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力對待孩子是違法犯罪行為
· “棍棒教育”不科學
· 全社會應關注家暴,筑起兒童保護的屏障
“棍棒教育”在我國由來已久,孩子偶有頑皮犯錯,“家法伺候”是很多人覺得順理成章的事情。近年來,“虎媽、狼爸”式教育風生水起,在某種程度上使得整個社會對于事實上的家暴呈現出認識上的曖昧和游離。
我們到底該怎么教育孩子?“家法”能不能用?很多家長都很困惑,很彷徨。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要歸因于人們對于家暴的認知不一。在大多數人眼里,家暴僅存在于丈夫與妻子之間,而家長對孩子使用暴力則常常被認為是一種教育手段。其實,在2016年我國就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棍棒底下出孝子”這種教育方式也該到頭了。
防止管教成家暴,需要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
對于家長來說,孩子是自己的,但同時也是獨立的社會個體。家庭暴力的本質,不僅是體力的較量,更是權利的失衡。家庭暴力不僅帶給孩子身體上的傷害,還給他們留下難以消弭的精神創傷,同時還涉嫌違反法律,這種忽視孩子主體性,將孩子看成一個“欠管教”的客體,居高臨下、自以為是的教育觀念,說到底就是教育功利化、工具化的產物。因此,做一個有理性的家長、做一個懂教育的家長,知曉家暴的法律邊界在哪里,應該成為一種新的價值排序。
學校在這方面也責任重大,因為兒童在學校的時間,往往比在家的時間還長。學校如果能養成對于家暴的敏感,很容易發現家暴的苗頭。學校應強化對學生的防家暴教育,令學生樹立權利意識和法律意識,通過人性化管理,催生孩子們對學校“大家庭”的歸宿感,鼓勵學生跟老師說心里話,以尋求幫助,真正對孩子“負責到家”。
有關部門也要在以反家暴法來保障未成年人家庭權益的基礎上,為防家暴提供充分的人力和經費支持。比如建立由政府部門、民間組織、法律人士共同參與的防家暴委員會;為學校提供專業心理輔導人士,對受害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和干預;在社區組織“護童愛童”防家暴志愿者隊伍,對有暴力傾向的家庭及時“預警”,并適時干預或向有關部門通報;等等。
總之,只有全社會都來關注家庭暴力,關注孩子成長,建立健全兒童保護機制,塑造對家庭暴力“零容忍”的態度,真正將未成年人權益保護落到實處,共同筑就兒童保護的屏障,“家法”演變成為家暴的悲劇就會越來越少,祖國的未來才能免于家暴的恐懼,幸福地成長于陽光下。
(來源 北京晨報《謹防“家法”成暴力》盛會)

摘自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