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



熱龍寺是竹巴噶舉派的根本寺院,當時熱龍寺建立在什么樣的自然環境對于研究歷史地理來說是一個考慮的問題,現利用歷史地理的理論框架來分析與還原當時那地方的自然環境的狀況,并通過熱龍寺新建之前該地方居住的游牧民的生活必備需求來分析當時的自然環境,根據后期的史書記載中熱龍寺的周圍地形和地貌來分析當時的自然地理概況,從熱龍的得名來分析當時區域環境及區域生活方式。
熱龍寺周圍的自然地理環境與熱龍寺初期的興建、中期的發展和末期的衰弱等過程中有舉足輕重的關聯,當時特殊的環境給新建熱龍寺廟提供了不少的自然條件。自十二世紀末期修建熱龍寺時,整個藏區的文化背景是:佛教再次興盛,同時各種教派在西藏的各個角落里興盛,新建寺廟的經濟來源只能靠遍布各個山區里生活的人們信仰供奉的財務,然而,在那個時代生活在各個山區里的人們經濟來源只能靠自然環境與人力相結合的農耕和放牧等方式,因此,要有比較好的生活條件,必須先有較好的自然地理環境。所以,寺廟新建的經濟與周圍的供奉者的收入有必然的聯系,供奉財務與自然地理環境是無法分離的,從而得出自然地理環境對一個寺廟的重要性和關聯性。
“熱龍寺的周圍定居著很多牧民,寺廟的周圍是鋪滿的大草原和草原上流著很多小河在美妙的聲響中流到年楚河”,在令人羨慕的自然環境下生活的每一個牧民離不開那地方的青山綠水,雖然那地方的環境比較惡劣,但是整個土地長滿了草木,還有河流,那樣的環境對于西藏來說,恰好是生存在高海拔地區動物的最好棲息地,因此,新建寺廟之前那地方居住著很多牧民。到了十二世紀晚期的時候,雖然當時西藏沒有統一的政權和制度,但是分裂割據的西藏,在經濟方面具有很大進展。當時的寺廟新建具有很多目的,最直接來說,一是讓周圍的人們能夠過上安靜的生活。二是各個教派都在興盛時期,竹巴噶舉派也隨著當時社會的潮流,把教派流傳到各地,在具有文化傳播的目的等情況下新建了熱龍寺。
熱龍寺今位于日喀則市江孜縣熱龍鄉,十二世紀時熱龍寺周圍的自然地理環境是寺廟背后東面遍布著牽連不斷的缸瓦桑布雪山,雪山腳下流著年楚河的水源,西面是去往江孜英雄古城的路段,南面是去往不丹的連綿不斷的山坡路程,北面是去往今仁布縣的路,中間頂起雄偉的熱龍寺,該寺是竹巴噶舉派的主寺,修建該寺的掌門人是藏巴嘉熱益西多吉,藏巴嘉熱傳出的教法因此命名為竹巴噶舉。隨著藏巴嘉熱聲名遠播,每逢傳教時,從各地來的人數往往超過五萬人,當時流傳著一句西藏諺語,“世人半為竹巴,竹巴半為乞士,乞士半為成就者”竹巴噶舉派主寺的興盛可見一斑。竹巴噶舉起初竹寺作為根本的寺廟,后來轉至江孜熱龍寺。竹巴噶舉派的根本寺院以熱龍寺為中心,在很多地方新建了不少的竹巴噶舉派的寺廟。
作為竹巴噶舉派的根本寺院,寺院周圍的自然環境是草原游牧民的居住地,周邊流進兩條河,兩條河的水源都是熱龍寺東面雄壯的缸瓦桑布雪山,遠處看就像兩條白色的哈達從天而降擺布在那雄起的雪山中間,此圣地的地脈殊勝。地形宛若八瓣瑞蓮盛開;雪山、石山、牧場和草山環抱,仿佛致敬似的成百條小溪匯流其間;周邊呈現八瑞相,即寺前冬日山形同右旋白螺、熱拉山峰狀似撐開的寶傘;珀迦后山仿佛是盛滿甘露的寶瓶;贊曲山像豎立的勝利幢,揚袞山和其前山宛若金魚游憩;閣木壩好似轉動的金輪;本塘壩的山巒如荷葉開篷,溪水如百鳥競翔;嘉木沼澤似吉樣結。修道的禪林就坐落在這樣的地方。由此因緣,從而在雪域星羅棋布守持密乘的祥院千萬座。法主(指藏巴嘉熱·益喜多吉)說:“我在昂雪建寺,勢力過大;在基雪建寺,太喧嘩;在庫列那梯建寺雖富有,但覺得對佛教不很有益。興建在此地道統和教法如同白晝一樣光明燦爛。”熱隆寺因得法主如此授記,故極為殊勝,從而我們看到熱龍寺周圍的環境是多么美麗,地形來說也能看出如此吉祥就像八瓣瑞蓮盛開。
熱龍寺的得名由來也與那地方的美妙的自然環境有關,據信史記載,藏傳佛教后弘期伊始,衛藏十八或十二人中之沖凱·喜饒僧格倡建并住持年堆庫列寺,悅·托白在庫列山庫列寺之側興建莫巴寺。覺沃杰阿底峽的門生中所謂悅師三昆季,即悅曲旺、丈松和托白等三人,他們在庫列山建莫巴寺,隨即出現庫列之牧民,遂封山禁獵,該寺與那些牧民結為供施關系,莫巴寺在乃寧斷巖的尾部,現今遺址尚存。咱沃囊地區折域埃卡山鄂博以上地方叫做庫列。相傳年堆曾為折氏和瓊氏據有,史料云:“天空四四方方的藏區,具有折瑪尼的加持力。”但是,嗣后大臣們認為那是對頭戴盔帽的鬼魅之化附,其地遂得名庫列。后來牧人在山陽丟失一只神變的白色母山羊,一天尋覓時找到了。牧人發現在今日寺廟大殿正對面一塊石頭上灑有羊乳,母山羊正以體溫烘熱石頭,牧人前往那里,看見該石頭上凸出“筽瑪尼擺彌哄”字樣。當時恰逢證果者林氏來到那里,牧人便將圣石奉獻給林大德,又在該地斷崖峭壁挖鑿修行窟,供瑜伽大自在修行。由于神變母羊授記,從此該地稱作熱隆。
現在還能看到當時熱龍寺的周圍居住著游牧民,而且具備游牧民棲息的環境條件,之所以有這樣的自然環境,才新建了熱龍寺。
作者單位:西藏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