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
成都市委十三屆六次全會堅持以新思想引領城市發展方向、以新理念統攬城市工作全局,提出了一系列引領城市治理的創新性機制、推進社會治理的關鍵性舉措、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牽動性載體。作為發展較早的老區大區,金牛區堅持眼光下移、重心下沉、資源下放,探索構建“一核引領”固根基、“雙線融合”補短板、“三治結合”提能力的基層治理實施路徑,推動全會精神落地、落細、落實。
強化“一核引領”固根基
堅持把黨建引領貫穿到基層治理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通過以點、連線、帶面,把分散在黨政各部門、社會各領域的力量統籌起來,全面增強黨組織領導城市治理能力。
一是在點上構建“小區黨組織+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三方聯動格局。理順小區黨組織和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之間的關系,建立健全小區黨組織、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機構等多方協商機制,充分激發居民小區各類主體活力,有效化解內部矛盾。積極推動小區黨組織成員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業委會成員,加強社區物業黨建,延伸基層黨組織的工作手臂。健全民主選舉、民主管理及日常工作管理制度,搭建社區黨組織與物業協會黨組織、小區黨組織與物業機構的溝通評價和監督平臺,積極推進“小區(院落)連心驛站”建設,全力打通快速鏈接協商共治“最后100米”,努力形成服務高效、和諧融洽的小區氛圍。
二是在線上構建“街道黨組織+社區黨組織+小區黨組織”三級組織架構。深化城市基層黨組織互聯互動機制,做實做強區域化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建立服務需求、服務資源、服務項目清單化管理、項目化認領機制,強化組織紐帶、利益聯結和資源共享,引導駐區單位、群團組織、市場主體和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社區發展治理。實施“黨建末梢”工程,構建“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院落(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橫到邊、縱到底的四級組織體系,高標準配備小區黨組織書記和黨建指導員,不斷織牢織密基層的黨組織網絡。
三是在面上構建“黨的組織覆蓋+黨的工作覆蓋+黨的活動覆蓋”三個覆蓋體系。大力實施“強基興黨·七大工程”,著力推進“組織全域覆蓋、陣地全面建設、活動全數參與”三個行動,切實加強社區、機關、學校、企業、樓宇、商圈等領域黨組織建設。扎實開展黨建帶群建工作,統籌建好管好用好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等活動陣地,加快推動黨組織和群團組織資源共享、陣地共建、活動共辦,切實做到“黨組織覆蓋到哪里,黨員工作、黨的活動就開展到哪里”。
強化“雙線融合”補短板
堅持有為政府與有效治理相結合,聚焦鞏固基層基礎和滿足民生需求,加強社會治理制度統籌、資源統籌、力量統籌、機制統籌,推動社區發展治理強基礎、優服務、惠民生與社會綜合治理防風險、促法治、保平安雙線融合。
一方面,高質量推進社區發展治理“五態共融”。進一步完善推廣黨建引領社區發展治理“新橋經驗”,按照“易進入、可參與、能共享”理念,以社區發展治理“五大行動”為抓手,健全社區發展與治理一體化推進機制,創新實踐“1+3+N”社區工作法和“社區+產業+生態+商旅”發展方式,通過“文化切入”做精“社區文態”、“生態融入”做活“社區綠態”、“產業引入”做強“社區業態”、“場景植入”做美“社區形態”、“社會介入”做亮“社區心態”,夯實美麗宜居公園城區底色。
另一方面,高標準推進社會綜合治理“五聯共治”。進一步完善“1+N+N”專群聯動模式,深入實施社會治理“三大攻堅行動”,探索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結合的“一庭三所”多元調處化解綜合機制等創新做法,整合市場監管、衛健、應急等執法力量,充分發揮“網格員”“紅袖套”作用,加快形成平安聯創、文化聯建、活動聯辦、環境聯治、矛盾聯調的“五聯”共治新格局,讓共識在社會最基層凝聚、風險在社區第一線化解、矛盾在城市最末端解決。
強化“三治結合”提能力
學習運用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以自治為基礎、法治為保障、德治為先導,推動社會治理由“自上而下”到“多元共建”轉變,加快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不斷激發全社會的參與熱情,全面提高基層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提升法治保障能力。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深入實施“法治金牛”建設,自覺運用法治精神引領、法治思維謀劃社會治理工作,依法完善街道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多方參與機制,加大探索社區“溯源治理”力度,依靠法治方式破解社區治理難題,推動社區治理法治化、規范化。依托西部法律服務品牌創新中心加快打造“西部法律服務集聚區”,深化行政執法“三項制度”改革,持續開展“依法治理七進”活動,不斷增強居民群眾的法治意識和權利義務觀念。廣泛建立社區居民矛盾糾紛調解工作室,著力發揮居民骨干、社區法律服務工作者的作用,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圍,不斷提升依法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
二是提升德治教化能力。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塑造共同精神家園為追求,大力弘揚和傳承中華文明、天府文化,廣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心口相傳的社區精神,不斷增強居民群眾的社區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榮譽感。強化基層“微黨校”建設,組建社區“蓉城先鋒·金牛力量”黨員宣傳隊,綜合利用融媒體中心、“掌上金牛”等媒體平臺,深入推廣“大道金牛”系列文化傳播活動,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不斷講好金牛故事,傳播金牛聲音。組織居民群眾開展黨員示范戶和文明家庭創建活動,發展社區志愿服務,倡導移風易俗,形成與鄰為善、與鄰相伴、守望相助的良好社會氛圍。
三是提升自治強基能力。持續推進社區發展治理“百千萬”工程,探索創新“黨組織驅動、自治組織帶動、服務項目拉動”的自治新模式,健全“兩代表一委員”參與機制,推動群團組織、社會組織、市場主體、全體市民結成治理共同體。深化推進“434”社區提案工作機制,完善以居民議事會制度為主要形式的多方議事機制,建好用好“有事來協商”平臺,創新開展居民說事、民情懇談、百姓議事等各類民主協商活動,暢通公共訴求受理、協商、解決“三個渠道”,進一步凝聚居民共識、增強治理合力。推進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創新社會協同、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組織形式和制度化渠道,加強社會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進一步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區治理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