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攝影作為一種獨立的視覺媒介和記錄工具,其自誕生起就與繪畫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首先,攝影的出現和發展使得傳統繪畫藝術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沖擊;其次,繪畫藝術家們借以對攝影圖像資源的利用和置換,在不斷的嘗試與探索中逐漸實現了繪畫與攝影在藝術領域的相互滲透與融合。“影像”一詞的受眾面也就不斷的擴展開來,進而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視覺概念。影像的出現也導致了繪畫藝術的一系列變革,傳統繪畫所固有的歷史地位和價值意義也隨之發生了相應的改變。在這個多媒體時代,當代油畫創作以以往對自然資源的直接寫生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在創作中會從相關的影像中獲得更多更有效的信息,從而獲取創作素材和靈感,進一步的完成作品的創作。照片在藝術家創作中的使用也更為廣泛和普遍。
關鍵詞:攝影;影像;繪畫
一、影像技術出現的時代背景
15世紀的畫家們發明了一種透視繪畫系統--被稱作為鏡箱的光學儀器,這種儀器能將遠處的風景投射到一個平面上,這種手段一直沿用到19世紀。1839年,兩項革命性的改變人們對顯示認知的重要技術分別在倫敦和巴黎公布,二者都是對鏡箱如何永久獲得轉瞬即逝的影像這一挑戰做出的回應。一種技術是在一塊金屬板上產生一個唯一的不可復制的左右相反的單色影像,被稱為達蓋爾攝影法。另一種工藝是在紙上產生一個同樣也是單色并且色調和左右都相反的影像--負片,將這一負片與經過化學處理的表層接觸并暴露在陽光下,呈現為有正常空間和色調值的影像,這一工藝處理的結果被稱作光繪成像。1839年這項發明公諸于世的時候,西方工業化社會已經為接納攝影做了準備,照片的出現和存在是因為它滿足了文化和社會需求。社會和文化呼喚對現實更精準更直觀的表現,這一訴求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就此而言照片是一種終極回應。二十世紀后期,數碼相機技術的問世,攝影開始更加深入的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從攝影技術的發明到成熟,也在對原有的繪畫藝術帶來沖擊和影響,西方繪畫藝術也由此開始產生新的藝術現象。從藝術家的繪畫風格或者是畫面共性,都能找到藝術家創作中有借用到影像以及照片的影子,繪畫與影像間的關系也開始有了更多的交融,甚至出現了新的藝術流派。“影像”這一概念也在攝影技術不斷發展的前提下被逐漸放大。
二、影像在繪畫中的運用與結合發展
文藝復興之后,繪畫作為一種逐漸成熟的視覺經驗向導,有著建立在寫實層面又高于寫實的藝術,寫實也成為了傳統繪畫中的一大特點,寫實繪畫也是在未出現照相機之前最主要的記錄手段。攝影術的出現及發展,使得照片成為世界上除繪畫外的又一模仿形式。與繪畫相比,照片可以更直接、客觀、真實地呈現對象。在照片未應用到繪畫創作之前,速寫是畫家收集素材最常見的方式。畫家在進行創作之前,要花費大段的時間和精力對自己的創作素材進行搜集,通過素描寫生和速寫的方式記錄下對創作有用的素材。攝影技術發明以后,畫家會借助照片瞬間捕捉的功能和效果,在極短的時間內搜集到關于自己創作所需的素材。
1839年攝影術發明之后,一批眼光獨特的畫家就開始以照片輔助創作,如德拉克洛瓦和庫爾貝。早期的攝影術,要求曝光時間長,沖印出來后呈現出比較模糊的效果。而這種模糊效果在印象派的繪畫里得到了發揮,如莫奈,博納爾都采用了這種效果。這些油畫作品如果被翻拍成黑白照片,也會呈現出早期攝影般的模糊效果,直到修拉的點彩畫《大碗島的星期天》更是將色彩完全點狀化,畫面里內容的結構已經被一個又一個的小圓點所代替,近看已經完全無法分辨物象。除了色彩,早期攝影對繪畫更顯著的影響來自有構圖。比之油畫的嚴謹考究構圖,攝影的構圖提示了當時的藝術家們,攝影般隨意的不完整的構圖也會有別樣的新意和趣味。這種趣味性的構圖在很多印象派畫家的作品中都有體現。馬奈的《咖啡館》采用了在當時絕對稱不上完整的構圖,夜間酒吧女侍在畫面中占據了絕對的視覺位置,除了這個近景人物是清晰的,背景鏡子里映照的整個酒吧都模糊不清,只剩下模糊的燈光與人影,這種與古典油畫中完全不同的構圖,也受到了攝影構圖的影響。
隨著攝影技術的不斷提高和完善,影像已經達到相當高的圖像效果,而且可以根據后期的影像處理,在畫面的豐富性上滿足畫家的各種不同需求。因此,當代繪畫創作中對于照片的使用很廣泛,照片不只能滿足畫家寫實方面的需求,而且在抽象和表現風格上也能給畫家提供很多可能性,豐富了畫面的表現形式。從攝影和繪畫本身具有“親緣性”的關系上,可以看出畫家在繪畫過程中使用照片作為參照的必然性。
當攝影進入繪畫領域,經過排斥走向融合,繪畫史的連續性被新視覺技術沖擊,并引發新的繪畫形態與走向。避開攝影的視覺控制,強調藝術的純粹性,自身的可能性,并建立新的藝術理論為繪畫辯護,如格林伯格的“純粹主義說”卡希爾的“符號說”等。吸納攝影中的元素,如馬奈的攝影式造型。利用影像圖片,如美國波普藝術代表性的藝術家勞申伯格引入新聞圖片。試圖超越攝影技術的再現,如美國照相機現實主義代表性藝術家埃斯蒂斯的照相寫實繪畫。將繪畫等同于攝影,如德國藝術家里希特的影像繪畫等。
20世紀初,在攝影術威脅論的基礎下,大部分藝術家往純粹藝術方向發展,以塞尚為代表開始了現代主義繪畫道路。塞尚之后,又出現了立體主義,現代主義到二戰時期的達達主義,觀念藝術以及二戰以后的觀念藝術。而另一方面,對攝影的全面借用,藝術家們也做了許多不同的嘗試。20世紀60年代,各國經濟開始進入復蘇發展期,攝影,廣告,電影等也隨之進入了高速發展期,藝術家們在這一時期開始使用一種嶄新的眼光看待藝術,繪畫和攝影的結合成了必然趨勢。這一時期,出現的繪畫與攝影的結合潮流。如照相寫實主義,波普藝術,拼貼等。
三、結語
早期攝影師以一種繪畫式觀看理解攝影,現在畫家以一種攝影式觀看繪畫。從初期攝影術發明時畫家對其的抗拒到直接模仿照片或者利用照片影像資料進料創作,再到當下各種國內外的大小畫展上,圖像影響繪畫,繪畫與影像的結合已成了一種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奧塔德·維斯艾德;邁克爾·菲利普著,范迪安主編;《格哈德·里希特:時代的圖像》【M】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
[2]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M】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年
作者簡介:
李照輝(1988.2—),男,漢族,籍貫: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西安美術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油畫,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