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希成
抗戰時期,福建閩東革命老區壽寧縣活躍著一支紅色勞動童子團(后改名為少年兒童團),它在保衛紅色政權、開展抗戰宣傳和支援前線方面做出了貢獻。
當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中國大片國土淪喪,中華民族處于危亡時刻,全國男女老少奮起救亡圖存,抗日浪潮很快波及到了紅色革命根據地壽寧。
1933年秋后,為了培養少年兒童愛國精神,組織他們保衛紅色政權,開展抗日宣傳,承擔站崗放哨、送信、探聽情報等任務。壽寧的中共地下組織委派革命武裝組織紅帶隊(以左臂佩小紅布帶為標記)副隊長吳阿五到南陽含頭、赤陵洋、后東岔、花眉垱、橋仔頭等地組織紅色勞動童子團。首批有20多人,大多是革命家屬子女和貧苦農民的子弟,吳阿五任指揮。童子團聯絡地點設在閩東特委中心所在地的含頭村與后東岔村。翌年,童子團發展到50多人,散布在附近的十幾個小山村,每二三個鄰村建立一個小分隊,由吳阿五統一指揮。
童子團的首要任務是與紅帶隊一起保衛紅色政權。1935年初春,閩東革命根據地的紅軍集結起來,踏上北上抗日的征程,留下閩東特委堅持游擊戰。紅軍主力剛走,國民黨軍隊和地方反動民團立即卷土重來,瘋狂地反攻倒算。他們封鎖交通要道, 迫害紅軍家屬與革命群眾,實行白色恐怖。這時,葉秀蕃、范鐵民、許威等中共閩東特委領導被困在壽寧南陽雞角坪的山上,且已斷糧。后東岔村童子團分隊長溫志存聞訊后,立即與同分隊的童子團假裝砍柴、挖野菜,把食物送到山上,并將山下敵人布防情報送進山里。終于,在一個漆黑的夜晚,特委領導在紅帶隊隊員和童子團團員的掩護下,順利撤離被圍困的山頭。
1940年11月,吳阿五從花眉垱雷打亭返回南陽官路村的路上,被反動民團發現,右臂中彈負傷。官路村的童子團團員龔啟木、連應運、王阿金等5人正好路過事發地,立即把受傷的吳阿五扶到一個破灰樓里藏匿,替他包扎傷口。待到天黑,又把吳阿五安全護送到閩東特委所在地。返回時,龔啟木、連應運、王阿金等5人在三棗坑岔頭處被敵人捉住。反動民團以死威脅,要他們說出吳阿五其余4人被紅帶隊成功解救了出來。5位童子團團員寧死不屈的英雄事跡在革命老區久久傳揚。從此,童子團成為人民喜愛的紅色少年群體。
1943年,壽寧紅色勞動童子團改稱為少年兒童團。他們在紅帶隊直接帶領下,積極開展抗日宣傳、募捐支援前線等愛國活動,并堅持在敵后與地方反動勢力作斗爭。
1943年至1945年,兒童團從地下轉到公開活動。壽寧不少鄉村、中小學,也紛紛建立起“少年兒童團”。兒童團張貼抗日標語、畫漫畫、出墻報、散發愛國傳單,每天清早在城鎮和鄉村呼喊抗日口號、高唱抗戰歌曲,把抗日救國宣傳活動搞得轟轟烈的藏匿地點。5名童子團團員毫不畏懼,一問三不知,弄得反動民團毫無辦法,只好把他們送進監獄。獄中,5位少年被敵人嚴刑拷打,年齡最小的王阿金被活活折磨致死。不久,烈。他們還組織抗戰演出隊,公演《日本鬼子滾出中國去》《抗戰必勝 日寇必敗》等活報劇,還用土制喇叭教唱《義勇軍進行曲》,以喚起民眾抗日到底的決心。有了一支支活躍在大街小巷、田間地頭的兒童團,增強了民眾的信心和斗志,偏僻的壽寧山區,掀起了抗日熱潮。

上世紀50年代,原壽寧紅色勞動童子團團員(前排左1與右2)給少先隊員講當年參加抗戰的故事
這一時期,壽寧縣城各界民主人士自發成立“戰時民眾教育館”(簡稱:民眾館),館內陳列各種進步報刊及大眾通俗讀物。兒童團里的中學生和小學高年級學生自動來到民眾館充當“抗日宣傳員”。在城關五里亭、衙門前、街頭巷尾的識字崗,兒童團團員充當義務“小先生”,向過往路人教識漢字,宣講抗日救國道理,進一步激發民眾抗日救國熱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閩東古鎮斜灘,馬來西亞歸國華僑盧少洲與當地賢達文人志士共同創辦了旨在宣傳抗日的《戰生詩刊》。不少少年兒童團員為它當“報童”義務發行。這是壽寧抗戰史上留下由民主人士與少年兒童聯手演繹的弘揚抗戰文化的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