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海寧 劉照研 趙帥
摘要:近年來農村地區因野外消防安全問題而導致火災的現象時有發生,對農村地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如何處理好野外消防安全問題已成為農村地區火災隱患排查及消除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通過對東北地區農村進行調查,結合實際情況,針對其存在的火災隱患現狀及具體原因進行分析,從而提出降低火災隱患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農村地區;消防安全;火災隱患;原因分析;對策
農者,天下之本也。農村人居環境的發展情況,將直接影響我國整體人居環境水平。同時,農村環境質量關系到“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的安全,更直接關系到7億多農村居民的健康。長期以來,農村地區一直是火災隱患排查工作的重難點區域,尤其時逢春秋兩季,農村地區受祭祀、農耕、燒荒等生產生活的影響,野外火災更是處于高發態勢。基于農村地區交通不夠暢通、消防設施比較落后等諸多現實因素影響,遇有火災發生時,撲救工作不能及時有效開展,極易使野外火災發展蔓延成民居火災,對農村居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極大威脅,從而使本就不夠發達的鄉村經濟雪上加霜,因此做好野外地區火災隱患排查與消除,以及火災預防工作對農村地區經濟、生產與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當前農村地區野外消防安全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垃圾堆積和水道、溝塘、漕渠廢棄荒草引發的跑火
農村地區的垃圾處理及環境治理工作受現實條件制約,一直難以徹底解決,許多生產、生活垃圾隨意丟棄,造成可燃物堆積,在封閉、潮濕條件下內部會產生沼氣,具有很大的火災、爆炸隱患。此外,隨著農村耕地集約化進程的快速發展,許多水道、溝塘、漕渠因改道被廢棄,且無人打理,導致荒草叢生。加之農村地區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不夠高,安全防火意識淡薄,以及不良的用火行為習慣如亂丟煙頭、冬季隨意傾倒爐灰渣等,極易引發區域性火災,這些易產生沼氣的可燃垃圾堆和荒草叢生的水道、溝塘、漕渠則成為了火災蔓延的主要路徑,容易引起大規模火災的發生。
(二)輸電線路老化引發的電火花起火
東北農村地區輸電線路大多建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城鄉一體化建設的穩步推進,興建起了許多蔬菜大棚、采摘園、私人糧食加工站等建筑。許多農戶為了用電方便,私自拉線、低空搭線,生活用電私自加裝變壓器等設備將其改裝為工業用電等現象不在少數。加之為節約成本,此類線路多使用廉價設備且施工人員無專業資質,導致許多設施不符合國家安全標準,有的甚至對線路進行混接后未進行包裹、防水等安全處理,雷電、降雨等天氣下極易誘發火災。
(三)農用秸稈不合理利用引發火災
東北大部分地區的糧食作物為玉米、水稻,秋收后,這些秸稈堆積在田間地頭,只有少部分用作牲畜飼料,大部分當場焚燒或等待來年春耕前進行焚燒,此類處置方式嚴重污染空氣的同時,還存在重大的火災風險,一旦風向突變,容易引發森林火災,給國家造成經濟損失和環境影響。近年來隨著國家相關補貼政策的陸續出臺,以及人民群眾環保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秋收過后對作物秸稈進行粉碎還田處理,但是此種還田方式若不進行深翻作業會影響第二年的春耕工作,種子播撒在粉碎后的秸稈上,不能吸收水和養分,無法萌發或萌發后干枯而死,造成農資的浪費,也延誤了時令,影響后續田間管理的進程。基于大部分地區耕地集約化程度低、種植規模小等現實情況,以及車輛深翻作業成本較高等因素,許多農戶因現實原因依舊選擇就地焚燒處理,此方法一旦因風向突變或用火人不慎,就會引燃周遭民居,造成嚴重性后果。
二 ?對實際原因進行分析
從上述問題分析來看,當前東北農村地區野外火災隱患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居民消防安全意識薄弱
受其文化水平及環境因素影響,農村地區消防宣傳工作不能及時有效地深入開展,當前實施形式主要為張貼標語、大字報、小喇叭宣講等,此類方式就當前防火形勢來看效果不佳,有些居民在火災發生時不能第一時間撥打火警電話,而是采取自行滅火的極端方式,貽誤最佳滅火時機。更有甚者會不顧自身安全反復出入火場“搶救”被困財務,使自身陷入危險當中。因此,有效深入開展防火宣傳工作是提高消防安全水平的一項重點工作。
(二)部門監管實施不夠到位
建立蔬菜大棚、采摘園等設施本是發展經濟、利國利民的好事,但村委會、供電所等基層單位因當地人文、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對此類線路混搭現象司空見慣、疏于管理,導致這些問題得不到重視和解決。加之當地居民經濟水平不夠發達、電路專業知識匱乏等現實原因,不能及時對隱患進行排查,容易導致嚴重后果。
(三)受到現實因素的制約
各級政府雖然采取多種措施(巡邏、專人看護等)制止秸稈焚燒及垃圾隨意丟棄等行為,但秸稈焚燒和垃圾隨意丟棄現象依舊沒有得到根治,其根本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村(屯)內沒有設立固定的垃圾投放地點,部分地區雖設立垃圾投放點但距離生產、生活區域距離過遠,垃圾傾倒不夠方便,造成垃圾隨意堆積的現象;
其次,糧食價格維持穩定,農民種田出售糧食的收入增長乏力,尤其是耕地面積較少的農戶,單純依靠種田的收入無法滿足自身所需,而目前提倡的秸稈還田需要對秸稈粉碎還田后進行深翻作業,單塊耕地面積越小深翻成本越高。考慮到成本這一因素的制約,農民不想通過還田的方式來處理秸稈,而解決秸稈占地、影響播種等難題除了焚燒之外,沒有更好的處理辦法。
三 ?防控對策及措施
(一)加強公眾消防意識
政府宣傳部門、應急管理部門、消防隊應聯合當地街道辦、村委會等基層單位,利用張貼宣傳標語、廣播電視臺播放火災案例、法制節目現身說法、微信群轉發相關政策、發放傳單普及消防知識、定期到村(屯)進行防火安全督(檢)查、抖音等新媒體傳播方式來進行多種形式的防火宣傳。學校也應當聯合當地消防部門制定緊急疏散預案,并定期組織火災逃生演練,邀請部分家長進行實地觀摩,在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的同時也對家長進行安全警示普及。在村廣場、集市等村民聚集場地,開展消防安全知識有獎競猜活動等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法進行宣傳,使得群眾在娛樂中學習知識、收獲安全、提高自身消防意識。
(二)加強消防監管力度
當地政府應組織專業電工對當地村(屯)供電線路進行合理改造,對違規改接的線路進行徹底整改,確實需要使用的要向供電部門報備,再由專業人士進行線路排布,針對其用途規范適用規格、將木質或易燃塑料開關閘盒替換為戶外安全閘盒等,限期徹底完成對線路火災隱患的排查工作。改造完成后由政府牽頭,聯合消防、供電等單位定期對村(屯)內電力設施進行排查,對不符合要求的違規設備限期拆除并進行行政處罰,通過微信群、公告欄等公眾傳媒對違規行為及本人進行通報批評,構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三)政府加強責任領導
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回收垃圾不但美化環境,而且垃圾再利用可以節省新資源的開采從而從根本上減少垃圾。政府對各級所屬責任進行明確分工,將農村環境治理工作與基層人員績效考評相結合,并加強責任追究,具體實施方式有以下幾點:
首先,鄉(鎮)級單位應當加大公共衛生事業經費投入,建立長效監督檢查管理機制,多渠道完善垃圾收集、運輸、處理工作。依托居民區建立垃圾分類驛站,安排值守的垃圾分類指導員,對投放的垃圾進行基本檢查和翻看,指導分類有誤的居民正確投放。
街道和社區的垃圾分類驛站,要根據日常垃圾投放量,在桶滿之前定期清運,由專門的運輸單位將各類垃圾分別送往對應的暫存或處理設施。此外,在街道和社區安排值守的垃圾分類指導員每日需對垃圾桶進行檢查,在發現垃圾桶即將裝滿時聯系清運人員進行清運,防止垃圾堆放過多溢出對環境造成污染。
安排專人定期對廢棄不用的水道、溝渠進行點燒處理,防止荒草堆積過多形成隱患。此外,針對農村秸稈等廢棄物問題,將這些“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進行資源化處理、能源化利用。可由村委會統計有意向流轉土地的農戶人數,通過洽談會等方式促成簽訂大規模土地流轉合同,集中土地面積,優化配置資源。同時通過國家投資,以鄉(鎮)或村(屯)為單位配備秸稈粉碎機并享受相應補貼,以實現秸稈粉碎還田,使其更有利于深翻作業的同時增加農戶收入,從根本上杜絕秸稈焚燒現象的發生。
農村地區野外消防安全治理工作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除上述措施外,相關部門也應當重視消防安全基礎設施的設立工作,購置完善的專業設備,培養半專業化的基層消防救援人員,應對突發火情做到出動迅速、滅火過程安全高效,為保護農村地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貢獻力量。
四 ?結語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和整體素質均有較大提升,火災發生率逐年下降,農村野外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成為減少火災發生的預防重點,只有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建立健全基礎消防設施,完善相關制度,才能有效避免火災的發生,為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提供安全穩定的發展環境。
參考文獻:
[1]陳云雁.多中心治理視域下的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
[2]許超宗,郭超,邱暢坤,莫豐瑞.烏魯木齊市城市垃圾處理現狀及初步研究[J].經貿實踐,2018,(15):17-18.
作者簡介:
劉照研(1996.2—),男,漢族,黑龍江佳木斯人,碩士,講師,中國發明協會會員。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服役于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森林部隊,現就讀于中國消防救援學院,學習消防指揮專業。
呂海寧(1996.4—),男,漢族,遼寧鞍山人,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服役于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森林部隊,現就讀于中國消防救援學院消防指揮專業。
趙帥(1997.2—),男,漢族,遼寧沈陽人,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服役于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森林部隊,現就讀于中國消防救援學院,學習消防指揮專業。
課題項目:
北京市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業行動計劃項目資助《北京市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業行動計劃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2010039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