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周至縣關工委 張偉 西安市關工委 雷敏
劉輔漢榮獲“百名最美五老”稱號
劉輔漢同志1956年10月參加工作,歷任陜西省周至縣司竹鄉副鄉長,終南鎮鎮長、黨委書記,周至縣紀檢委副書記,1998年退休后擔任周至縣關工委副主任。他曾榮獲西安市第五屆文明市民標兵和西安市“百名最美五老”稱號,多次榮獲省、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
劉輔漢多次在不同的場合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的今天,也沒有大家的今天。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隨著年齡的增大,可以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但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可減弱。我熱愛關心下一代工作,一定要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為黨的事業奉獻余熱到老!”
從工作崗位退下來后,劉輔漢堅持退而不休,繼續發揮余熱。為了把關愛青少年工作做得扎實細致,教育引導孩子們聽黨話、跟黨走,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劉輔漢經常深入學校、鄉鎮、村組和家庭調研,全面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和生活、學習情況。他邀請專家為農村青年舉辦“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志”主題講座,幫助貧困青年農民樹立信心、轉變思想。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家長過度依賴學校教育而忽略家庭教育問題,他和大家一起研究對策,組織舉辦家庭教育專題輔導報告會,具體指導家庭教育。他請人編寫《家庭、家教、孩子》一書,向家長免費贈送,讓大家知曉家教、家風的重要性。2019年10月,他身患重病住進醫院,病床上的劉輔漢打電話給周至縣關工委辦公室的同志,讓他們代表他了解所資助貧困大學生在校的情況。他還說,等他出院后要繼續為貧困學生聯系愛心人士,做好家教工作……
周至縣是全國秦巴山區連片貧困縣,山區經濟相對落后,校舍建設一直邁不開步伐。面對破爛不堪的校舍,劉輔漢寢食難安,和關工委其他老同志四處奔波,呼喚社會愛心力量,千方百計解決山區校舍條件差的問題。
竹峪鎮的育芳愛心小學,由一位愛心人士資助興建,但老人在建校過程中不幸病故,預算難以實現,學校無法投入正常使用。校長在周至縣內一家刊物上發出呼吁,希望愛心人士能夠出資建校。劉輔漢看到信息后,立即著手與外界聯系,籌措資金。有人問他年紀這么大了,還到處“厚臉皮”求人,到底圖什么?劉輔漢回答,讓娃們能安心安全地讀書,就是我追求的快樂。人老了,多一份快樂,就多一份幸福!
周至縣關工委開展助學儀式
經過這件事,劉輔漢的集資建校之心就像漲了潮的海水,一發不可收拾。在他和縣關工委同志們的努力下,建校捐資者紛至沓來,先后援建維修了馬岔小學、安家岐希望小學等山區學校,改善了500 多名山區學生的上學條件……
多年來,劉輔漢不顧年高體邁,不計個人得失,冒嚴寒頂酷暑,風里來雨里去,累計引進扶貧資金726 萬元,資助貧困地區修建和維修希望小學15 所,資助貧困學生549 名,為山區修便道17 條101 公里,修建便橋8 座,極大地改善了山區孩子的上學條件。
“一切為了貧困孩子,為了貧困孩子的一切”,這是劉輔漢實實在在的言與行。劉輔漢在調研中發現,上學難是周至農村一些貧困家庭難以逾越的大山。有的學生考上了大學卻因交不起學費而無法走進大學校門,有的家庭考上兩個孩子只能保證一個入學就讀。劉輔漢發現這個現象后,整日里四處奔波,千方百計解決貧困學生上學難的問題。
雙廟子鄉一位學生,以優異成績考入延安大學。但學生的姐姐患病在醫院治療,父母看望時不幸遭遇車禍,母親當場死亡,父親重傷,姐姐悲痛至極,不久也離開人間。一連串的家庭變故和高昂的學費,讓這位學生的上學夢瀕臨破碎。劉輔漢聞訊馬上前去看望,幫助他樹立起戰勝困難的勇氣,并奔前跑后,聯系到一位愛心人士,使該生順利上學。
劉輔漢的愛心感動著受助者,也深深地感染著眾多的愛心人士。2017年8月,一位企業家捐出1 萬元資助貧困學生。劉輔漢和縣關工委的同志商議后,決定將樓觀鎮團標村一位貧困大學生列為資助對象。按照關工委規定,關工委要派人前往這位學生家中實地考察。當時是最難耐的高溫天氣,其他領導擔心劉輔漢身體不適應,勸他不要去了,可他卻說:“為青少年服務,是我的職責所在,我如果不親自去調查,會感到不踏實,心里很不是個滋味。”
20 多年來,為了讓那些上不起學的貧困生能圓大學夢,劉輔漢幾乎走遍了周至縣十幾個鄉鎮的溝溝壑壑,他在貧困青少年和愛心企業、愛心人士之間搭起橋梁,累計資助貧困青少年1300 多名,還把自己省吃儉用節約出來的上萬元養老金用于資助家庭貧困的優秀大學生。憑著對關愛事業的執著和熱情,劉輔漢感動了一批批愛心企業家和愛心人士,激發他們主動為貧困生捐資捐物,讓關工委扶貧助學這塊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輝。
身去情猶在,關愛心長留。在劉輔漢的身上充分體現了新時期廣大五老全心全意為青少年服務的愛黨愛國情懷,充分展現了新時期五老隊伍與時俱進、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他是我們永遠學習的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