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軍
摘 要:不閱讀就學不好語文,對于這一點,統(tǒng)編教材有著明確的強調。從閱讀教學的角度看,每組課文基本是依照教讀、自讀到課外拓展閱讀的方式編排的。因此教材中的名著導讀教學應當與單元教學相呼應,這樣才更利于閱讀教學的深入開展,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與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語文;名著導讀;課堂教學
與其他學科不同,語文是一門語言類學科,在這類學科教學中,需要學生不斷積累,才能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幫助學生不斷積累閱讀經驗,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等非常關鍵。名著導讀主要通過引入一些文學名著來幫助學生豐富知識儲備,從而更好地進行閱讀和學習。因此,初中語文教師還需要充分認識到名著導讀的重要性,并且將名著導讀引入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相互學習,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升。
一、初中語文名著導讀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教師方面的問題。傳統(tǒng)教育模式在我國應用時間比較長,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教師開展名著導讀的時候,容易受到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影響,根據(jù)考試大綱來確定教學內容,在這種情況下,名著學習比較松散,也沒有形成固定的教學模式,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普遍不高,名著導讀教學效率比較低。學生方面的問題則主要體現(xiàn)在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上。與現(xiàn)代文學相比,名著距離學生當前的生活比較遠,導致很多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和積極性不高。而還有學生由于中考的壓力,利用課余時間來閱讀名著,但是這種閱讀并沒有規(guī)劃,也沒有目的性,在這種情況下,名著導讀的效率普遍不高。
二、初中語文名著導讀課堂具體教學策略
(一)精心挑選名著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性閱讀
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當中,名著的種類和數(shù)量多種多樣,而初中階段的學生本身閱歷、社會經歷等均比較局限,所以教師想要真正做好名著導讀,還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來挑選名著內容,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學習,學生名著閱讀效率也會隨之提升。教師在挑選名著內容的時候,首先需要對名著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尤其是一些適合初中生的名著,更需要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了解名著主要內容和想要表達的內涵。其次,教師還可以選擇一些比較經典的名著片段,引導學生進行仿寫,通過仿寫來加深學生對片段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例如,教師在選擇名著內容的時候,可以先主動去了解學生的需求,然后結合學生的需求選擇相應的閱讀內容。此外,學生閱讀名著的時候,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問題進行引導,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思考和閱讀,將名著導讀的積極作用發(fā)揮出來。
(二)關注文本,與知識能力相呼應
統(tǒng)編教材正面解決了我們語文人的這一大困惑。單元導讀、寫作指導、課后附錄等,書中到處排列著語文知識。語文知識積累與能力訓練應該成為語文閱讀筵席上的“主菜”。新聞單元所涉及的語文知識,從新聞的角度看有消息、特寫、通訊三大新聞體裁,有新聞的“六要素”,有倒金字塔結構,有新聞的準確性、客觀性,有作者態(tài)度的表現(xiàn)形式,有新聞采訪的方法與步驟,等等;從語言表達的角度看有多種表達方式,有多種描寫方法,有議論的方法,有謀篇的布局,等等。《紅星照耀中國》是紀實作品,從新聞體裁的角度看,基本上是通訊;若從語言表達的角度看,可以說能涵蓋新聞單元的所有內容。“用事實說話”是新聞的基本原則,在導讀《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時,我們首先應引導同學們體會這點。例如為什么書名叫《紅星照耀中國》,斯諾想表達什么?從客觀事實上說,“紅星”是紅軍的標志,各地都有紅軍仿佛是“照耀”中國,然而分明也是斯諾采訪后的預言,也是斯諾想說的最核心的話——共產黨必將解放全中國。又如,文中有許多地方直接引用被采訪者的原話,體會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新聞中再現(xiàn)場景的說話,會增強可信度與說服力。更何況這里有許多領袖人物的同期聲,這有助于提高新聞的權威性。再如書中為什么要寫如“蘇維埃社會”“貨幣解剖”等枯燥的內容,這是很典型的事實,這些事實能從更深的層次揭示紅色政權生命力頑強的原因,也更有力地支持了作者的觀點。從體裁看,《一個共產黨員的由來》與《長征》這兩篇文章都是大篇幅的通訊,前者是人物通訊,后者是事件通訊。這里可以深入認識通訊的特點。我們可以結合圈點批注的閱讀方法,圈畫出令自己感動的細節(jié),以此認識通訊的細節(jié)描寫;我們可以結合新聞的“六要素”概括大渡河的故事,以此認識通訊事件的完整性;我們還可以結合表現(xiàn)手法尋找文中最精彩的片段,以此認識通訊的綜合表達……這一切如果利用閱讀課或者課前三分鐘交流,效果應當會更好。
(三)關注內里,融通單篇到整本閱讀路徑
真正意義上的整本書閱讀,不僅要關注文本內容,更要實現(xiàn)發(fā)散效應和深度拓展功能,促進學生的深度閱讀和廣度閱讀,進而促進學生實現(xiàn)整本書的閱讀以獲得思維的提升和深層的探究。唯有關注內里,由表及里,找到深入閱讀的路徑,才能讓整本書閱讀真正的發(fā)生。因為缺少了教師的全程指導和同伴的激勵,許多學生在導讀課之后的整本書閱讀上往往只滿足于淺嘗輒止,流于一般意義上的淺度閱讀。正如《昆蟲記》,在導讀課之后,思維導圖的指導策略或許就將學生的閱讀禁錮在昆蟲習性這一步了。事實上,《昆蟲記》這部書,作者法布爾向讀者展示的遠遠不止這些。這時,由單篇《蟬》到整本《昆蟲記》,就需要更多的引導策略,需要再為學生提供一個路徑,幫助學生融通表層和內里。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名著導讀融入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能夠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教師需要更加重視名著導讀,通過加強互動交流、做好過程指導、合理選擇名著內容等,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保證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朱琳.語文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初中名著閱讀教學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0):269.
[2]許勇才.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0):292-293.
[3]李彥景.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0):178.
[4]楊婷.激活閱讀意識感知名著魅力——初中語文名著導讀課堂教學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0(09):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