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艷 莒南縣統計局
水資源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資源,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企業的用水量呈上漲趨勢,水資源受到污染的威脅也越來越大。在新形勢下,如何合理利用水資源,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工業企業可持續發展不容回避的嚴峻問題。現就今年上半年水消費半年報數據對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水情況做簡單分析:
上半年,全縣25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水總量為1974.3萬立方米,其中取水量為1376.9萬立方米,外供水量7080立方米,重復用水量598.1萬為立方米,重復用水率為30.3%,與去年同期相比提高0.4個百分點。
(一)工業企業取水量有所上升。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取水總量為1376.9萬立方米,同比增長9.2%。其中,地表淡水850.7萬立方米,同比增長1.6%;地下淡水65.1萬立方米,同比下降5.7%;自來水461.2萬立方米,同比上升31.3%;地表淡水、地下淡水和自來水分別占取水總量的61.8%、4.7%和33.5%,由此可見,地表淡水是我縣工業企業用水的主要來源。
(二)分輕重工業看,重工業取水量占比大、增長快。上半年,重工業取水量1290.3萬立方米,同比增長9.6%,占取水總量的比重為93.7%;輕工業取水量86.6萬立方米,同比增長3.0%,占比僅6.3%。
(三)分行業看,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取水量占比大。上半年,取水量較大的五個行業是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農副食品加工業;上半年這五個行業的取水量分別為828.5萬立方米,251.8萬立方米,122.7萬立方米,55.5萬立方米,32.1萬立方米,共計1290.7萬立方米,占取水總量的93.7%。行業中類中,屬于高耗能行業六大行業的取水量占總取水量的93.5%。
(四)分企業看,取水量主要集中于少數企業。上半年取水量超過10萬立方米的企業有13家,這13家企業總取水量為1241.2萬立方米,占全縣工業企業取水總量的90.1%;重復用水量為490.8萬立方米,占全縣工業企業重復用水量的92.5%。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進步,尤其是工業經濟總量的不斷擴大,工業用水對水資源的利用產生較大的影響,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一)工業企業重復用水率偏低。工業企業重復用水利用率,是衡量企業水循環利用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重復利用率越高,企業的水循環利用就越好。全縣25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重復用水的企業只有66家,上半年,重復用水量同比增長11.1%,重復用水率僅為30.3%。由于陸地苦咸水、礦井水、再生水、海水淡化水和雨水收集利用為零,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亟待提高。
(二)工業企業取水監管不到位。部分企業采用地表水、地下水大多不按取水量收取費用,只是每年象征性的收取水資源費,取水費用低,導致企業對節水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沒有足夠的認識,造成水資源的嚴重浪費,也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健康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三)節水技術落后,節水意識有待提高。有些企業沒有節水意識,未建立健全用水計量系統,大量無節制地抽取地下水和地表水,造成水資源浪費。另外,有些企業生產設備老化,卻不能及時維修維護,造成用水“跑冒滴漏”現象頻發。還有部分企業缺少對節水設施的資金投入,用水管理不嚴,浪費嚴重,對節水技術和循環用水的推廣認識不夠。
(四)污水處理設備欠缺。全縣200多家工業企業,只有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有污水處理設備,很多企業都沒有,工業污水沒有經過凈化處理,直接排放到河流和湖泊中,導致了大量淡水資源的污染,給全社會和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莫大的危害。
水資源是人類生存與發展最寶貴的自然資源。我們應該改變過去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觀念,采取以下幾項措施節約水資源:
(一)正確引導企業用水,提高重復用水利用率。工業企業用水消費量逐年增長,但是利用重復水的企業數相對較少,因此要積極推廣水的重復循環利用,大力發展和推廣工業重復水利用技術。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從政策上引導、經濟上扶持,不斷提高工業企業重復用水利用率,擴大工業企業重復用水的普及面。
(二)加強監督管理,保護地下水源。有計劃的開采地下水,加強計劃用水工作,合理分配水資源,對企業用水嚴格執行計量用水制度。充分利用價格桿杠的調控作用,科學合理制定水價,嚴格控制定額,對超計劃用水要實行加價收費,增強企業節水意識。
(三)加大節水宣傳力度,增強企業的節水意識。切實做好節水型用水器具的普及推廣工作,加大節水型企業創建力度,促進節水工作在基層的落實。優化工業企業用水的結構,處理好工業廢水和再利用工作,提高污水回用水平。
(四)大力鼓勵、扶持企業上馬污水處理設備。鼓勵企業安裝污水處理設備,加大對企業污水排放的治理投入和監管力度,定期或者不定期監測企業排放的工業用水質量,嚴格把握標準,控制排污嚴重企業的污水排放,對水質超標的企業加大懲罰力度,以儆效尤,確保工業污水排放總量的逐年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