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是當前教育界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日本實施寬松教育政策時的教育發展階段與我國當前實施的減負政策非常相似,汲取日本的前車之鑒,可以為我國探究科學減負問題提供有效的參考路徑。
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曾全面推行“寬松教育”,2016年政府發表“去寬松化”宣言,承認寬松教育失敗??偨Y起來,其失敗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在政策理念上,沒有形成統一思想。日本初期的寬松教育政策,只是在原有教學時間和教學內容上進行了大幅削減,寬松之后,到底學生應學到什么程度、教師應教到什么程度都沒有形成統一的思想共識。第二,在政策執行中,沒有實施同一標準。公立學校按照要求全部削減了教育時間和教學內容,但是私立學校和社會培訓機構卻沒有實行,依然以應試教育為主導。第三,在政策保障上,尤其是教學保障上,沒有落實到位。日本實行“寬松教育”的出發點是為了避免傳統填鴨式教育的弊端、面向未來培養創造性人才,這跟我們現在“減負”理念很相似。但是由于上述方面的失誤,走向了失敗的結局,這也讓我們深刻認識到:
首先,寬松教育并不是不要基礎,僅靠減少課時,減少學習內容和降低學習難度的做法是表面的、膚淺的。真正的減負必須伴隨著教學方式的轉變,伴隨課堂教學的轉型。如果課堂教學還是傳統灌輸,其實質必然是理念與現實的背離與脫節。因此,在我國推進中小學減負的過程中,一定要促進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和教學質量的提升。同時,還要注重教師能力的培養。
其次,相關部門和學校對于教育質量應該有一個科學的評價和界定。既要照顧到優秀學生的發展需求,也要特別關注中低收入家庭和弱勢群體家庭孩子的幫扶培養。如果只是一刀切式的政策減負,但課堂形式、教學方式、考試制度、招生錄取方式和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不改變的話,家長和學生會依然在追求分數的跑道上奔跑,就會造成“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畸形現象。
(摘自《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