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蓉暉,趙雨梅
(甘肅政法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
現代經濟運行過程中,由會計實務作為指導,得到的能體現核算主體財務報告、真實經營狀況、償債能力、資金流動方向等方面有參考價值的信息稱作會計信息。企業進行會計核算就是為了得到會計信息,因為這個核心過程可以系統的反映各個利益主體之間的關聯關系。日常工作中接觸到會計信息時我們應該如何理解?第一,有部分學者認為將生活中的普通信息套至于經濟活動中,用特殊的數字、表格、公式再將其轉換成一套固定的模式,反饋給使用者,這就是會計信息應用的過程,即認為會計就是一個方便獲取企業經營情況的信息系統。另一方面,因為會計核算的是固定主體的資產流動過程,必定時時處處與錢斷不開關系,所以非特殊情況均以貨幣來表示,方便明晰企業在某一時間點或一段時期內的資金流向及狀況。但是,一般情況下經濟活動和價值流動又總相生相伴,價值流動伴隨于經濟活動。雖然學界也認同,在現代經濟中會計處理的不是價值是價格,但商品的價格卻是在合理的價值范圍內受該商品的內部價值而上下波動,比如書本的價格圍繞著書的價值波動,不會超出價值范圍,所以會計信息也可以認為是價值運動同其屬性的另一種表達式,是為了描述經濟活動中的價值運動而存在。在會計數據輸入與輸出的處理過程中,因為其內在價值的相互轉換,存在彼此關聯,約束著信息轉換這一基本過程。
就目前經濟發展趨勢來看,經濟主體逐步走向多元化,經濟活動也越來越偏重于走國際化路線,越來越大的經濟規模和正在興起的互聯網經濟急需要完整、可靠、及時的會計信息為其指引發展方向。會計主體的真實經營狀況,可以通過調閱會計憑證,查看財務報表等方式集中而系統的進行,但前提是查閱的相關會計信息必須是耐得住考查,經得起監督的。大到國家、企業,小至某個部門或者個人,只要參與到社會活動中,都會或多或少的接觸到會計信息。只不過有的通過審計部門出的審計報告,有的通過單位財務部門的各類會計報表,有的只是簡簡單單的聽傳。
第一,國家管理部門通過各個企業披露或上報的會計報表,統計報表中反映出的會計信息,判斷前期制定且頒布實施的各項法律法規、經濟政策是否落實到位?是否切實可行?是否符合當前發展需求?或是哪部分需要調整?廢止不適用的政策后如何制定新的、符合當前發展的又切實可行的政策?還可以及時監控各個企業的實際經營現狀、存在的財務風險以及是否及時足額繳納稅金等。總之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于宏觀調控不僅能做正確的指導而且也是可靠的依據。
第二,企業的所有者、投資公司、債權人需要充分了解會計信息,對信息進行認真完整的分析,包括分析財務現狀、經營成果、獲利能力、償債能力、財務風險等,并預測企業的發展動向和預判相關變動情況,最終讓他們做出投資或者撤資的正確的調整決策。
第三,混亂的內部管理,一定會斷送企業鮮活的生命。所以要想企業在時代變革中屹立不倒,必須規范內部管理。因此單位內部的各級管理人員也需要第一時間掌握可靠的會計信息。了解本企業在這一時期內籌資、投資、運營等經濟活動情況和成果,了解成本、費用等各項指標的完成狀況和計劃應付、應收投資預算的執行情況,分析、考核工作業績,改善經營狀況都需要依靠及時可靠的會計信息。
與企業實際經營狀況不符,違反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現象就是會計造假。目前的研究中人為的將劃分為無意失真和故意失真兩種情況。
核算過程中由于無意或者不知實情而導致的過失。核算人員因為所學知識有限、為人處世價值觀不同等內在因素或者行業制度的規定等外部因素的影響,對財經法規理解有偏差,錯用相關條款或賬務處理有紕漏,而導致最終反應出的會計信息與經濟事實不符從而發生的各類失誤。無意失真又叫作會計錯誤,隱蔽性弱,若發生這類錯誤,很容易就能查清原因也方便改正。這種失誤發生的原因主要三個方面:一是原始數據、會計憑證在計算或者抄寫時產生錯誤。二是不了解經營過程而誤解了真實事實。三是無用或者錯用了會計政策和核算方法。雖然和故意失真有區別,不是故意曲解有關會計規定,也不是硬闖紅線為達到特殊目的的惡意行為,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兩種情形都會造成惡劣的后果。
會計舞弊等同于故意失真,是有目的、有針對的進行財務造假和故意欺詐的行為。核算人員在相關主體的局部利益的驅使下,對記錄與憑證進行偽造與編造,對交易與事項進行隱瞞或刪除,故意使用非正確的會計政策,無視信息使用者所擁有的利益,產生非實際信息的現象。這種情況中是由于僥幸心理導致的經辦人惡意妄為,造成的危害也是最大的。
會計信息的本意是為決策者提供經營決策有關的信息,幫助指導其避免失誤,做出的決定都能夠使企業發展蒸蒸日上。如果會計信息失去了真實性,不僅僅對決策毫無幫助,甚至會起誤導作用,錯誤的預測未來發展動向,導致企業經濟利益受損。通過分析以往會計執法檢查情況,統計得出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核算資料虛假。通過夸大、縮小或者無中生有的方式對會計憑證所反映的經濟事實進行篡改,偽造會計賬簿或是虛報會計報表,明知計量方法不正確卻為了隱匿真實經營狀況而不予改正,虛設會計科目將不存在的事項人為列入合法項目之中,或者在毫無經濟事實可依的情況下捏造報表數據等一系列違反會計制度的方法從基礎資料進行作假。
2)成本費用核算失真。很多企業受利益的驅使,想要隱瞞部分費用支出虛增利潤,往往會利用現代財務會計制度中的局限性,將成本費用作為調節利潤的主要渠道,由于實際經營中已經發生的成本、費用沒有能夠在當期內及時取得合法原始票據或者財務部門沒有收到企業經營過程中已經取得的原始票據進行入賬,不管是確認成本費用還是計入營業收入,前提必須要有合法完整的原始憑證,入賬要有據可查且分清會計期間,對于類似已經發生但沒有在當期確認的成本費用或雖已確認但并沒有及時入賬等會成為本期經營成果潛虧因素的情況,是不能確認為本期的成本費用。這類情況可以留在以后期間進行確認入賬。所以這種通過做低報表中的成本費用,為了使賬面結果好看,粉飾經營期間會計報表的手段就是成本費用核算失真。
3)對外投資收益失真。由于對外投資以及收益水平在財務中受到的監控不足,導致其不能被如實的體現,造成了虧損被人為地增加以及收入被人為的削減;經營狀況遭受隱瞞;投資收益被截留,比如私設“金庫”等失真的情況。
4)核算稅金失真。不管是國家征稅還是地方收稅,都是財政收入的重中之重,其對于整體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為了“合理避稅”,對計稅依據的造假合情合理。國家財政收入的虛增虛減無疑是因為許多本位主義的企業為了一己私利達到偷稅漏稅的目的忘記國家利益,追求小集體利益采取非法手段對利潤進行了虛增虛減。審計部門因此查處的企業不在少數,金額也是讓人詫異。
5)往來賬款失真。主要體現在企業間相互拆借資金并且長期拖欠不清;應收賬款確認無法收回或者應付賬款最終無法支付,致使債權人、債務人雙方的賬面長期有不實的記錄;各種長期掛帳可能已經不存在或者由于會計人員的頻繁更替以及不健全的財務交接制度導致無人管理。
6)會計報表失真。企業管理層職業素養不高,為了方便自己達到不法目的,隨意變化會計報表,捏造虛假信息,表里不一記兩手賬,為融得更多資金對銀行報的是富賬,為穩定投資人對企業報的是盈賬,為騙取財政補貼就上報窮賬,一個會計主體內出現多套五花八門的報表。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會計信息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和依賴性也日益增加。會計信息失真不僅影響到信息使用者對現狀分析偏差造成決策失誤,失去發展機會,甚至可能影響制定宏觀經濟政策、影響經濟發展的方向、削弱市場的調控能力,最終導致類似金融風暴這樣不可挽回的經濟損失。所以,針對會計信息造假問題的研究和相關整治策略的提出,已經是迫在眉睫
5.1.1 公司治理結構不合理
1)考核體系不合理。企業考核業績時不關心生產程序是否規范合理,僅僅以利益作為追求,偏重考核期間的利潤率、收益率等財務指標上,過分強調企業的經營結果是否達到了既定的目標,處于何種水平,分析相關的非財務性指標不多,忽視達到這種結果的過程。這就是關于發生此類違規交易致使會計造假屢禁不止的真正動力,老板目前最關注哪些,考核目前最重視什么,就不擇手段,沒有原則的靠攏,不在乎是不是短期行為,會導致什么結果。
2)產權制度不明晰。對于國有企業而言,響應多年“放權讓利”的政策改革,在經營自主權方面小有成效,但這種改革并沒有完全消除傳統產權制度的不足之處,不明晰產權制度和模糊的產權責任仍是國企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實際上不明晰是針對主體講,當各個利益體之間存在沖突時,內部約束制度松散,主體缺位。每個利益體“獨善其身”,不考慮國家和集體利益,不惜用造假等方式將個人利益最大化。
5.1.2 會計準則不完善
現在執行的《會計法》中關于會計信息造假的處罰未涉及民事責任,只提到了行刑事和行政責任,而民事賠償責任所形成的巨大成本是行政處罰不能替代的。關于會計信息造假行政處罰金額,一般個人最高是5 萬元,單位最高是10 萬元,這些處罰面對巨額的造假受益微乎其微,根本不值一提。在《會計法》立法中規定的責任主體不明確,出了事情誰來負責?單位負責人、直接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人員都可以是直接相關人員,責任人就很不模糊。而且新《會計法》只規定了監督過程中出現玩忽職守、泄漏國家秘密、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行為所承擔的法律責任。但對主體不作為監督、效力不高等所負的責任并未提及。
5.1.3 監督、控制效率低
1)企業缺乏監督的自覺性。一般情況下,在會計實務中只強調經營結果,當會計準則和財物行為發生沖突時會削弱會計監督。另外在財政系統中,現行的監督標準不盡一致,比如會計和審計之間就有差別,財政和稅務的監督也有不同。每一個行業都各自為政只遵照本部門規定,相互干預,不能對經濟事件進行有效地監督,也形不成完整且切實可行的再監督機制。
2)企業內部審計效率低。目前,很多管理層誤認為《國務院關于審計工作暫行規定》中規定的企業必須設立單獨的內部審計部門這條實際作用并不大,錯誤的認為除了審計范圍,內部審計與國家審計沒有實質性的區別。這種認識錯誤導致內審機構受企業排斥,不被真正接納。內審人員怕被領導誤會影響前途,對工作得過且過,采取明哲保身、不作為、能將就就不主動的工作態度。事實上內審作為監督體系中的一員,不僅可以從微觀方面監督經濟活動,而且可以對監督過程進行再監督。通過這兩步管理者也可以及時調整管理方案加強經營管理。
5.2.1 從市場的角度整改
1)規范市場運作秩序。在做好這一點的時候,首先就要考慮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時,證監會要嚴格規范,對公司年報進一步規范,要求公布季報且要及時監督檢查。從市場的角度進行整改,不要因為信息的供需關系隨意提供不符合要求的會計信息。盡量從根本原因避免造假動機,解決造假問題。同時考慮問題要兼顧各方,體統的把握所有的影響指標。逐步完善各種機制,規范運作秩序,這樣可以有效地遏制不合法的操縱行為。
2)加快改革步伐,完善企業制度。以往我國企業改革只是膚淺的針對已經浮出水面的表面問題,沒有觸及傳統體制權責不明、出了問題互相踢皮球的根本弊端,只停留在表面的現象,并沒有徹底的改革。要想使企業放棄自己的部分利益主動負責,就必須在制度改革中明確企業擁有的權利和該負的責任。并且必須有監督部門專門對這部分事務進行監督,督促企業更好的落實各項制度,不制造、不提供虛假信息。
正確的規范內部控制制度使會計信息失真與虛假賬和錯賬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預防。對公司章程約束機制與法人治理機構進行相關完善是企業內部加強控制的首要方法;
5.2.2 提高入門要求,保證從業質量
會計工作是一件細致、系統、有技術性的工作。要想做好會計工作在核算知識扎實的基礎上,必須熟練地掌握政策法規,了解最新頒布修訂的法律政策,這是從專業技術方面的要求。另外從任職門檻來講,要加強對會計證的管理,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必須通過相應的資格考試,并且要改進繼續教育、年度考核等工作,這也是完善人才培養制度,改善會計信息質量和杜絕會計造假的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