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軍鵬 威海市文登區財政局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進入了全新發展時代,但在社會經濟穩步發展的同時,我們不難看到農村發展問題也在日漸凸顯,故為有效解決鄉村發展問題,我國大力推行鄉村振興戰略,而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主要難題就是如何有效解決農村脫貧問題。據相關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底,我國扶貧工作已經有了重大突破,全國貧困人口已經降至1660萬,同原有人口相比減少了8000多萬,但這也僅僅只是初步工作,如何更好促進鄉村振興,積極發展長效扶貧機制,很有必要。
所謂長效機制,指的就是可長期確保制度正常運行且最大限度發揮出其功能的制度體系,而扶貧長效機制,則指可長期穩定運行且發揮其扶貧功能的制度體系,故就目前時代背景來看,該體系的構建必然需要依托于精準扶貧,以實現貧困人口的有效脫貧為目的,同時也是推進鄉村振興發展步伐的必然選擇[1]。首先,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我國一項長期戰略規劃,為黨對國家重大問題的一個長期布局,而扶貧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是一項不可忽視的工作任務,加之扶貧工作本身就有著復雜性與長期性特點,故構建一個長效扶貧機制很有必要[2];其次,扶貧雖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內容,但伴隨脫貧工作的不斷展開,各項扶貧工作投入、關注度等必然會降低,進而影響到扶貧工作的有序進行,故必然需要固定且長效的制度體系加以規范,讓扶貧工作變成政府的常規性工作內容;再次,我國精準脫貧經過幾年實踐現已積累了大量成功經驗,但用在鄉村振興背景下,仍需加以整合分流;最后,當前扶貧工作主要是在新政策動員下展開的,但政府動員和號召力必然會隨時間推移而削弱,由此扶貧可持續問題應運而生。故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積極構建扶貧長效機制以為其提供政策、制度保障,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與長遠意義。
思想文化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也是鄉村建設的精神領袖,應貫穿整個農村扶貧工作中,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將貧困戶社脫貧積極性充分調動,集中所有力量展開新農村建設,最大限度避免“等、靠、要”等消極思想的出現,將扶貧扶質作為當前扶貧工作的主要指導思想,引導貧困人口端正心態,樹立正確三觀,進而在政府適度扶持下積極創業、自食其力,以正確早日脫貧。
在日常扶貧工作中,扶貧政策不僅需要具備穩定性,還需具備一定的靈活性。因為穩定的扶貧政策可為扶貧對象提供更為穩定的心理預期與生活來源,并為扶貧責任主體提供更為規范準確的指導與流程,以切實提高其工作效率,避免政府俘獲。然而,在具體扶貧工作中,其所面臨的環境與情況又是不盡相同的,再細致完善的規定,也不可能涵蓋所有情況。如對于部分農戶由于疾病或災害等需及時納入貧困戶以獲得幫助,但照規定的“四議兩公開”則需要一定時間與流程,根本無法滿足這種緊急情況;又或是一些就業扶貧項目,雖名義上是雇傭貧困戶,但實際上卻是一些貧困戶根本不愿從業或是不愿服從管理,而另一方面,企業也不愿雇傭這些人,但卻為了獲得更多補貼,而默許這些貧困戶在就業單位“在編不在崗,只領空餉”……諸如此類情況比比皆是。為此,基層扶貧人員與扶貧責任主體必須具備一定自主權與靈活處置權,統籌解決好政府政策的穩定性與靈活性問題,以更好面對這類情況。
目前在鄉村扶貧中雖然存在較多主體,但發揮作用并不均衡,仍以政府作用為主,市場與社會資源力量較為薄弱,但是扶貧工作若需穩步走下去,僅僅依靠政府力量是不夠的,必須充分激發出市場與社會資源的輔助力量,對此,需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切實發揮政府的領導與主導作用。現如今,鄉村扶貧工作之所以能舉得如此成就,政府的作用功不可沒,為此,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必須堅持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逐步提升政府扶貧干部的業務能力與政治素養,進一步完善干部考評激勵與監督機制,及時解決扶貧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繼續推進扶貧工作有序進行;第二,切實發揮市場調動作用。眾所周知,市場巨大作用在改革開放實踐中有目共睹,故在扶貧工作中也需充分調動,即具體結合本地實際,利用市場調動作用優化配置當地各種要素與資源,因地制宜地幫助各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第三,積極整合激活社會力量。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在扶貧工作中,需積極激活社會各方力量,盤活社會資源,努力動員整個社會力量幫助各貧困地區脫貧。為此,在鄉村振興與扶貧工作中,只有充分發揮出政府、市場與社會等各方資源與力量,方可共同推進我國大扶貧格局,從而為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工作提供更多的資源與支持。
結束語:綜上所述,鄉村振興與扶貧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政府、市場與社會各方資源共同發揮作用,需要村名與各方工作人員端正思想,積極構建長效扶貧機制,最終實現各地的脫貧脫困,全面實現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