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煤炭資源型城市是在煤礦—礦區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陸續經歷了萌芽、快速發展、預轉型和轉型時期。本文首先梳理了我國煤炭資源型城市發展歷程,提出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結構、城市功能、礦城分離、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問題日益成為城市轉型的阻礙,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煤炭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煤炭資源型城市;轉型;可持續發展
1. 我國煤炭資源型城市發展歷程
通常對煤炭資源型城市的定義為:因煤炭資源的開采而興起或發展,且煤炭產業在工業中處于主導產業地位的城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下,其表現出不同的發展特征。
1.1 形成時期(1840—1949年)
我國煤炭工業發展主要受戰爭的影響以及我國工業發展對于煤炭資源的需求。中日甲午戰爭以后,帝國主義各國相繼取得在中國開辦煤礦的權力。抗日戰爭勝利后,各地政府陸續接管了原外資獨營或合營的煤礦,由于長期受到戰爭的破壞,煤礦規模都很小,大多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
1.2 恢復發展時期(1949—1978年)
1949年燃料工業部正式成立,領導全國煤炭工業的生產建設,這一時期恢復、擴建、改建和新建的許多煤礦和礦區后來都發展成為煤炭資源型城市。從城市數量上看,從1949年到1978年,在增加的城市中,煤炭資源型城市約占四分之一,這與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有關。
1.3 煤炭資源型城市預轉型時期(1978—2000年)
改革開放以后,各方面建設迅速興起,煤炭產業發展迅猛,形成了許多新的煤炭資源型城市。而另一方面,我國城市從生產型城市向服務型城市轉變,在這種發展趨勢下,一些煤炭資源型城市開始走向衰落。在這一發展時期內,煤炭資源型城市在城市整體增長數量中的比重明顯下降。
1.4 煤炭資源型城市轉型時期(2000年至今)
進入21世紀,城市發展的理念發生改變,更加關注人文、社會、環境和宜居。從2001年國務院正式確定阜新為全國第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開始,國家相繼發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指引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且煤炭資源型城市在數量上不再有明顯的增加。
2我國煤炭資源型城市發展困境
隨著煤炭資源的大量消耗以及城市發展理念的進步,我國煤炭資源型城市已進入轉型時期,但多年以煤炭產業為根本的發展模式使城市轉型面臨困境,衍生出一系列社會和環境問題。
2.1礦產資源依賴下的產業結構失衡
煤炭作為我國的主要能源,支撐著各行業的建設和發展,追求煤炭產量成為煤炭資源型城市發展的主要動力,從而形成了煤炭產業單核發展,一支獨大的局面。本文選取我國東中西部12座煤炭資源型城市進行分析,發現近十年各城市第二產業占比普遍在50%以上,產業結構不協調的問題十分突出。
2.2生產為先的城市功能單一
我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往往緣礦而建,以礦興市,“先生產、后生活”的觀念貫穿城市發展之中,這種特征使城市將大量的資源投入到煤炭生產和煤礦建設之中,往往造成的是煤炭資源的快速枯竭以及城市其他功能的落后。
2.3條塊分割管理體制下的礦城分離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一些礦區因城市發展的需求被包圍在城市主城區內,形成“城市中的礦區”, 由于許多煤炭資源型城市是在資源開發基礎上形成的,因此存在著“大企業、小政府”的現象,城市管理有以行政為主體的城市政治圈和以礦山企業為主體的城市經濟圈兩個主體,造成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較低、政府與礦企缺乏溝通等問題。
2.4重經濟輕生態導致的環境惡化
長期以來,煤炭開采活動造成土地塌陷、空氣質量降低、工業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等問題,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生態環境破壞、環境污染等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更加突出。煤炭資源型城市在工業二氧化硫、工業煙(粉)塵排放量上普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3煤炭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探索
我國煤炭資源型城市在數量上已沒有明顯的增減,在空間布局上也已基本穩定。目前許多煤炭資源型城市正面臨轉型,在轉型過程中應當借鑒國內外的成功案例。下文結合我國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現狀和問題,對于我國煤炭資源型城市的未來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3.1 以人為本理念下的城市功能回歸
煤炭資源型城市兼具著煤炭生產基地和城市的雙重含義,因此在發展導向上也應當由這兩個部分入手。應將城市發展中被忽視的人文和社會因素,重構于資源型城市功能開發之中,使資源型城市不僅具有產業基地的功能,更成為一個宜居城市。在發展煤炭工業的同時,還要加強城市其他功能的建設,如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文化教育、生態綠化等方面,以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為出發點,使煤炭資源型城市回歸城市本質。
3.2 城市規劃引導下的礦城協同發展
我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大多已進入轉型階段,尤其是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任務更加緊迫,而以往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已經成為城市轉型發展的阻礙,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構建開放型合作體制,通過城市規劃,打破管理上的條塊分割,促進土地、空間、資源等方面的融合,實現城市與礦區的資源共享,合作發展。
3.3 城市雙修引導下的城市升級
“城市雙修”是指生態修復、城市修補,是貫徹十八大會議精神的重要發展戰略。一方面,以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為切入點實現生態修復,加強城市的綠道、濕地、園林等的建設。另一方面,城于通過對城市中社會問題的織補改善進行城市修補,提高城市品質,這需要對城市內的廢舊工業廠房進行再利用研究,對以往工業生產中存在環境污染問題的相關棕地進行生態恢復,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等。
4 結語
我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形成的,它們對我國的發展做出過重要的貢獻。改革開放后,隨著城市化的加速,煤炭生產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煤炭資源型城市開始逐漸面臨轉型。對于它們而言,應通過城市功能的不斷完善,促進產業轉型,并通過城市雙修、生態重塑等措施,使城市在工業發展的同時加強經濟、社會、人文、環境等方面的建設,不斷完善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重歸城市本質。
參考文獻:
[1]徐旭.推動煤炭資源型城市高質量轉型發展[J].奮斗,2020(17):35-36.
[2]于孟林. 煤炭資源型城市轉型需綜合施策[N]. 中國能源報,2020-06-22(015).
[3]王悅.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困境及突破路徑分析——以阜新市為例[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20,40(06):8-11.
作者簡介:
孔嘉婧,女(1996.5-)浙江人,碩士研究生,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公共管理。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