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曉東 李菲


交互設計分析
紫砂壺與使用者之間的交互頻繁,其視覺效果與品茶環境和品茶口味以及品茶的視覺感受進行實時相應的轉變,包括熱淋變色率較大,養后存在泛紅,顯露出一定的包漿美感,使用者則會探究其簡潔有效的使用模式,從而更好地吻合自我使用習性,比如拿到手時是否感覺簡約美觀、線條流暢,手感是否兼具舒適性,即便目前的紫砂壺已然呈現出多種形狀樣式,但并不意味著其設計不具備發展的潛力。
紫砂壺采用紫砂泥燒制成型,其材料密度比較大,手指觸感強烈,且使用周期越長,外觀越發光亮奪目,紫砂壺口線條流暢,轉折柔和,喝茶時觸感舒適。但是如若使用不合規的泥料,密度較低,手部感觸往往略顯輕浮。
久用的紫砂壺有著彌久的濃郁茶香,內部相對帶有糙感,可以較好地規避茶香的流失。長時間的使用過程中,即使容器內未加入茶葉,僅添加一定量的開水,也會散發出沁人的香氣。
紫砂中“砂”結構能保存茶葉的香氣。多孔疏松的物理結構,氣味及多酚物質被“吸收”到結構中,泡了很久的老壺,加上熱水,都會自帶茶香。要達到這個效果,首先,泡茶的品種要相對一致;其次,泡茶的壺不要過分清洗,不用化學清洗劑之類的;最后,不用的時候保持干燥,避免發霉有霉味滲入。
紫砂壺的直觀經濟價值是由它自身的品質決定的,同時也會受到市場上供求關系的影響,造成紫砂壺價格的波動起伏。而其價值如何反應于多個方面,包括原料質量、工藝水平以及造型設計與制作工藝等,其經濟價值是考量多方面因素后綜合得出的。
器物的藝術價值源自使用者內心的感觸,紫砂壺作品應做到心手合一,作品反映時代藝術精神的同時,也反映出每一個制作工藝師的藝術個性。個人特色是決定人文價值的最高標準,比如工藝師的名氣、作品風格、成品時間等條件,都是其潛在的人文價值體現。
古用紫砂壺沏茶為典型的復雜性過程,尤其強調細微部分的處置。環境是否合適、茶葉用量、水溫情況以及時間控制等多個層面均需考量周到,整個養紫砂壺的過程也應當兼具耐心與仔細。長此以往,使用者的心性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在與人交往期間也會更顯得理性與耐心,這也是其情懷價值的體現。
造型設計
紫砂壺是紫砂茶具中的代表,其形態設計直接影響了茶器、茶杯、茶盤、茶臺等茶具的設計。紫砂壺由壺紐、壺蓋、壺把、壺嘴、壺身、壺底、氣孔等部分組成,而形和態又有別,形有“三形”:“筋紋”,即植物葉片底部的紋路。“幾何形”,即形態為各種幾何造型?!白匀恍巍?,這種形態是可以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態也有“三態”:靜態、動態、平態。而“三態”又具三美:靜美、動美、平淡美。動中有靜,靜中存動,動靜也可兼備。形態中講究多樣性,剛柔并濟是最佳狀態。
紫砂泥由于顏色以及樣式繁多,稱之為五色土。大致包含三種形式,即紫泥、綠泥以及紅泥。紫泥包括天青泥、底槽青、清水泥和普通紫泥;綠泥包括墨綠泥、本山綠泥和芝麻綠泥;紅泥包括紅皮龍、大紅袍、降坡泥、朱泥和普通紅泥。
泥料目數的多少,與泥料的顆粒表現粗細成正比。紫砂中的砂是為其整個表現出透氣性的關鍵要素,進行篩泥料期間,目數越少,顆粒度越高,透氣效果好,反之亦然。
紫砂壺的刻繪裝飾是由最初的款識署名演變而來的,和文人大家參加紫砂壺的設計等息息相關。通常于制坯成型期間開展,包含印刻以及劃刻等方式。印刻,即印紋修飾,將帶有修飾性的紋路等刻在陰文模板中,并得到凸起紋路的泥片,隨即將其嵌在壺身中。劃刻,預先把紋路刻畫于紫砂壺坯中,隨即用刀鐫刻。
紫砂壺的裝飾應用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型變裝飾類,指改變紫砂壺的傳統方或是圓的造型,創作出以仿生形態為題材的作品。例如以龍頭、松鼠、金魚、山石、植物藤蔓等動植物、自然界的形態為造型的載體基礎,采用雕、塑、捏等裝飾手法,創作出此類產品。第二種是型體裝飾類,指將某種裝飾技法應用在作品成型的過程中,在作品的胎質上表現出來的藝術效果,其裝飾方法有絞泥、調色、調砂、鋪砂等。第三種是型外裝飾法,應用在作品成型設制的最后一步設置,采用的裝飾方法有:陶刻、彩釉 (粉彩) 鑲嵌、描金、接玉、泥繪等。
紫砂壺的裝飾效果在滿足體驗實用性的基礎上兼具審美功能。實用功能是壺紐的基本屬性,壺紐的直徑或高度,都不能超過手的功能范圍。假若壺紐設計的過于平薄和低緩, 用兩三個手指去捏取的時候, 容易滑落, 因此造成使用上的不便和困難。所以紐既不能太平滑, 又不能太粗糙, 且始終要像“手”那樣發揮著橋梁、溝通、聯系的功能。
壺把是為便于握持而設置,與壺嘴位置對稱、均勢,由于壺體的大小不一樣,所以抓握的方式也不一樣,手指抓握弧度為10度是最舒適的角度。而紫砂壺的藝術精美性則體現在無論形態如何發生變化,造型如何獨特,始終保持其基本形態。紫砂泥膩滑又精致,呈于手上細細把玩也是極賦趣意。
紫砂壺中花器經常模仿植物藤蔓造型,如在壺把直接為紫砂與竹木材料拼接,通過彎曲工藝來調整竹木條曲度,竹木材料的融入能使視覺效果與觸覺效果達到更佳,在木條與紫砂接口處設計類榫卯結構,目的是使壺把更具安全性不易脫落。
由于竹木材料導熱率極低,也解決了泡茶燙手的問題。金屬材料的加入,也可使得紫砂壺造型更趨現代化,同時為了凸顯紫砂壺別樣風貌。例如壺把可用黃銅制作,在壺身外面利用硅膠與黃銅連接到其紫砂壺本身,對外觀造型流線起到過渡作用。合理積極地融入新材料新技術,不拘泥于紫砂壺的原本材料,不被其表面的裝飾所束縛,不停滯在其已有的拼接工藝中,大膽嘗試創新。
紫砂壺的造型設計與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人機美學有關,在制作紫砂壺的過程中,不能因過分追求造型而走上偏路,究其根本還是要保證紫砂壺本身的實用價值;在裝飾上要保持簡約大方,線條流暢,動靜結合。紫砂壺的造型要有思想和韻味,給人遐想的空間,造型元素可以在國內外的器具或者比較前衛的產品中提煉,運用到紫砂壺的造型當中。
紫砂壺的制作不僅是單一性質的泥土塑造,而是借助泥料泥色、質地以及修飾手法的整合,形成系統的和諧與共鳴表現。
基于交互設計原理下紫砂壺創新設計,應注重從工藝技術向創新設計的思維轉變,在滿足實用功能的前提下,融入新材料新技術,并反映當前人文需求與審美需求,使其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
課題項目:2020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大運河旅游文化衍生產品設計開發研究》,編號:2020SJA2432。
作者單位:常州大學懷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