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經濟特區與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績效*

2020-03-11 15:17:18陶一桃
廣東社會科學 2020年6期
關鍵詞:效應特色制度

陶一桃

自1980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進程中,經濟特區,尤其是深圳經濟特區,就以制度變遷的先行者和“政策性經濟增長極”的雙重使命與雙重身份,率先探索著中國社會由傳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的發展路徑,尋找著由貧窮走向共同富裕的實踐模式,探尋著由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深入到政治體制、社會管理體制機制等全方位改革的制度安排,踐行著以非均衡發展戰略實現區域協同發展的有效途徑,貢獻著由政策開放走向制度開放,由外向型經濟走向開放型經濟的理念、做法與可借鑒、可復制經驗。以深圳為典型代表的經濟持區,作為中國社會制度變遷的邏輯起點與中國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自上而下強制性制度變遷的產物,又是這一制度變遷

的結果,同時還是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偉大的踐行者。作為自上而下強制性制度變遷的產物,它肩負起“先行先試”和“先行示范”的歷史使命;作為強制性制度變遷的結果,它以“政策性增長極”的制度力量,不斷產生、釋放著“虹吸效應”與“擴散效應”,從而改變、形成著中國經濟的新版圖;作為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偉大的踐行者,它以其自身的發展不斷探索著中國社會制度變遷的路徑,更以其自身的成功證明著中國道路選擇的正確性。

一、制度變遷與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特征

中國的改革開放,具有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鮮明特征。所謂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是指1978年以來中國所采取的既不同于《華盛頓共識》所推崇的“激進式改革”①,又不同于典型的“漸進式改革”的中國特色的制度變遷的路徑與模式。具體地說: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在以建立經濟特區為重要的實踐載體,以先行先試為主要的實踐邏輯與步驟的前提下,以強制性制度變遷為主導,以誘致性制度變遷為潛能;以自上而下頂層設計為核心,以自下而上授權改革為路徑;以經濟改革為切入口,以全方位改革為方向;以發展經濟為著眼點,以全面發展為目標;以非均衡發展為路徑,以協調與共享發展為宗旨。這一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基本路徑,反映了中國道路前行的內在邏輯軌跡。所以,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不僅構成了中國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又以改革開放40年的成功實踐,發展了傳統轉軌經濟學理論與區域經濟學理論,豐富了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為轉型國家提供了另一條可供選擇、借鑒的成功道路。

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具有典型“漸進式改革”的基本特征,它是典型“漸進式改革”融入中國國情的中國體現。從根本上來說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與典型“漸進式改革”一樣,都是制度變遷的一種選擇方式與路徑。

從理論上講,典型的“漸進式改革”是指在一個宏觀經濟相對平衡穩定的國家里所進行的市場化改革。它實施的前提條件就是該國具有一定的工業化基礎,同時具備憲法等制度環境。所謂國家宏觀經濟層面的相對平衡穩定,是指既沒有惡性通貨膨脹,又沒有較高的政府預算赤字,更沒有潛在或已發生的債務清償危機。在現實中,典型的“漸進式改革”突出表現為改革國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社會組織資源,尤其是國家政權的力量,發起、推進社會改革的進程。其具有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雙軌共存并生的過渡以及強制性制度變遷中的誘致性的特點,并從一開始就呈現出改革路徑與進程的某些顯著特征:其一,從改革的策略上來看,呈現出幾乎貫穿于全過程的由局部到總體的改革步驟與節奏;其二,從改革實施的方式來看,表現為具有存量保留的體制內改革與具有增量推動的體制外促進相結合的前進中的緩沖性;其三,從改革邏輯來看,展示出以先行的經濟市場化改革促進政治體制乃至全面改革的突出特征;其四,從改革的理念來看,體現為改革、發展、穩定相協調,增長、繁榮、開放相協同的基本原則。由于“漸進式改革”是從經濟體制改革以及發展經濟入手的,它不僅以經濟的率先發展贏得了人們對改革開放的支持,還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肯定了人們對物質利益追求的正當性;在給了人們選擇權力的同時,賦予了市場經濟主體自由發展的可能;在充分調動每一個人的積極性與創造性的同時,贏得了人民對改革開放的廣泛支持與熱情參與。

典型的“漸進式改革”是相對于“激進式改革”而言的。不同的改革方式,實質上喻示著不同的改革道路或路徑的選擇,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更是說明了這一點。相對于“激進式改革”而言,典型的“漸進式改革”同樣具有源于自身實施邏輯的某些特質:(1)“激進式改革”以整體同步改革為出發點,具有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氣概”。在實踐進程中往往是先開始社會制度改革,后進行社會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并在客觀上表現為通過犧牲經濟發展速度的方式,來推動制度變遷與社會轉型。相比之下,“漸進式改革”更加注重、強調經濟體制改革的先行性,以經濟發展促社會改革;以不斷深化改革,謀求社會經濟的穩步發展。改革與發展齊頭并進,相互促進,從而實現以經濟的穩步增長來支撐社會改革的穩步推進。(2)“激進式改革”以徹底摧毀計劃經濟體系和國有制基礎為導向,基本上不為舊體制留出任何生存空間。以“休克療法”的方式先破后立,在毀滅舊體制之后重新進行新體制建設。其關鍵問題是在舊體制被摧毀的同時,造成國家體制系統的“真空”狀態,從而進行改革要經歷較為漫長的從經濟凋敝到緩慢復蘇及與之伴隨著的社會動蕩的煎熬。相比之下,“先立后破”構成了“漸進式改革”基本特征。在不斷鼓勵非國有經濟發展的同時,不斷轉變原國有企業產權結構和經營機制;在不斷減少指令性計劃的同時,不斷擴大市場經濟規律發揮作用的范圍;在使傳統體制逐步收縮的同時,使市場主體地位和與之相適應的體制機制逐步形成、擴張并趨于完善,從改革的路徑上有效地避免了社會體制機制出現無政府的“真空”狀態。(3)“激進式改革”由于以迅速完成社會轉型為目標,所以具有全局性、徹底性和迅速性的典型特征,希望并力求速戰速決,渴望一夜之間摧毀傳統計劃,建立完全自由競爭的市場。相比之下,改革穩健有序,步驟循序漸進,措施逐步實施則構成了“漸進式改革”顯著特質。其典型的實施路徑是,遵循非均衡發展的戰略,通過局部改革來逐步實現改革目標,通過邊際均衡的方法逐漸并有步驟地分解改革難題,以非均衡發展戰略的“非均衡實施”,實現全方位改革和全面發展。

從制度經濟學和制度變遷理論的視角來分析,相比典型的“漸進式改革”,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具有如下特點:其一,從制度變遷的演進方式來看,盡管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沿著典型“漸進式改革”的從局部到全局的實施步驟與路徑前行,但是在改革的進程中顯示出獨特的,并伴隨著改革的深化不斷彰顯出來的制度供給與制度需求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由改革道路選擇所決定的內在邏輯關系。一方面在宏觀層面上呈現出鮮明的供給導向為主,需求導向為輔的總趨勢。即中央頂層設計的強制性制度變遷以制度供給的方式部署、推動改革進程,而經濟特區在特殊政策創造的制度供給空間內實踐著中央改革意圖的同時,又以誘致性制度變遷的方式不斷產生新的制度需求;另一方面,在實踐層面上則呈現出需求導向為主導,供給導向為輔,由特殊政策派生出來的誘致性制度變遷,以先行先試的成功經驗不斷創造出新的制度需求,從而推動以中央頂層設計為引導的強制性制度變遷,在深化改革的實踐中又不斷創造出新的制度供給,中央頂層設計的強制性制度變遷與特殊政策誘發的誘致性制度,作為改革過程中制度供給與需求的兩個方面,形成了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相輔相成的富有制度績效的有機進程。

其二,從改革的實施路徑來看,盡管中國社會的制度變遷是以典型的“漸進式改革”為基本路徑,其改革的邏輯也基本符合誘致性制度變遷的許多特質,但從根本上說,還是自上而下部署、推動的強制性制度變遷。誘致性制度變遷或作為強制性制度變遷的結果,或作為推動強制性制度變遷的力量,由中央政府批準后以正式制度安排來實施并發揮績效。如改革初期經濟特區“干了再說”的改革特權,是建立經濟特區這一正式制度安排及其相關特殊政策,賦予經濟特區自下而上的誘致性制度安排的權力與可能;如經濟特區的“先行先試”和“先行示范”功能,在率先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現方式與途徑中,以自身的成功做法與制度創新,成為推動中國社會自上而下強制性制度變遷的力量。當然,所有建立起來的新的制度安排,包括率先改革的制度創新,最終都要由中央政府批準后方才由經驗變為制度,由特殊政策變為法律法規。占絕對主導地位的自上而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與作為強制性制度變遷結果和推動力的自下而上的誘致性制度變遷相結合,構成了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充滿制度績效的內在演進邏輯。

其三,從改革的主體來看,盡管與典型的“漸進式改革”一樣,推動中國社會制度變遷的主體是中央政府,但是,在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框架內還有一個不可或缺、不可忽視的被中央政府授權的“次級行動集團”——經濟特區這一獨特主體。在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中,經濟特區歷史地成為中國強制性制度變遷進程中肩負先行先試使命的,由中央政府授權的“次級行動集團”。經濟特區不僅在改革之初擔負起中國社會由傳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探索由普遍貧窮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命;而且在深化改革中又繼續肩負著由政策開放走向制度開放,由外向型經濟走向開放型經濟的新使命。一方面,經濟特區由于被授予率先改革的特權,實質上是制度變遷發軔者——中央政府改革意圖的直接實施者;另一方面,由于其被賦予了率先改革的政治特權,又成為實踐層面上的改革主體。然而,這個改革主體率先改革的探索,相對于中央政府而言是自下而上的,但相對于規范定義中的“誘致性制度變遷”,則是自上而下的。因為從根本上還不是“由個人或一群人,受新制度獲利機會的引誘自發倡導、組織和實現的制度變遷”,②而是中央授權下的地方政府為主導的制度變革。所以,中央政府和中央授權“先行先試”、“先行示范”的“次級行動集團”的經濟特區,構成了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中既地位、作用、力度截然不同,又缺一不可的事實上的兩個主體,這種獨特的制度變遷的“雙主體結構”,正是中國道路之所以成功地不斷釋放潛在制度績效的重要因素。

二、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與中國道路

經濟特區發展40年的實踐證明,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是適合中國國情的制度變遷方式與路徑的。這一改革方式與路徑不僅減少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本,降低了制度轉型的風險,避免了社會轉軌有可能發生的動蕩,而且還在加快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步伐,形成中國經濟的新版圖的同時,創造出了令世人矚目的中國奇跡,令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接受并借鑒中國發展經驗與模式。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既是中國道路的實踐模式與實施路徑,又是中國道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不僅賦予了中國經濟特區不同于西方區域經濟學理論所定義的獨特內涵與功能,而且還生動、深刻地詮釋了中國道路的獨特性。

“中國道路”是既不同于前蘇聯模式、又不同于“華盛頓共識”的充分體現中國特色的實現現代化之路,其實質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因此,這條道路所體現的“中國特色”,表明的是歷史性、國別性和社會發展的差異性,而不是對現代化本質內涵與固有價值判斷的否定;這條道路所蘊含的“中國特色”,只是“特”在實現目標的道路上,“特”在達到目標的路徑選擇上,而不是目標本身。從根本上說,中國道路的探索過程既是對人類文明的認同過程,又是為世界提出中國智慧的過程。這一過程承載著一個民族獨立自主謀求富強的美麗故事,更體現了改革開放倡導者、領導者們的政治智慧與民族擔當。③

其一,堅持獨立自主地走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把社會轉型和制度變遷成功的源動力和未來發展的期望從根本上寄托于自我革命的社會制度變革之中,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內在政治前提,也是中國道路的內在政治前提,更是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路徑選擇與實施的內在前提。

中國的改革開放既沒有諸如“華盛頓共識”所附帶的對自由市場經濟理論的必然認同和教條式規定,也沒有以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巨額投資、援助等為交換的附加前提條件,更沒有已經被別人設定好的毫無選擇權的向資本流動開放、私有化、自由化和透明化的經濟發展道路約束,有的只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改革開放路徑的選擇。“北京共識”④的提出者喬舒亞·庫珀曾指出: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是否能保持獨立自主,是“北京共識”與“華盛頓共識”最根本的區別,因為這直接影響到發展中國家自身的發展后勁。中國的發展經驗也證明,獨立自主,依照國情制定相應的政策,而不是盲從于西方的某種“經典”理論,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卓有成效的發展道路。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就是對經典“漸進式改革”的中國化實踐。如以建立經濟特區這一“政策增長極”的方式,來完成由局部到全局的改革路線,既很好地解決了經濟發展不均衡對改革開放的資源約束,又很好地規避了龐大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對改革開放的直接制度制約,以改革之初所創造的內生制度力量(建立經濟特區),為改革的順利實施創造了得以施展的制度空間,而且這一內生的制度力量——經濟特區,又不斷地與中央政府整體部署及改革意圖在供給創造需要與需求創造供給的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中,相輔相成地推進著社會改革不斷向縱深展開。

其二,首先開始經濟體制改革并發展社會經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切入口,也是中國道路的邏輯起點,而以建立經濟特區的方式開啟這個起點,正是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基本路線。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作為中國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以建立經濟特區的方式尋找、探索中國道路的同時,又以經濟特區的成功實踐豐富、完善著中國道路的內涵。

對于轉型中的社會主義國家來說,減少制度變遷成本,降低社會轉型風險,獲取人們對改革開放的認同是改革伊始最關鍵的問題。而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非常巧妙而有效地解決了這一關鍵性問題。如作為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率先實踐者,中國早期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以及稍晚幾年的海南,都是傳統計劃經濟時期工業基礎最薄弱的地方,既沒有雄厚的工業基礎,也不是重工業發展之地,然而正是這樣的智慧選擇,使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不得不釋放的成本,出現向后推遲的有利于改革開放向前推進的結果。諸如并沒有過早的發生大規模的國企員工下崗。大規模國企員工下崗不僅發生在經濟特區成立13年之后,而且也發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之后。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新的目標,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式確立。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議》,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理論框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基本完成。如果說前者,即經濟特區10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功實踐,為國企員工下崗提供了市場化自我消耗改革成本的空間與路徑(盡管難免存在社會成本個人化的問題);而后者,即中國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向的確立,在逐步消除人們對國企固有的意識形態崇拜的同時,也逐漸消除了下崗群體的心理負擔和喪失曾經“優越感”所構成的心理成本。人們已經看到了,市場經濟所擁有的自由選擇的機制,是能夠給絕大多數人帶來自我發展并致富的可能的。這樣,市場機制在客觀上又成為了改革開放不得不釋放出來的社會成本的內化機制,而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也在以建立經濟特區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中,展現了中國道路的智慧。

其三,“摸著石頭過河”,先行先試,創造經驗,探尋道路,普遍推廣;既堅定不移地實施改革開放,又為原體制留出“漸進式改革”的時間與空間,這是中國社會制度變遷穩妥而具有操作性的整體思路與實踐邏輯,同時也是中國道路的實踐特征。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以建立經濟特區的方式既逐步完成了這一道路的探索,又不斷證明了這一道路的正確。⑤

改革必須是全方位且根本性的,但改革切入口的選擇應該是相對風險最小且收益最大的。只有首先通過局部的改革來改變貧窮的現狀,才能讓人們感覺到改革的希望,從而擁有認同、參與改革的勇氣與熱情。社會轉型的初期,獲取民眾對改革支持的最直接、最有說服力的方法就是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伴隨發展的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這是典型“漸進式改革”的基本步驟,而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以創造“政策性增長極”——經濟特區的方式,富有感染力和感召力地創造了這樣一個具有說服力的制度空間,尤以深圳經濟特區為代表。1979年,深圳經濟特區始建初時,GDP不足2個億(19638萬元),是同期廣州GDP的不到4%(廣州1979年GDP約48億),是同期香港的不足0.2%(香港1979年GDP約1117億人民幣)。但40年過去,深圳的GDP增長了約1.5萬倍,按常住人口1343.88萬人計算,2019年深圳人均GDP達20.03萬元(2.9萬美元),約是全國平均水平(7.09萬元,約1.03萬美元)的3倍,連續七年超過臺灣(2.59萬美元),逼近韓國人均GDP(3.18萬美元),比1979年深圳這座城市剛建成的時候(606元)翻了330倍。40年來,深圳的GDP增長了1.5萬倍,深圳總人口增長了40倍(相比廣州增長了2倍,香港增長了0.5倍),深圳可能是近幾十年來世界上GDP、人口增幅最大的城市。值得關注的是深圳海歸人才和數字人才的引進數量,在全國大中城市名列第三。人口無疑是一座城市發展的核心因素,尤其對一個在社會轉型中成長的城市而言。一方面,人口流動的變化情況,足以體現一座城市對“人”的吸引力與魅力。另一方面,城市自身在獲取勞動力紅利和所創造的價值的同時,更獲得了消費規模與能力。兩者相互促進,又會產生有利于城市發展的“極化效應”,以深圳為典型代表的經濟特區,正是自身發展所產生的“極化效應”的最大的受益者。從某種意義上講,“極化效應”是鄧小平“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思想實施過程中的產物,它也構成了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內在的自發溢出的效應。

第四,“以開放促改革”,既是有效降低傳統意識形態阻礙的低成本方式,又是迅速提升國民對市場經濟的認識能力與水平的快捷渠道,從而成為了中國社會得以順利開啟制度變遷進程的有效步驟。這是中國道路的探索路徑,也是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邏輯路徑。

以深圳為代表的經濟特區,作為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試驗田”,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改革開放之初,這個窗口讓中國人首先了解并走向了世界。同時這個幾乎令國人既陌生而又好奇的窗口,在把中國帶入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又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把市場經濟文化和國際慣例引入了中國人的生活。

改革與開放作為構成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它們既相互促進,又互為因果,并不斷沿著以開放促改革的邏輯步驟實現著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目標。可以說,沒有“殺出一條血路”的改革的勇氣就不可能有打開國門的開放;同樣,沒有堅定不移地開放,就沒有足以推動改革與深化改革的來自市場經濟規制的力量。以開放促改革,作為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內在步驟,它不斷以來自外部的力量,推進著中國改革開放向縱深邁進,推動著中國社會制度變遷整體進程。今天的深圳,2019年全市進出口總額29773.86億元,約占同期全國進出口總值的10%,其中,出口總額16708.95億元,連續27年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這一數字的背后,正是以開放促改革帶來的制度績效。

沿著“以開放促改革”的制度變遷進程,中國社會的改革開放在實踐中經歷了由外向型經濟向開放型經濟的發展與轉型的過程;在制度上經歷并仍在經歷著由政策開放走向制度開放的演變與深化的過程。兩者既體現為邏輯上的演進,又表現出發展進程的統一性。它們都是“以開放促改革”這一過程的必然結果,又是“以開放促改革”的制度績效與收獲。“以開放促改革”作為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實踐步驟與邏輯,既是中國智慧的展示,又是中國國情的體現,更是對中國道路的國別性尋找與探索。

第五,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對在自上而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中改革開放進程的領導權,并由此形成了具有卓越制度績效的“舉國體制”,這是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所體現出來的中國道路的本質特征。“舉國體制”是在一個計劃經濟的大國里,面對社會發展不均衡與資源稀缺的約束,較為迅速完成制度變遷目標的一種政治資源與力量,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得以成功的關鍵與政治制度保障。

所謂 “舉國體制”是指由國家統一領導,自上而下實施,層層機制銜接,政令直接暢達的政體運作與社會管理體制機制模式。這種社會管理機制與模式具有集中稀缺資源干大事的超強統籌力;具有準確、快速政令暢通執行的自上而下的低交易成本的制度通道;具有整齊劃一,萬眾一心抵御突發事件的高度動員力與召集力;更具有迅速呼喚起民族情懷與崇高道德感的體系化的可以幾乎瞬間產生巨大精神力量的價值觀與輿論感召力。可以說,中國所形成、擁有的這種“舉國體制”,既是改革開放40年所取得的令世人矚目的偉大成就的制度保障,又是“中國奇跡”創造的制度力量,更是以中國式“漸進式改革”為特征的中國道路的魅力所在。

如前所述,盡管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從改革的步驟來看具有某些誘致性制度變遷的特點,但從根本上說還是自上而下的正式制度變遷。它甚至比“激進式改革”更需要政府的統籌力量與整體部署。“激進式改革”與“漸進式改革”都具有用政府的權力來剝奪政府權力的改革目標,但前者是要政府放棄對社會經濟的掌控,完全交給自由競爭的市場。而后者則旨在剝奪中重新形成政府權力,即建立嶄新的、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政府管理體制機制,從而使政府在自我革命中完成由傳統體制下的強權政府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服務型政府,走向法制社會框架下授權型政府轉變與革命。

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證明,在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中,一個能夠不斷自我革命的政府,是社會轉型與制度變遷沿著正確并不斷深化道路前行的理性頭腦與權力保障。因為在強制性制度變遷的框架內,只有作為制度變遷的設計者、發韌者、部署者的政府,才有可能同時解決發展和發展中所出現的社會問題,而這些問題又大多無法由“看不見的手”來完成的。 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實施與深化,在相當程度上由政府自身不斷自我革命所產生的日益提高的認知力、判斷力和決策力所決定的。

由于普遍貧窮和區域及城鄉發展不均衡是中國社會轉型之初的大背景,所以非均衡發展道路就成為了中國社會制度變遷的路徑選擇;由于中央統籌部署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建立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前提與目標,所以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就成為了中國社會制度變遷的實踐步驟;由于中國道路是一個無成功經驗借鑒的探索過程,所以,以創建經濟特區的方式,率先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與實踐,既成為降低改革開放成本與風險的最佳途徑選擇,同時也構成了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基本實踐路徑與模式。如前所述,經濟特區作為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探索者與實踐者,一方面由于被授予率先改革的特權,實質上是制度變遷發軔者——中央政府改革意圖直接實施者;另一方面,由于其擁有了率先改革的政治優先權,又成為實踐層面上的改革主體。中央政府和中央授權“先行先試”、“先行示范”的“次級行動集團”的經濟特區,構成了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中既地位、作用、力度截然不同,又缺一不可的事實上的兩個主體,這種獨特的制度變遷的“雙主體結構”,不僅是中國道路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且還以其成功的實踐不斷豐富著中國道路的內涵,印證著中國道路的正確性。

三、經濟特區與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績效

經濟特區作為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實踐模式與路徑,一方面,它在中央特殊政策所創造的率先改革的制度空間內實踐著國家改革的整體意圖,同時又以不斷先行先試的成功經驗創造出新的制度需求,從而使中央頂層設計的強制性制度變遷與特殊政策誘發的誘致性制度,作為改革過程中制度供給與需求的兩個方面,形成了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相輔相成的有機進程;另一方面,經濟特區在自上而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占絕對主導地位的社會轉型框架下,作為強制性制度變遷結果和推動力,不斷以先行先試所派生出來的自下而上的誘致性制度變遷與強制性制度變遷相互促進的方式,構成了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不斷向縱深邁進的內在演進的邏輯。經濟特區作為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實踐模式與路徑,它又使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呈現出加強的“虹吸效應”、擴大的“擴散效應”、制度化的“涓滴效應”和較迅速展現出來的先行城市或地區的“倒U型曲線”現象,從內在邏輯與機理上增進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制度績效。

其一,經濟特區作為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實踐模式與路徑,在形成政策性“虹吸效應”的同時,又以其授權下的誘致性制度變遷創造出加強的“虹吸效應”,加強了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制度績效。

通常來說,在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初期,因為資源,尤其是資本與技術是有限且稀缺的,只能以非均衡發展的方式來解決非均衡發展條件下的經濟發展問題。所以選擇一個或幾個城市進行優先發展是一種常規的路徑選擇。優先發展的地區在巨大的要素投入之下,會因為發展速度的拉動而對本城市或地區之外的所有人才、物資、資金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從而將周邊甚至更大范圍內的優質資源吸納到自身經濟體之中,這一經濟體運動的時候會產生巨大而強勁的能量,并以塵埃卷起之勢橫掃周邊,形成經濟的龍卷風。人們形象地稱之為“虹吸效應”。通常這種優先發展的城市或地區大多如綱納·繆達爾的循環累積因果論所言,是從一些條件較好的地區開始的。⑥但是,中國的改革開放并不像繆達爾所言,而是從經濟發展比較落后,尤其是計劃經濟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的不發達地區開始的(為降低社會轉型的成本與風險),早期經濟特區改革均具有這樣的特征。因此,中國經濟特區作為特殊政策的產物,其“虹吸效應”的產生最初完全來自于特殊政策所形成的自上而下的制度供給,如放寬外匯管制、允許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允許引進國外資本等等。

增長極理論認為,經濟增長極作為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的新的經濟力量,它自身不僅會形成強大的規模經濟,而且對其他經濟也會產生著“支配效應”、“乘數效應”、“極化效應”與“擴散效應”。諸種效應的產生與存在,充分顯示了經濟增長極對拉動一個國家或區域經濟發展的巨大功能與重要意義。

基于增長極理論,中國經濟特區既有經濟增長極功能一般的屬性,又展示出其獨特的國別性,即中國特色的功能屬性。作為中央政府確定的率先改革開放的政策性經濟增長極,其政治使命不可避免而又符合邏輯地使經濟增長極與生俱來的就具有了來自于制度力量的附加值,因此,在權力力量的推動與經濟規律作用的相結合下,以深圳為典型代表的經濟特區不僅在改革開放初期可以快速產生對要素的“虹吸效應”,而且同樣較為迅速地釋放、形成了對周邊乃至全國經濟的“拉動效應”,同時“極化效應”又在經濟特區大膽探索,率先發展所擴大的區域發展差距的作用下,更加速了“虹吸效應”的力度與輻射度,從而中國經濟特區在實現中央改革總目標的同時,以其授權下的誘致性制度變遷,不斷創造出加強的“虹吸效應”,進而增強了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制度績效。

其二,經濟特區作為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實踐模式與路徑,在形成政策性“擴散效應”的同時,又以其授權下的誘致性制度變遷創造、釋放出日益擴大化的“擴散效應”,加強了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制度績效。

“擴散效應”通常是指增長極的推動力。即一個先發展的經濟體,通過一系列經濟內部的聯動機制不斷向周圍區域或經濟體發散滲透力的過程。

在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框架中,中央的整體戰略部署對經濟特區所形成、釋放的“擴散效應”起著相當大的主導與引導作用,這也正是中國社會自上而下強制性制度變遷的特點所在,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一方面,隨著經濟特區自身的發展,在“乘數效應”機理的作用下,“擴散效應”自然產生并向周邊相對落后的地區釋放產能,另一方面,在“先富帶后富”的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所遵循的理念下,足以造成非均衡發展進程中難免出現的,由于“回流效應”大于“擴散效應”所形成的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區域發展擴大化的趨勢并沒有呈現出廣泛擴大化趨勢,“擴散效應”所產生的正的溢出效應又以率先改革的制度力量,通過經驗復制、借鑒的途徑強化著“擴散效應”的輻射力度與區域,形成在中央統一部署下的日益擴大化的“擴散效應”,如從傳統經濟特區到新興經濟特區,從沿海開放到沿邊開放,從而加強了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制度績效。

其三,經濟特區作為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實踐模式與路徑,在形成制度化的“涓滴效應”和較迅速展現岀來的先行城市“倒U型曲線”現象的同時,從內在邏輯與機理上增進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制度績效。

“涓滴效應”是阿爾伯特·赫希曼不平衡增長論的重要觀點,它是指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并不給予貧困階層、弱勢群體或貧困地區以特別的優待,而是由優先發展起來的群體或地區通過消費、就業等方面惠及貧困階層或地區,帶動其發展和富裕,從而更好地促進社會經濟的均衡增長與協調發展。⑦“倒U曲線”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庫茲涅茨于1955年提出來的關于收入分配狀況隨經濟發展過程之間變化趨勢的曲線,又被稱為“庫茲涅茨曲線”(Kuznets curve)。這個假說認為社會經濟的每一次發展,都不再是簡單地對現有均衡的打破,而呈現出來的均衡表現為社會經濟繼續發展的某種前提,發展階段與收入之間存在著倒“U”型關系。⑧

在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框架中,中國社會制度變遷的目標就是完成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探索由普通貧窮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而實現后者的途徑就是以率先改革的制度力量,“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可以說,這就是伴隨中國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的最具有代表意義的中國式“涓滴效應”的生動展示。以深圳為典型代表的經濟特區,作為“政策性經濟增長極”所釋放出來的“虹吸效應”,在吸引資本、技術、人力資本的同時,先“虹吸”了數以千萬計的農民工。這種鑲嵌在改革開放之初頂層設計之中的制度安排,使“虹吸效應”在改革伊始就具有了與“涓滴效應”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機制性關系。“虹吸效應”使“涓滴效應”的迅速釋放成為了可能,而“涓滴效應”又在“虹吸效應”的作用下得以快速擴大。在隨即形成的“擴散效應”的推動下,“涓滴效應”在中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酵,在向經濟特區提供著被“虹吸”勞動力的同時,改變著部分人和部分地區的生活狀況,縮小著城鄉及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并呈現出了某種程度上的,具有區域差異性的“倒U型曲線”趨勢。

所謂某種程度上的“倒U型曲線”趨勢,是指在經濟特區率先發展的帶動下,作為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的飛速增長的結果,人們整體收入水平的增加和赤貧人口數量的絕對減少,共同以邊際增量的方式使伴隨著經濟增長過程中的收入差距擴大,以生活質量得到改善和獲得感得以兌現的方式表現出來。所以,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倒U型曲線”趨勢是以整體經濟增長和人均收入的提高為顯性展示的,而伴隨經濟增長的收入差距擴大并沒有成為主要矛盾,尤其是改革開放的前期。所謂區域差異性是指,以深圳經濟特區為典型代表的率先發展地區,以較快的增長步伐走到了“倒U型曲線”的高點,并開始呈現出經濟發展與收入差距反向運行的趨勢。即隨著經濟收入的整體增長,收入差距在逐漸縮小。由此,在中國形成了由于區域發展水平的差異而導致的“倒U型曲線”的不同階段化的現象。相對普遍貧窮和普遍比較富裕的地區,收入的貧富差距不是太大;比較富裕的地區,某種程度上呈現出經濟增長與收入貧富差距負相關的走勢;經濟正處于快速起步發展的地區,伴隨著經濟的增長,收入貧富差距則處于“倒U型曲線”的上升階段。由于“涓滴效應”在改革開放伊始,就已被制度化地以國家整體戰略部署的方式成為了經濟特區的功能之一,由于“虹吸效應”與“擴散效應”既是經濟特區這一“政策性增長極”的內在機理,同時又以不同機理推動著“涓滴效應”的釋放與“倒U型曲線”的差異性展現,從以非經典理論所預測的機理,加強了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制度績效。

馬克思說:“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程度,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⑨中國經濟特區不僅僅是特殊政策的產物,同時它本身就是一種制度安排,即由特殊政策賦予了“率先改革權”的一項制度安排。它既率先擔負起中國社會改革開放與深化改革的使命,又以“次級行動集團”的獨特身份與率先改革的特權,不斷開拓性地為中國社會的制度變遷提供著可復制、可借鑒的做法與經驗。當我們用傳統區域經濟理論來詮釋中國經濟特區的功能時,一方面,以深圳為代表的典型經濟特區作為“政策性經濟增長極”,以其自身所取得的輝煌的成就印證著傳統的“回流效應”、“擴散效應”、“涓滴效應”以及“倒U曲線”的理論的一般理論機理,另一方面,作為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實踐模式與路徑,經濟特區又在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框架內,有力地詮釋著中國經濟特區獨特功能、作用以及中國道路的機理與內涵。從而使傳統區域經濟理論的“虹吸效應”、“擴散效應”、“涓滴效應”以及“倒U型曲線”都以“中國式”機制非“經典”地展現出來,在豐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同時,又以適合中國特色的改革路徑證明著中國道路的正確性。

經濟特區作為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實踐模式與路徑,其功能與使命仍在繼續著。在深化改革的進程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的建設中,許多制度創新將在這里發生,有許多待實踐的做法和經驗將從這里繼續探索并復制至全國。更重要的是,許多探索與實踐將會在這里由政策變為制度安排,由制度安排成為法律法規,從而把“先行先試”變為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制度力量。

①1989年,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邀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美洲開發銀行和美國財政部的研究人員,以及拉美國家代表在華盛頓召開了一個研討會,旨在為拉美國家經濟改革提供方案和對策。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約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對拉美國家的國內經濟改革提出了已與上述各機構達成共識的10條政策措施,稱作華盛頓共識。

②林毅夫:《關于制度變遷的經濟學理論: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變遷》,《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91~397頁。

③陶一桃:《新時代經濟特區新使命新作為》,廣東深圳:《深圳特區報》,2018年5月8日,C01版。

④“北京共識”被定義為:艱苦努力、主動創新和大膽實驗;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利益;循序漸進,積聚能量。創新和實驗是其靈魂;既務實,又理想,解決問題靈活應對,因事而異,不強求劃一。它不僅關注經濟發展,也同樣注重社會變化,通過發展經濟與完善管理改善社會。

⑤陶一桃:《從經濟特區談中國道路的實質與內涵》,長春:《社會科學戰線》,2018年第6期,第22~31頁。

⑥Gunnar Myrdal:EconomicTheoryandUnderdevelopedRegions,London:G. Duckworth,1957.

⑦Albert O. Hirschman:TheStrategyofEconomicDevelopment,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58.

⑧Simon Kuznets: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55,Vol. 45(1):1-28.

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0頁。

猜你喜歡
效應特色制度
鈾對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應
特色種植促增收
今日農業(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懶馬效應
今日農業(2020年19期)2020-12-14 14:16:52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中醫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黨建
應變效應及其應用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中國衛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中國衛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中國衛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精彩视频| 在线网站18禁|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色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国产嫖妓91东北老熟女久久一| 久久福利片| 久久综合久久鬼| 色视频国产|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日本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色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二级毛片免费观看全程| 欧美一区精品|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午夜看片| 在线看国产精品| 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黄|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色综合狠狠操| jizz国产视频|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国产一国产一有一级毛片视频|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99re精彩视频|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刘亦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日韩国产 在线|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www.99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亚洲欧美h|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精品日韩亚洲欧美高清a| 亚洲综合第一页| 91成人精品视频|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91麻豆视频| 亚洲最黄视频|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手机视频|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色视频国产|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国产视频资源在线观看|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成在线视频| 色婷婷丁香|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黑丝一区| 成人日韩精品| AV网站中文| 色噜噜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aV在线|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