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燕
(溧陽市人民醫院骨科,江蘇 常州 213300)
由于骨科患者傷后或術后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活動受限,部分患者需持續牽引或下肢制動,不方便下床解尿,常需留置導尿管。留置導尿是臨床上常用的護理操作技術之一,既可解除患者尿潴留、排尿困難等癥狀,還方便護士觀察尿液,記錄尿量。多項研究表明[1]:長期留置導尿管可增加尿路感染的發生率,留置導尿時間每增加1 d,尿路感染的發生率增加5~8%。導尿管多由橡膠材質制成,長期留置可刺激尿道黏膜并產生炎癥與水腫反應[2]。常規拔管方法是使用注射器抽凈尿管氣囊內注入的水后拔除導尿管,然而此時原本充盈的氣囊突然癟陷,表面形成皺襞,氣囊表面黏附的尿晶體還可形成銳角,從尿道拔出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對尿道造成損傷,尤其是男性患者,由于其尿道較長,牽拉過程中尿道黏膜損傷較女性更為嚴重[3]。部分患者拔管后出現較為嚴重的尿路刺激征,出現排尿疼痛、尿道水腫、排尿出血及尿潴留等癥狀,甚至需重新置入導尿管,不僅造成患者的身心痛苦,還增加了尿路感染發生的風險,延長了住院時間,增加了治療費用?;诖朔N情況,我科在常規拔尿管方法基礎上加以改進,可有效減輕尿路損傷的發生,預防并減少拔管后尿路刺激征的發生。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5月~2020年我骨科收治并行手術,術后留置導尿管的患者98例,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各49例。納入標準為:(1)年齡≥18歲;(2)均接受兩腔氣囊導尿管進行留置導尿,留置時間≥3 d;(3)排除生命體征不穩定者或意識障礙者;(4)排除合并有泌尿系統疾病者;(5)排除已發生尿路感染者;(6)排除合并有前列腺增生或前列腺肥大的男性患者;(7)知情同意本次研究。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均使用雙腔氣囊導尿管置管,嚴格無菌操作,導尿管插入尿道見尿液引出后,將10 mL無菌生理鹽水使用注射器注入氣囊內。置管3 d內不夾管,3 d后采用間斷夾管法,即夾閉尿管,患者主訴有尿意時予以放尿,或每3 h放尿一次。對照組采用常規拔管方法拔除導尿管,即使用注射器抽凈尿管氣囊內注入的水后拔除導尿管。試驗組則采用改良拔導尿管法拔除導尿管。具體方法如下:拔管前夾閉尿管2~3 h,待患者主訴有尿意時,使用無菌注射器抽出尿管氣囊內的全部生理鹽水,再將0.3~0.4 mL生理鹽水注回氣囊,既保持球囊最小充盈度,又不至于球囊形成棱角和褶皺。拔管時囑患者深呼吸,與之交談,轉移其注意力后迅速拔除導尿管。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拔管后的排尿情況及尿路刺激征的發生情況。
1.3.1 排尿情況
分為自主排尿、誘導排尿及重新置管三種情況,自主排尿指患者無需任何措施即可自行排尿;誘導排尿指通過腹部熱敷、聽流水聲等方法促進排尿;誘導排尿失敗者則予以重新置管。
1.3.2 尿路刺激征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疼痛分級標準分為4級:0級為拔管后無任何不適;1級為拔管后感輕微不適,尿道有輕微疼痛;2級為拔管后感到尿道中度疼痛,有尿急、下腹憋脹感;3級為拔管后有明顯尿道疼痛、尿急、尿道口水腫情況,甚至出現血尿。
應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兩組患者拔管后排尿情況及尿路刺激征發生情況的比較計數資料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接受改良拔導尿管法后,拔管后的誘導排尿率及尿潴留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拔管后尿路刺激征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拔管后排尿情況及尿路刺激征發生情況的比較[n(%)]
尿道有著豐富的神經,對疼痛、溫度、觸覺極為敏感。氣囊導尿管長時間留置在患者體內可刺激尿道黏膜,造成炎性反應或水腫。常規拔管法使用注射器抽出氣囊內所有生理鹽水,長期擴張的氣囊突然癟陷,尿管表面形成不規則的褶皺,而積附在尿管外壁的尿垢、分泌物和晶體也可龜裂形成銳角,隨著尿管拔出體外而刮傷尿道黏膜,引起患者疼痛、尿道水腫等不適。
改良拔管法在抽出氣囊內所有生理鹽水后,再回注0.3~0.4 mL生理鹽水,球囊回縮適度,與尿管直徑相似,既保持最小充盈度,也不致形成褶皺和棱角[4]。但應注意不可回注過多生理鹽水,以防氣囊直徑過大而在拔管過程中損傷尿道。
綜上所述,對骨科留置導尿患者應用改良拔導尿管法,改善了拔管后患者的排尿情況,預防并減少了拔管后尿路刺激征的發生,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