處是,首先工廠將會建立起完善的大數據庫,保證生產更為高效。其次,完全以消費者需求為核心。用戶將不同的需求交給工廠,工廠再來生產。
在全球科技進步和商業模式迭代的浪潮中,德國在IT領域、基因科學等領域,跟美國的差距似乎正在拉大,而在制造業環節受到中國企業極大的挑戰。
事實上,德國政府也意識到了制造業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2018年的時候,德國出臺了《高科技戰略2050》,希望到2025年將科技支出占GDP比例提高到3.5%。2019年2月又出臺了《國家工業戰略2030》,目標是在2030年,將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5%,特別是加快汽車工業的轉型,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
德國跟中國一樣,制造業是它的基本盤,強大的工業基礎帶給德國的是2009年后逐年降低的失業率和良好的政府財政情況。在未來的10年到30年內,德國能否在本輪科技制造浪潮中保持領先地位,將決定這個國家未來的成長和國運。而在這樣的競爭中,成長中的中國制造業,是它最強勁的競爭對手和合作伙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