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華 江超
落實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中職院校育人質量,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服務。近些年我國加大力度建設中職院校,堅持校企合作辦學的原則,完善校企合作機制,深化校企合作育人的工作實踐。我國制造工藝的主要發展方向為智能制造,因此我國數控智能制造工業需要大量的人才,因此中職院校需要培養數控智能制造專業人才。本文結合數控智能制造專業,提出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養模式,保障人才綜合素質。
(一)中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中職院校培養的人才需要滿足社會需求,面向社會市場。但是當前一些中職院校在教育模式上過于重視理論,忽略了實踐教育,培養的人才很難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沒有開展全面的素質教育,整體教育內容過于死板,多年沒有改變教學大綱,利用單純的知識教育,復制了傳統的經驗,忽視了教學實踐和學生的動手能力,忽視了人文教育的價值。
近些年我國開始注重中職教育,通過反思傳統的教育模式,不斷摸索新型教學模式,形成了不同于傳統教學理念的教育模式。中職院校創新教育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技能,落實素質教育模式,突出學生的中心地位。在實際教學中落實因材施教,落實校企合作模式,是當前中職院校新的發展道路。
(二)校企合作的優勢
校企合作適應社會市場需求,通過校企合作,學校通過企業反饋的內容,可以保障人才培養的針對性,結合市場導向,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
此外,通過校企合作,中職院校和企業共享資源信息,實現優勢互補,節省中職院校和企業的成本,實現雙贏。我國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市場迫切需要專業的技能人才,通過校企合作,可以加大中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力度,同時也可以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一)忽視了培養學生的職業綜合素質
當前我國中職院校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強調訓練學生的職業技能,突出了職業適應性,在實際教學中落實了工業化社會要求。利用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可以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
但是一些中職院校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的過程中,過于注重專業化,無法滿足信息化要求,不利于學生就業之后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科學技術和信息產業不斷發展,廣泛利用了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之后,簡化了勞動技能,同時提高了勞動者的綜合素質,這超越了當前中職院校的教育模式。
(二)課程內容忽視了學生全面發展
課程內容單一地面向某一專業,教師更多地考慮如何教,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課程編制也注重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強化專業技能,但是沒有轉化課堂為信息載體,幫助學生深化理解知識和技能,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中職院校數控智能制造專業過于重視原理結論,過于突出了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忽視了知識的實用性。
(一)構建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實現校企合作的人才合作模式,需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企業人才需求為基礎,中職院校和企業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的方案,構建課程體系,確定課程教學的內容,構建實踐基地。中職院校需要結合企業發展要求,研究數控智能制造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設置,更新課程內容。
中職院校可以和當地知名企業開展深層次合作,構建校企長效合作機制,結合人才培養的目標,中職院校和企業要一起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制定數控智能制造專業人才計劃,明確用人單位對于數控智能制造專業人才的要求,構建人才培養體系。中職院??梢院托袠I專家共同探討數控智能制造領域的新發展,根據行業生產構建特色課程,通過研究教學組織方式,確定每個學期的課程教學內容。
構建特色課程,需要跟蹤數控智能制造產業的需求,通過科研促進教學,更新中職院校的課程內容,構建特色課程和精品課程。中職院校需要優化師資隊伍,構建雙導師制度,每年都要安排教師到企業一線學習,形成校企之間雙師型的培養制度。
中職院校需要構建實踐教學基地,綜合校企合作的學習模式,主要分為企業實習實操模式和校內實驗室實習模式。中職院校需要加快速度構建校內實習平臺,和企業之間加強合作,向企業生產現場分派學生,企業安排高級技術人員指導學生實踐,同時根據企業實際問題建立科研項目,組織學生分析和設計某個專題,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中職院校還需要改革學生考核評價法,企業指導教師和學校指導教師共同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提高學生考核評價的針對性。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養保障體系
實施校企合作的數控智能制造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完善教學保障體系。中職院校需要構建質量評估體系,落實常規教學檢查,同時需要加強專項檢查,健全教學信息反饋系統,利用教學例會和教學簡報等方式,構建全方位的信息收集與反饋系統,保障數控智能制造教學質量。創新考試評價機制,根據數控智能制造專業,結合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優化現有的考試制度,建設智能化試題庫,實現考試的科學化和多樣化。
(三)教學保障措施
1.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
利用校企合作方式,優化中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不僅要加強基礎理論教學,同時需要結合校企聯合專業方向開展人才培養。改革數控智能制造專業教學內容,根據數控智能制造專業發展方向為導向,合理把握專業方向,適應學科發展的變化。優化整體課程體系,滿足學科發展和企業需求。設置溝通產業和行業的課程,縮短學校教育和企業用人的距離,合理調整課程內容,落實驅動式數控智能制造專業教育,使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不斷提高。
2.完善數控智能制造類實踐教學體系。
結合中職院校的實驗中心,根據工程項目開展實驗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設計能力和工程實施能力等。利用企業工程實踐基地,可以讓學生參與到企業生產和項目開發當中,利用雙導師制,綜合利用生產實習和企業實訓以及畢業設計等項目,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3.構建校企深度融合的長效機制。
構建專業教師企業研修機制,也可以組織工程技術人員來到課堂授課,發揮校企合作的優勢。結合企業技術創新的知識需求,合理調整數控智能制造專業方向和課程內容,構建動態調整機制,保障數控智能制造專業教學計劃符合技術發展。
(四)校企合作育人的模式實踐
1.訂單培養。
中職院校數控智能制造專業可以和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定向培養協議,數控智能制造專業面向企業園區裝備制造業的產業,落實訂單招生,保障訂單培養比例在80%以上。
2.引企入校。
中職院校可以引進不同的企業,在學校內部創辦生產性實訓工廠,在學校內部開展工學交替的實訓,數控智能制造專業可以申報示范性特色專業建設項目,根據中職院校的建設方案,構建公共實訓基地。
3.引校入企。
中職院校可以在園區構建實訓基地,企業負責構建實訓基地,并且向中職院校提供儀器和設備,同時需要提供技術支持。在實訓實踐當中,專業教師和企業技師可以共同改進新工藝,并且投入到實踐生產當中,提高整體工作效率。
4.人才互聘。
構建校企雙負責制和企業兼職教師庫,聘請企業技師在校內任教,或者擔任廠內的實訓師,統一協調園區管委會,安排數控智能制造專業教師來到企業實踐,通過這些措施,有利于指導學生的生產技能,加大力度約束學生的職業道德和勞動紀律等,同時可以利用中職院校的教育資源,解決企業的技術問題。
通過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數控智能制造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為學生今后的就業奠定基礎,增強中職院校的辦學力度,帶動其他專業可持續發展,同時可以滿足企業用工需求,實現校企合作雙贏局面。
(本文作者單位:南京六合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