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唐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我們為什么做慈善》,此后有個問題一直在我腦海里:我們理解了做慈善的必要性之后,我們如何做慈善?
在人類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我們生活在資源匱乏之中,我們習慣性地缺乏安全感,如今,我們要學會和這種恐懼做斗爭。一個人的衣食住行其實可以很簡單。一個煎餅就一瓶香檳就足夠一天所需的營養,身體真正需要的熱量沒有我們想的那么多;很多人衣櫥滿滿,如果不是從事時尚行業,衣櫥里的衣物也足夠遮體救寒;北京中心乘私家車的速度往往小于徒步小跑或者快走的速度,而城市里已經有近一千公里的地鐵,出行已經變得很便捷。我曾問過一個建筑設計師,一個人最少需要多少面積住房就可以體面地生活,他很肯定地回答我:“十二平方米。”
一個人體面生活之外的錢財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每年拿出收入的十分之一來做慈善,或許會讓你收獲更多。這個習慣可以從小養成:十分之一的壓歲錢,十分之一的工資,沒錢的時候那就捐出十分之一的可用時間。
圍繞身外的錢財,我見過很多奇葩。比如,喝不出長城干紅、智利干紅和1982年拉菲之間區別的男子,只因錢花不完,一定要喝羅曼尼康帝,而且一定要喝價格最低、最物超所值的羅曼尼康帝;比如,一定要把很多錢留給兒子,惘然不顧把很多錢留給一個資質平平的兒子其實是讓他吸引很多騙子,最后面對黯然神傷的結局;比如,認為自己是天選之人,胡亂投資,十年前靠運氣掙的錢,這幾年憑本事都輸光了。
我曾問一個富二代:“你父親為什么那么有錢了還是那么貪婪?”富二代用了一個比喻回答我:“如果一個從小餓大的人,一直吃不飽飯,一生中終于有了一個機會吃自助餐,錢已經交了,人已經在餐廳里了,您覺得他能忍住不往死里吃嗎?這其實已經和饑餓本身無關了。”
給窮人一筆錢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其窮困的狀態,彩票中獎的人最常見的結局是揮霍完錢后回到之前的狀態。
“世間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教會貧困的人正確的三觀、讀書的習慣、做事的常規和方法,他們會自己慢慢戰勝貧困。
慈善是事業,不是玩票,不是隨便干干,不是成不成無所謂。做出大善也是不朽,任何不朽都需要艱苦卓絕的努力。成功不可復制,成事可以修成。
做慈善,出錢、出力、出資源的前提是要先致富。慈善機構從業人員應該比的是成就慈善事業,而不是比誰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更慘。
非贏利機構不等于不贏利,“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亞當斯密曾說:“商業是最大的慈善”。非贏利機構甚至應該奮力逐利,時間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錢,從管理提升要價值,從減少浪費要贏利,能夠自己造血的非贏利機構往往才能走得長遠。
做慈善的時候,不要總想著自己如何是施善的一方,要多想想他人和事情:他人需要什么?此事為什么重要?此事應該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