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慧婷 鄧圓 王婷 周若心
摘 要:桂劇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運用桂林方言演唱,極富代表性的廣西主要劇種。近年來,由于演員老齡化,演繹風格陳舊,創新機制不完善以及技藝失傳等因素導致觀眾大量流失,陷入尷尬境地。論文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掌握當代大學生對桂劇的認知情況,以此對桂劇現有的保護、宣傳、教學方式進行探討,并對桂劇未來的傳承與發展提出了一些嘗試性建議。
關鍵詞:桂劇; 高雅音樂;校園; 傳承發展; 創新
一、桂劇的歷史
桂劇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主要的劇種,流行于廣西桂林市、柳州市、賀州市、河池市一帶及梧州市部分官話地區,輻射湖南南部地區與廣東西北角。桂劇歷史比較悠久,大概發源于明代中期。明末清初時期,昆腔流傳到廣西,此后高腔與弋陽腔又陸續傳進,這些聲腔一起融合形成了桂劇。1936年,歐陽予倩對桂劇進行了全方位的綜合改革,從而誕生了一系列優秀的劇本,并且涌現了許多優秀的、深受人們喜愛的表演藝術家。
二、桂劇的發展現狀
戲曲是一種高雅音樂,一種代表性的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戲曲的桂劇,桂劇擁有無法復制的藝術魅力與藝術地位。隨著時代的發展,媒體形式的不斷創新,桂劇的觀眾年齡逐漸出現斷層,劇目形式因為老舊已無法滿足當今年輕人的審美。桂劇演員的繼承也漸漸出現了斷層,劇團開始入不敷出。這導致桂劇又陷入了困境,十分窘迫。
三、大學生對“桂劇”的認知調查
為了使桂劇這一古老劇種得以重新煥發生命力,以及為桂劇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更多的創新建議,筆者制作了一份《從“高雅音樂進校園”看廣西傳統劇目桂劇的傳承與發展》調查問卷,以幫助我們收集數據,了解大學生對桂劇文化的一些看法。本次問卷調查實時參與填寫問卷的有133人,其中男性比例為27.82%,女性比例為72.18%。南方人比例為87.97%,北方人比例為12.03%。填寫問卷的大一學生比例為36.84%,大二學生比例為45.51%,大三學生比例為12.03%,大四學生比例為6.02%。
從數據來看,完全不了解桂劇的人占了59.4%,不了解但對桂劇有興趣的人占了30.08%,比較了解的人有8.27%,非常了解的人比例為2.26%。此外,有45.11%的人表示完全不懂桂劇,26.32%的人認為桂劇是比較熱鬧的戲劇,覺得桂劇是高雅藝術的人比例和認為桂劇是比較熱鬧的戲劇的人比例大致相同,還有2%的人想加入到桂劇中去表演桂劇。接下來,在關于是否聽說過“桂劇進校園”等一系列桂劇文化保護活動這一問中,表示聽過該活動的人只占22.55%,剩下的人都沒聽說過或者對該類完全不了解??梢姡陙碚m開展了一系列“桂劇進校園”等保護桂劇傳承桂劇的活動,但這些活動大多針對中小學校,除了個別藝術院校,桂劇相關文化活動在高校中開展的力度并不大,影響甚微。大多數在校大學生對桂劇并不了解。
此外,沒有去劇院看過桂劇或其他傳統戲劇的人占了79.9%,但是有51.13%的人表示當有桂劇在附近的劇院上演時,愿意前往觀看。這從側面表現出大學生對于桂劇等傳統戲劇還是持有較大興趣的。同時也反映了桂劇的系統化、常態化演出,還遠遠未實現。政府和群眾仍需一起進一步加強對桂劇的宣傳和扶助。
節奏太慢且唱詞聽不懂、沒有新鮮感且形式老舊和缺乏傳承人這三個原因被大多數人認為是桂劇瀕臨失傳的主要原因。其中缺乏傳承人這一個理由所占比例最大。且有83.46%的人認為有必要結合“高雅音樂進校園”活動促使桂劇更好的傳承與發展,但創新不足,仍需完善。
在創新桂劇的臉譜、服裝、人物角色、流派、特色方言這五方面內容中,服裝和人物角色這兩方面內容最受到期待,分別占了調查對象的75.94%和72.93%。而在關于以何種形式發揚桂劇這一問中,選擇通過戲曲進校園這種形式來發揚桂劇文化的人數占82.71%。除此之外,影視劇、劇院演出、網絡演出這三個形式也備受矚目,分別占54.89%、66.17%和57.89%。
在對桂劇的傳承和發展有什么建議的開放性答題中,多數人認為,要發展桂劇,就要結合放下進行創新,也必須保留桂劇的傳統精華文化。要通過多種渠道,特別是戲劇進校園的渠道和網絡新媒體渠道來加大對桂劇的推廣和宣傳力度。同時需要更多的新鮮血液加入到桂劇中,才能將桂劇發展的更好,因此擴大桂劇在高校生群體的認知度是必要的。
四、對桂劇傳承與發展的建議
大學生主要以學校學習為主,導致對課外知識或傳統文化的接觸不多,要吸引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除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外,還需要一定的外部驅動力。而大數據時代,信息爆炸式傳播,年輕一代更傾向于在網絡上獲取知識。這無疑給桂劇的改革創新帶來了難度,同時也帶來了契機。在此基礎上,我們認為,可以采取“團團結合”的方式,即邀請專業桂劇團與高校大學生藝術團合作。
除大學生藝術團這一途徑外,在校園中成立“桂劇社團”,以社團的形式開展與桂劇有關的活動,舉辦以桂劇為主題的文體活動、創意比賽也是一個很好的途徑。這樣可以使學生們有動力,有目標,有指向性的參與桂劇的傳承保護,讓桂劇更好的走向校園。讓高校桂劇社團定期跟隨專業桂劇團學習、演出、甚至留任桂劇團,這也不失為一種有效培養后繼力量和傳承人的方法。此外,在經費上,除政府扶助外,以桂劇元素設計文創產品,形成周邊產品鏈,高校內線下銷售與網媒線上銷售相結合,以獲得的收益用作桂劇社團和專業桂劇團的發展經費。
戲曲是一種高雅音樂,一種代表性的文化。放眼國內,京劇與昆曲,前者發展較晚卻后來居上成為國粹;后者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我國大部分傳統戲曲都有從其中吸收營養。我國對這兩種傳統戲劇實行了一系列的綜合保護措施。若干年來,京劇與昆曲的傳承與保護已經有了許多值得大書特書的卓越成就。再看國外,深受漢文化熏陶,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對本國國劇歌舞伎的保護也是非常具有借鑒價值的。
在傳統戲劇文化愈發顯得彌足珍貴的今天,在深化社會主義文化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對于桂劇這一古老的廣西地方劇種傳承和發展的保護,不僅僅只是對戲劇文化的繼承,其內核更是一種地域文化與民族人文關懷交織相融的精神延續。
而在信息化、數據化時代的今天,作為年輕一代的大學生,無疑是吸收外界信息的前沿,同時也是文化傳承的有生力量。以大學生為主力軍,推進“高雅音樂進校園”活動在各高校的開展,并深化落實“高雅音樂進校園”的創新和進一步變革,才能更加行之有效的促進桂劇的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江勇.中國傳統戲曲現代化的嘗試——以歐陽予倩桂劇改革為例[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01期.
[2] 白雅菊. 淺析廣西桂劇的起源發展[J].大眾文藝,2019年06期.
(本論文為桂林理工大學2019年度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項目編號:201910596758.從“高雅音樂進校園”看廣西傳統劇目桂劇的傳承與發展的階段性成果。桂林理工大學2019年課程思政示范課立項項目:《基礎日語(二)》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蔣慧婷(2000-),女,桂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2018級學生
鄧圓(1981-),女,廣西人,桂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日語語言學、日語教學。
(桂林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 ?廣西 ?桂林 ?54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