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子

小疆因為嚴重的抑郁被父母送到了醫院。
在父母看來,這個孩子青春期后有點任性,好好的學,說不上就不上了,枉費了他們辛苦種地賣菜換來的錢交學費。要知道,這孩子從小挺乖的,根本不用他們管,學習成績好可是出了名的,從小學到初中都是年級前十名。可上了高中之后,小疆的成績明顯下滑,常常發呆,有時眼睛紅紅的,像剛哭過,問他也不說。飯量見少,半夜睡著睡著就“騰”地坐起來,有時還大喊大叫的。常常莫名其妙地說心慌喘不上來氣,到醫院做了心電圖,拍了胸片都好好的。放了學看他拿著書,可一兩個鐘頭都翻不了一頁。好幾次鄰居發現他呆呆地站在房頂上好幾個小時,趕緊跑去告訴小疆的父母。父母更納悶了,學也不上了,怎么還尋死覓活的?父母弄不清楚,小疆這是怎么了?
小疆只是淡淡地說,自己心情不好,啥都不想干,也覺得沒什么希望了,但并不是真的想死,父母拉扯自己長這么大不容易。說到這里,小疆的眼圈紅了。當問到為什么退學時,小疆低下頭陷入了沉默。這一點,引起了醫生的注意和好奇。
第一次就診結束時,醫生考慮小疆是“抑郁癥”,并為他開了抗抑郁藥。但經過一個月的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小疆的心情并沒有明顯好轉。復診時,醫生想讓小疆繼續談談在學校的事情,看看到底發生了什么,誘發了小疆的抑郁。可小疆低著頭,哽咽著說,“醫生,我不想說。”
“哎呀,多大點事兒,大小伙子了,還因為同學鬧著玩就過不去。”一旁的小疆父親說到。父親繼續說到,“上高中后,班上有幾個同學總跟小疆開玩笑,這個年紀的大小伙子,打打鬧鬧算得了啥呢。可這孩子心眼小,就說啥都不上學了。”
“爸,你別說了!”小疆“騰”地站起來,沖著父親大聲說到。
小疆的舉動,很讓醫生出乎意料。也讓醫生懷疑,小疆遭遇的可能不是像小疆父親認為的普通的打打鬧鬧,而很可能是校園霸凌!退學和抑郁很可能都跟此有關。
安撫了小疆的情緒后,醫生又詢問了一些其他的問題。小疆承認,這半年多來,他每天晚上都做噩夢,都是跟學校有關,而自己也不愿意說。他也不愿意出門,不愿意看到以前的同學,甚至不愿意走以前上學要經過的路。
至此,雖然不甚明朗,但醫生更改了小疆的診斷,認為小疆更可能是創傷后應激障礙。
創傷事件是人們經歷或看到的可怕的事情。它會擾亂、驚嚇和打擾那些經歷過或知道這個事件的人。人們往往感到緊張、有壓力、悲傷、內疚、憤怒、驚嚇等。這些感覺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輕。但對于有些人來說,這些事情可能令他們感到被壓垮和難以應對。
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個體經歷、目睹或遭遇到一個或多個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實際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脅,或嚴重的受傷,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后,所導致的個體延遲出現和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
PTSD一般在精神創傷性事件發生后數天至6個月內發病,病程至少持續1個月以上,可長達數月或數年,個別甚至達數十年之久。
PTSD的發生跟很多因素相關聯,但重大創傷性事件是PTSD發病的基本條件。對于小疆來說,校園霸凌即為他的病因。PTSD的核心癥狀主要表現為創傷性再體驗癥狀、回避和麻木類癥狀、警覺性增高癥狀,在小疆身上,我們都能找到。
主要表現為患者的思維、記憶或夢中反復、不自主地涌現與創傷有關的情境或內容,也可出現嚴重的觸景生情反應,甚至感覺創傷性事件好像再次發生一樣。本案例中,小疆的夢境很可能與創傷事件相關。
主要表現為患者長期或持續性地極力回避與創傷經歷有關的事件或情境,拒絕參加有關的活動,回避創傷的地點或與創傷有關的人或事,有些患者甚至出現選擇性遺忘,不能回憶起與創傷有關的事件細節。小疆拒絕討論學校發生的事情,回避上學要經過的路,回避同學即為此類癥狀。
主要表現為過度警覺、驚跳反應增強,可伴有注意不集中、激惹性增高及焦慮情緒。小疆承認自己不能集中注意力,常常感到緊張不安,以及心慌胸悶即為此類表現。
有些患者還可表現出濫用成癮物質、攻擊性行為、自傷或自殺行為等,這些行為往往是患者心理行為應對方式的表現。同小疆一樣,抑郁癥狀也是很多PTSD患者常見的伴隨癥狀。
根據目前的循證醫學,心理治療是根治PTSD最為有效的方法,如認知行為治療、催眠治療、眼動脫敏再加工、精神分析療法等。而藥物治療有助于緩解患者的癥狀,兩者結合起來具有較好的療效。
后來,醫生重新為小疆制定了治療方案,為他安排了心理治療。在后續的治療中,醫生逐步了解到小疆確實在學校不斷地遭到同班同學的霸凌,好幾次被扒光了衣服,被拳打腳踢,被逼著到廁所撿大便……他也曾向父母求助,可父母認為那是小孩子的打打鬧鬧、罵他沒出息;向老師求助,可老師批評了那幾個學生后,那幾個學生卻變本加厲地霸凌小疆。
小疆這個案例,也給家長們提了個醒,對校園霸凌要有足夠的重視。校園霸凌已經遠遠超過了所謂的孩子淘氣的范圍,而不是打打鬧鬧、開玩笑。作為家長,要盡可能與孩子保持足夠溝通。如果發現孩子有比較反常的情況,包括精神狀況和身體狀況,應及時與孩子溝通,讓孩子知道你對孩子的關愛,而不要進一步地責備、埋怨孩子,讓孩子知道他們并非一個人在面對困境。與此同時,家長應及時聯系學校與老師,了解情況,舉報霸凌行為并要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