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靜
近些年來,隨著精神醫學和心理學的發展、健康科普工作的推動,作為心理健康“大敵”之一的抑郁癥,也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現如今提起抑郁癥,人們并不會感到陌生。
與此同時,抑郁癥也是一種特別容易被大家誤解的疾病。在臨床工作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一些特殊的“抑郁癥”,他們也會常常感到情緒低落,可醫生給處方的藥物卻不是抗抑郁藥,或者只是很少量的抗抑郁藥和很大量的其他類藥物。明明也是“抑郁癥”,為什么醫生卻不用抗抑郁藥物給自己治療呢?
其實,這類朋友的“抑郁癥”叫做“雙相抑郁”。
雙相抑郁和抑郁癥聽上去名字差不多,從臨床表現來看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果不加以仔細甄別,還真是不太好區分。但這二者卻有著本質的差別,治療方案也有著天壤之別,如果混淆了,特別容易延誤病情。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種最容易與抑郁癥弄混的雙相抑郁。
誤區:雙相抑郁也是抑郁癥的一種。
雙相抑郁是雙相情感障礙的一種,而雙相情感障礙和抑郁癥同屬于情感障礙這一大類疾病。抑郁癥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精力體力缺乏,以及記憶力、注意力、學習能力等認知功能的下降,睡眠、食欲、性欲等的改變。而雙相情感障礙則是既有抑郁發作,又有躁狂或輕躁狂發作的一類情感障礙。除了抑郁癥的癥狀,還有過或正在發生著與抑郁癥狀相反的表現,如情緒高漲、易激惹、話多、想法多、自我評價過高、精力充沛、睡眠需要量減少、性欲亢進,以及會出現一些不計后果的魯莽沖動行為。如果躁狂發作時的癥狀非常典型,并且及時來就醫,診斷為雙相情感障礙不會特別困難。但是,當躁狂癥狀表現得不那么嚴重時,人們往往自我感覺良好,天是藍的,干啥都很順,周圍人也覺得他很高興,變得熱情開朗了,工作或學習效率也會大幅地提升,只要沒有給他或別人惹來更多麻煩時,本人或周圍的人都不會意識到這是一種疾病,因而不會想著要去看病。而進入了抑郁期,日常行為表現跟躁狂階段時的情緒和精力體力增加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時人們才會覺得自己可能是得了抑郁癥而前去看醫生。雙相情感障礙的病程特點給它的診斷帶來很多干擾。有研究發現,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抑郁期的比重為躁狂的3倍;第一次抑郁發作出現后,很多雙相抑郁的患者要超過10年后才被正式診斷為雙相情感障礙。
假如沒有把雙相抑郁從抑郁癥中準確地識別出來,會有什么后果呢?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影響治療方案的制定。抑郁癥主要使用抗抑郁藥來治療,但雙相抑郁作為雙相情感障礙的一種,情緒有高有低,治療要以穩定情緒為主,如果單純地使用抗抑郁藥物治療,往往治療效果差,還存在誘發轉為躁狂或輕躁狂的風險,進一步導致疾病更難以控制。
那么,有哪些跡象提示患者不是單純的抑郁癥,而是雙相抑郁呢?長期以來,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們都在就此展開研究,并積累了許多的經驗。
相比于單相抑郁,雙相抑郁的朋友在第一次得病時往往更小,如十幾歲,更容易受季節影響而出現反反復復的情緒波動,而抑郁期有時會“突發突止”,在女性可能表現在產后出現心境的改變等等。
盡管雙相抑郁在抑郁期的表現與抑郁癥很相似,在診斷標準上也沒有什么差別,但研究者們還是發現了一些雙相抑郁患者的獨特之處。
雙相抑郁患者可能存在更為嚴重的快感缺失、睡眠增加、食欲亢進,以及精神運動性遲滯(如精力體力下降,不愿動等),即所謂的“憂郁型抑郁”。雙相抑郁患者也往往伴有嚴重的焦慮癥狀,以至于很多雙相抑郁的朋友誤以為雙相抑郁就是焦慮+抑郁呢。除此之外,有些雙相抑郁者還伴有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這些癥狀上的線索往往提示這個人可能不是單純的抑郁癥,而是雙相抑郁。
而患者本人又極少因“感覺過于良好”前來就診。因此,建議設法與患者身邊的人取得聯系,包括鼓勵患者家屬伴診,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未報告的躁狂/輕躁狂發作。
如果抑郁頻繁發作;使用抗抑郁藥效果不好;或者抗抑郁藥治療效果奇好,3-4天內抑郁一掃而空(抑郁癥一般為4-6周),也請及時告訴醫生。很多雙相抑郁的患者很留戀“輕躁狂”狀態,覺得那才是應該追求的“正常”狀態,實則不然。如果你在使用抗抑郁藥治療后出現(過)興奮、話多、自我感覺過好、睡眠需求減少、行為魯莽沖動等躁狂表現,也應及時報告給醫生,以免貽誤病情。
如果你上學期間的學習成績忽高忽低,跟身邊的人總是相處不好,有時過度沖動,或做出很不明智的決定,頻繁更換工作崗位,存在物質濫用問題等等,也可能是醫生診斷的重要線索,就診時別忘了提供給醫生。
雙相抑郁者的親屬中更可能存在雙相情感障礙,焦慮障礙,物質濫用等精神障礙病史。因此,如果你的家族中存在這些情況,或者脾氣個性突出的人,請及時提供給醫生。
很多時候,雙相抑郁的診斷就像偵破案件一樣,需要尋找你以往生活中的各種蛛絲馬跡。有一些評定量表可以幫助你回憶并收集以往可疑的情況。如果有可能,帶上與你熟悉的人一同去看醫生,并請這個人幫助補充你的一些情況,對于疾病的診斷也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