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鈕
摘 要: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不僅對課程教學質量與效果具有直接的影響,還對教師未來發展與提升具有重要影響。高校教師提升自身職業道德修養的過程,實際上也是邏輯思維、政治意識、責任意識、發展意識的培養過程。本文將簡要闡述現階段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探索有效的培養策略,以期有效促進我國高校教師的師德建設,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
關鍵詞:職業道德修養;問題;解決策略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教師面臨的精神誘惑和思想沖擊越來越多,導致很多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產生明顯的變化,從而影響我國高等院校的教學質量與未來發展。為提升高校教學質量,促進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健康、穩定的發展,分析現階段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存在的主要問題,探索其解決策略,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存在的問題
部分高校教師尚未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職業使命感有待提高。教師是學生的楷模,為人師表是教師最基本的職業道德修養。教師作為知識的傳輸者,想要將學生培養成具有一定社會價值的公民,必須要提升自己的職業使命感,先“正己”后“正人”,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影響。然而,現階段有很多高校教師在個人利益的驅動下,利己思想愈發明顯,經濟利益和個人利益逐漸成為其競相追逐的主要目標,導致教學重心發生偏移,忽視職業道德修養以及職業技能素養的培養與提升。職業使命感的缺失,不僅會影響教學工作的正常、有效開展,還會對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產生消極的影響。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易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高校教師是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能夠影響社會環境的發展與變化,也必然會受到社會風氣的侵蝕與影響。如果高校教師長期處于不良社會風氣中,其職業道德修養必然會發生明顯的波動。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大眾的價值觀念、金錢觀念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現階段越來越多的高校教師開始抱怨:“人們都說教師是崇高的職業,是人類文明的建筑師,但是教師的收入和付出卻不成正比,社會保障也不完善,經濟地位也比較低”,從而對生活意義、人生價值感到無助和迷惘。雖然教師有“靈魂工程師”的美譽,但終究是平凡的百姓,同樣會追求更高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享受,在社會整體經濟水平大幅上升的大環境下,教師基本物質和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勢必會導致教師對個人利益的愈發關注,從而對職業道德修養產生一定影響。
新時代背景下,部分高校教師容易出現職業倦怠的問題。在信息時代,互聯網已經融入到高校教師的生活中,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互聯網上良莠不齊的信息、文化、思想也對高校教師產生了嚴重影響,很多教師在奢華享樂的網絡不良風氣沖擊下,逐漸丟失了勤儉質樸的優良作風,迷失了教書育人的職業使命,將個人享樂置于生活和工作的首要位置,主要表現為:授課過程中,不會以拓展學生知識視野為目的擴充教學內容,不會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目的增加教學環節,能省事則省事,能少講就少講;上課不積極,偶爾會遲到;下課鈴聲一響,不考慮教學完整性和學生學習效果,講到哪算哪,直接下課走人等。同時,在信息時代背景下,社會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涌現出大量的新文化與新思潮,使學生群體的獨特性和潮流性特征更加明顯。面對這種社會發展勢態,一部分高校教師惰于進行自我豐富和提升,直接選擇了摒棄。從而導致這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無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交流和溝通關系,師生思想和觀念存在明顯的差異和分歧,進而嚴重影響教學和管理的有效性[1]。
二、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存在問題的解決方式
(一)定期組織反思,實現教師的自我成長
高校教師在日常教學和工作中定期進行自我修煉和提升,是提升職業道德修養的有效手段。在日常教學和管理的過程中,高校可以通過定期組織教師開展教學反思研討會的方式,激發和培養教師的自我反思意識。在研討會上,教師可以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態度等多個層面,對自身教學工作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尤其是因個人因素而引發的問題,然后通過討論、交流的形式,總結經驗、提出改進策略,從而實現個人職業道德素養和專業素養的提升。
(二)引進先進黨的思想,凸顯“為人師表”
從個人角度出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是高校教師提升職業道德修養的核心手段。隨著“黨的十九大”召開,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新時期背景下高校教師自我提升的重要內容。尤其是青年教師群體,更應該深入學習和領悟“三個代表”、毛鄧思想、馬列主義等社會主義價值觀核心內容,并以培養政治素養為基礎,實現自身職業道德修養的提升。在我黨先進思想的指導下,高校教師應明確“為振興中華培養接班人”的教育宗旨,提升職業使命感,以飽滿的職業熱情,積極進行專業知識學習和道德素養培養,從思想和行動的層面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從而凸顯“為人師表”的教師形象[2]。
(三)加強教師培訓,營造優秀教師風氣
社會環境和教師風氣對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具有直接的影響,因此,新時期背景下,高校應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培訓工作,從而促進優秀教師風氣的營造,進而實現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素養的提升。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校應以社會發展需求為指導方向,綜合利用媒體技術、網絡技術以及多元化途徑,定期開展不同形式的師德培訓。一方面引入正向化、時代化、科學化的教育理念和師德思想,使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能夠緊跟時代發展而提升;另一方面向學生群體、家長群體乃至整個社會輸送更多的正能量,引導和構建和諧、正向的社會輿論環境,提升高級知識分子的社會價值和形象。這樣,才能切實提升高校教師的崗位自豪感和職業成就感,使其能夠自主進行職業道德修養的約束和提升。此外,高校還要建立健全教師監督和考評機制,通過制定良性、科學的考評指標,對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進行約束;通過合理、有效的獎懲機制,引導教師不斷提升職業道德修養。
(四)鼓勵教師學習,實現教師的終身發展
在網絡時代,面對互聯網帶來文化潮流、信息潮流和思想潮流,高校教師應樹立良好的學習意識,能夠工作、學習同步進行,以“終身學習”意識促進職業道德修養的提升。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因此想要確保學生的綜合能力符合當前社會的需求,教師必然要具備持續學習的意識,同時,高等院校的教師普遍處于專業領域的前沿位置,更需要及時學習和掌握前沿性專業知識,更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放下姿態,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細心觀察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對比自身情況,及時進行取長補短,自我提升。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深入學生群體中,通過平易近人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深入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虛心聽取學生的建議和批評,從而實現自身職業道德素養的提升[3]。
結語:
綜上所述,缺乏使命感、易受不良風氣影響、職業倦怠是現階段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存在的主要問題,使得部分高校教師利己思想嚴重,過度追求物質享受、追求安逸享樂,從而嚴重影響教學質量與效果,阻礙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針對上述問題,新時期高校教師應引進先進黨的思想,通過定期組織反思、加強職業培訓、不斷自主學習等策略,培養自身職業道德修養,促進個人及高校教育事業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子慧,王英華.當代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存在的問題及提升路徑[J].大眾科技,2020,22(06):129-130+115.
[2]肖蓉.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15):33-34.
[3]沈鋼,周桐.論高校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提升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途徑[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34):80-81.
(武昌理工學院? 湖北 武漢? 43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