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云

西路軍紀念碑
2019年8月20日,習近平總 書 記 在 甘 肅 考 察 時,到張掖市高臺縣瞻仰了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碑和陣亡烈士公墓,向西路軍革命先烈敬獻花籃,并參觀了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心里一直牽掛西路軍歷史和犧牲的將士,他們做出的重大的不可替代、不可磨滅的貢獻,永載史冊。”
讓習近平總書記“心里一直牽掛”的西路軍,究竟是一支怎樣的隊伍?它經歷了怎樣的戰斗歷程?做出過哪些歷史性貢獻?
1936年8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討論國內外形勢,制定了“逼蔣抗日”方針。12日,中共中央在致朱德、張國燾、任弼時電中,提出了紅軍奪取寧夏的戰略計劃(又稱寧夏戰役計劃——筆者注),要點是:10月或11月,紅軍3個方面軍在甘肅北部會師,完成進攻寧夏的準備;12月起,以一個方面軍保衛陜甘寧蘇區,并配合東北軍對付蔣介石軍隊的進攻;以2個方面軍趁結冰期過黃河,消滅堅持反共的馬鴻逵部,占領寧夏,打通通往蘇聯的國際交通線。為此,陳昌浩、徐向前率紅一方面軍一部和紅四方面軍主力西渡黃河作戰,這支部隊因此被稱為西路軍。在河西走廊,西路軍遭到了馬步芳西北軍的圍殲,孤軍奮戰四個月,全軍覆沒,僅少數人突圍到了延安。在紅軍歷史上,寫下了極其悲壯的一頁。
1936年10月下旬,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會師于甘肅省張掖市會寧地區,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征宣告勝利結束。
此時,形勢依舊十分嚴峻: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更加瘋狂,不斷向關內增兵,企圖在華北制造第二個滿洲國;紅軍三大主力會師西北后,蔣介石集中全力組織“通渭會戰”,企圖全殲紅軍于陜甘邊黃河以東、西蘭通道以北地區。時局賦予中共中央的戰略總任務是:團結內部,聯合友軍,粉碎蔣介石的滅共計劃,造成西北抗日局面,以達停止內戰,逼蔣抗日,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動員一切抗日力量,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目的。據此,中革軍委發布《十月份作戰綱要》,決定提前執行寧夏戰役計劃,實現戰略總任務的關鍵環節,即以三個方面軍合力奪取寧夏,打通蘇聯,在中蒙邊境取得蘇聯的國際援助。
為執行中革軍委的命令,10月25日,紅四方面軍第30軍西渡黃河;隨后,第9軍和紅四方面軍總部及第5軍亦西渡。至30日,共渡過2.18萬人。其中30軍轄88、89兩個師共6個團,9軍轄25、27兩個師共6個團,5軍轄13、15兩個師共4個團,另有方面軍總指揮部機關及直屬騎兵師、特務團、教導團等,非戰斗人員約占近半數。但廣大指戰員以高昂的戰斗精神,決心為實現寧夏戰役計劃,完成中共中央賦予的光榮任務而英勇斗爭。
渡河的30軍、9軍及5軍都是經過長期革命戰爭的磨礪,特別在是殘酷的反“圍剿”戰爭和長征的烽火征程中發展、壯大起來的紅軍部隊。30軍與9軍,來自于鄂豫皖邊和川陜邊蘇區,是紅四方面軍的中堅力量。在川陜邊粉碎敵人六路圍攻戰役中,因作戰勇敢,在1934年10月召開的方面軍黨政工作會議上,30軍的兩個團被授予“鋼軍”“夜老虎”的獎旗;9軍的兩個團被授予“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的獎旗。5軍原隸屬于一方面軍,是在寧都起義中誕生的紅5軍團主力。時任軍團副總指揮的董振堂與軍團參謀長的趙博生,曾于1932年被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授予最高榮譽的“紅旗獎”。毛澤東對這次起義,更給予高度評價:“以寧都起義的精神,勇于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我們是戰無不勝的。”1935年6月中旬,一、四方面軍懋功會師后,軍隊實現整編,第5軍團改為第5軍,董振堂任軍長。
三個軍渡河后,這支久經沙場的紅軍隊伍,立即對正面之敵馬步青部展開進攻。短短的十多天,紅軍在一條山地區,英勇戰斗、迭創敵軍,共斃傷俘敵2000余人,擊斃敵騎兵第5師參謀長、前敵總指揮馬廷祥。渡河部隊以戰斗的勝利,回應了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對他們的戰略要求。
但由于占領區極為不利的地形和生存條件,難以展開對敵之持久作戰。經中革軍委和紅軍總部的批準,渡河部隊撤出一條山地區,移師平番、大靖、古浪、涼州地區。此時,敵胡宗南部向河東紅軍主力大舉攻擊,切斷了河東、河西紅軍的聯系。至此,寧夏戰役計劃已無法實現。
11月8日,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提出《作戰新計劃》,決定四方面軍河西部隊改稱西路軍,以在河西創立根據地,直接打通遠方(蘇聯)為任務。11日,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正式下達命令,成立西路軍軍政委員會,以陳昌浩為主席、徐向前為副主席,委員有陳昌浩、徐向前、曾傳六、李特、李卓然(以上5人為常委)、熊國炳、楊克明、王樹聲、李先念、陳海松、鄭義齋。軍政委員會是西路軍的最高領導機關,統一管理軍事政治與黨務,指揮該部的一切行動。中央賦予西路軍西進的主要任務無論是在河西創立根據地,還是單獨西進,打通新疆、蘇聯,均以策應河東紅軍主力實行戰略轉移為主要目的。
西路軍這支負有特殊使命的紅軍部隊,開始了極其艱苦悲壯的戰斗征程。
河西走廊是進入新疆的必由之路。11月中旬,西路軍連克古浪、永昌、山丹,進至涼州附近。但9軍在古浪戰斗中,雖殲敵2000余人,自身傷亡亦達2400余人。軍參謀長陳伯稚、25師師長王海清、27師政委易漢文均在此役中陣亡,9軍元氣大傷。
當西路軍全部進入河西走廊蜂腰部后,新的困難又接踵而至。河西走廊蜂腰部東起涼州,西迄高臺,北臨沙漠,南對祁連山,中間寬不到百里,人煙稀少。特別是當地群眾對紅軍主張多不了解,造成紅軍無后方、無兵員物資補給等戰略困境。而此時中央又下令西路軍在永涼地區建立根據地,其戰略意圖在于造成河東紅軍隨時可以渡河西進與西路軍會合的戰略態勢,調動蔣介石扼控黃河兵力,以便河東紅軍出敵不意,東出或南出,進行戰略大轉移。換句話說,西路軍所處的新的戰略地位,就是必須克服一切困難,在永涼地區建立根據地,進一步調動和牽制黃河東西兩岸敵人主力,以保證全局的勝利。
為完成這一艱巨而光榮的任務,從11月22日到25日,西路軍連續在四十里堡、八壩、水磨關、永昌、山丹等地進行戰斗,殲敵6000余人,吸引了黃河兩岸10余萬敵軍西向。西路軍也付出了高昂代價,到12月上旬,部隊減到1.5萬余人,戰斗力大為減弱。隨著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西路軍在永涼地區建立根據地的任務結束,再次銜命西征。
當時正值隆冬時節,冰天雪地。西路軍廣大指戰員,衣衫襤褸,饑腸轆轆,冒著零下二三十度的苦寒氣候,長夜行軍,真是艱苦之極。他們赤膽忠心、頑強不屈,任何饑餓、嚴寒、傷病、死亡的陰影,都嚇不倒他們,他們心里裝的只有一個目標:為了勝利,為了明天。這是何等崇高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為了調動和尋機殲滅敵人,1937年1月,西路軍進駐臨澤、高臺、倪家營子地區,遭馬步芳、馬步青部騎兵、步兵及炮兵2萬余兵力的追擊。敵以一部分兵力鉗制倪家營子地區西路軍主力,而集中力量圍攻高臺。1月12日,敵人向高臺發起進攻,5軍依托城外工事進行抗擊,激戰數日后,在敵優勢兵力壓迫下退入城內堅守。20日,敵傾全力攻城,部隊遭到嚴重傷亡。但全體指戰員依然前赴后繼、英勇殺敵。軍戰史上記錄了這驚心的一幕:敵人每次攀上城頭,都被大刀、刺刀砍戳下去。不少傷員扭住敵人跳下城墻,與敵人同歸于盡。在敵人突入城內后,5軍指戰員當即與敵人逐街逐屋展開爭奪,子彈、手榴彈打完,便先以大刀、刺刀、石頭搏斗,刀刃卷缺,石頭打完,便用拳打、口咬。這樣苦戰十余小時,終因敵眾我寡,陷于力竭援絕的境地。軍長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楊光明、13師師長葉崇本、參謀長劉培基以下3000余人大部壯烈犧牲;少數部隊突入南山,也遭民團殘害。奉命增援的騎兵師,也在途中遭敵截擊,雖經激戰,師長董彥俊、政委秦賢道以下大部壯烈犧牲。
臨澤、倪家營子攻防戰同樣悲壯激烈。高臺失守后,經3天激戰,西路軍從臨澤撤退,各部1.3萬余人,突圍到倪家營子周圍僅十里之地的43個屯莊。隨即遭到了馬步芳、馬步青5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等7萬多人圍攻。敵我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敵人每次進攻都先以大炮轟炸,繼以集團沖鋒,許多前沿屯莊的寨墻被轟塌,房屋被焚毀,但紅軍仍堅守在斷垣殘壁之間與敵苦戰,死命堅守。由于沒有重武器,子彈又極其缺乏,幾乎全憑肉搏格斗消滅敵人。在這里,沒有男同志和女同志、輕傷員和重傷員、戰斗人員和勤雜人員的區別,屯自為戰、人自為戰。他們的壯烈事跡,不勝枚舉。第265團團長鄒豐明負傷后,仍然手舞大刀率部酣戰,所到之處敵軍紛紛倒地。在整個戰場上,真是“一片土地一片血,一個戰士一團火”。西路軍與敵浴血奮戰的場景,真是驚天地泣鬼神。
1937年2月下旬,西路軍從倪家營子突圍。幾經血戰,9軍、30軍傷亡巨大,9軍政委陳海松、25師政委楊朝禮等英勇犧牲。在突圍過程中,婦女抗日先鋒團擔任了掩護主力西進的艱巨任務。在戰斗中,1300多名女紅軍大部分犧牲,有的被俘或打散。3月中旬,西路軍軍政委員會指揮余部邊戰邊撤,退入祁連山時,包括傷病員在內的部隊兵員已不滿2000余人。經過四個多月的孤軍奮戰,西路軍的戰略使命至此失敗。
黨中央對西路軍的前途和命運給予極大關注。就在西路軍與馬家軍在倪家營子苦戰時,就從各種途徑設法援助西路軍。一方面與南京政府交涉,要其下令馬家軍停戰讓防;另一方面直接派人去青海與馬步芳談判,要其停止攻擊。同時,組成以劉伯承為司令員、張浩(林育英)為政治委員的援西軍,于3月5日由淳化、三原地區出發西援。3月中旬到達鎮原、平涼地區,得知西路軍業已失敗,遂停止西進。隨后即派人四出大力進行收容西路軍失散人員的工作。
為保存革命力量,根據西路軍軍政委員會決定,余部分3個支隊退入祁連山進行游擊活動。同時根據陳昌浩提議,決定徐向前、陳昌浩離開部隊,回陜北向中央匯報情況,由李卓然、李先念、李特、曾傳六、王樹聲、程世才、黃超、熊國炳等8人組成西路軍工作委員會,由李先念統一軍事指揮,李卓然負責政治領導。后來留下的3個支隊中,王樹聲、張榮所率2個支隊大部分壯烈犧牲,少數人員分散陸續返回陜北。
李先念率領的以30軍1000余人組成的支隊,于3月14日晚向南行動,深入祁連山區,西路軍工作委員會大部分成員隨行。經過三天急行軍,擺脫了敵人的尾追,接著向西進發,進入渺無人煙的祁連山區。當時氣溫常在攝氏零下三四十度,在冰谷雪嶺,部隊無糧無鹽,衣破鞋缺,不少人又被風雪奪走了生命。面對又一次的生存極限的挑戰,英勇的紅軍戰士,依然沒有動搖對革命勝利的信念。23日,西路軍工委致電援西軍總部轉中央軍委,報告了他們即將翻越祁連山、“相機到敦煌”的行程。中央當即電示要保存力量,團結一致,設法進入新疆,并謂將派陳云等前往迎接。黨中央的指示給了部隊以極大的鼓舞,當即復電:堅決執行中央指示,向新疆前進。4月底,經過47天的行程,李先念、李卓然所率支隊420余人,終于戰勝了雪山、戈壁的極端惡劣環境,粉碎了敵人的追擊堵截,脫離險境,到達甘、新兩省交界的星星峽,由中共中央代表陳云、滕代遠等派車接運至迪化(今烏魯木齊),進行軍事政治訓練。全面抗戰爆發后,分批回到陜甘寧邊區,投身于抗戰的洪流。
西路軍自1936年10月下旬西渡黃河,到1937年3月遭受失敗,歷時4個多月。在此期間,為了執行軍委賦予的打通蘇聯和策應路東紅軍主力等戰略任務,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西路軍與優勢敵人進行了頑強戰斗,共斃傷敵前敵總指揮馬廷祥、馬元海以下2.5萬余人,但自身傷亡慘重,共犧牲7000多人,被俘12000多人(其中6000多人慘遭殺害),最終僅420余人抵達新疆。
西路軍的悲壯歷程,再一次見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軍隊所具有的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忠誠于黨和人民的崇高品格,凜然不屈、視死如歸的大無畏革命精神,以大局為重、堅決服從中央命令的使命擔當。西路軍將士以極其悲壯的戰斗,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大的不可替代、不可磨滅的貢獻,在紅軍戰史上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