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進達
(東莞市大嶺山圖書館,廣東 東莞 523820)
近年來圖書館在科技的沖擊下飛速發展,以人臉識別技術為標志,圖書館智能化技術和智能化建設突飛猛進。人臉識別在工作過程中,會存儲讀者個人影像,讀者到館的軌跡會存儲在系統里。分析和開發人臉識別系統存貯的這些數據,對改進服務工作,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服務效益,都能起到重要作用。有鑒于此,本文就智能化設備儲存的數據的開發利用,談一些個人體會,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指導和幫助。
為了摸清圖書館智能化數據在開發利用方面的研究,筆者從“圖書館智能化”,和“圖書館人臉技術”兩個方面,對該領域研究狀況做了調研。
以“圖書館智能化”為檢索詞,通過CNKI數據庫高級檢索得到相關文章20篇。有學者側重于人工智能化,主張通過人工智能化計算,幫助讀者篩選文獻資源推送[1],有學者側重于智能化系統管理[2],有學者關注數字信息素養教育[3],有學者側重機器人在服務中的智能化[4],有學者僅限于RFID技術[5-6],有學者關注一線工作人員對智能化的認知[7],有學者注重新圖書館智能化設計[8],有學者側重圖書館智能化建設[9],有學者雖然著眼于具體圖書館智能化數據分析,但缺乏實證研究和缺乏數據支撐,僅限于理論上的推斷[10]。
以“圖書館人臉識別”為檢索詞,共查找到相關文章17篇。這些文章多為闡述人臉識別技術的原理、功能特點以及技術優勢,分析人工智能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方向以及對服務模式的影響與挑戰[11]。從理論上設想了人臉識別技術在圖書館管理方面的應用前景。涉及圖書館館員的管理、讀者身份的識別與管理、門禁系統的管理等等。主要應用是人臉識別借還書、門禁、支付超期罰款等[12]。有些文章雖然涉及數據采集,但沒有討論這個數據的使用和研究[13]。
“圖書館智能化”和“圖書館人臉識別”文獻調研表明: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統設計、建筑設計、功能介紹、發展趨勢等理論層面,實踐層面的文章偏向于智能化功能在圖書館工作中的具體實踐,而人面識別技術主要應用于身份識別,大多數都是應用于代替實體卡對讀者身份的驗證。尚未發現有圖書館把人臉識別和智能化設計中的人臉抓拍技術結合起來,對讀者與圖書館相關的情況進行數據分析研究。有鑒于此,本文的研究則從以上兩方面入手,對基層圖書館智能化數據的開發利用進行研究,以利本館工作,也利他人借鑒。
大嶺山圖書館面積39884m2,2019年10月建成使用,大嶺山圖書館智能化建設標準較高,整個智能化設計由三個網絡十三系統組成,其中主要出入口和圖書館的功能區入口都做了人臉數據的采集工作。業務系統在軟件上采用了國內較為先進的圖書館集群系統,硬件上搭配兼容RFID技術和人臉識別技術一體化設備。對后期讀者數據采集提供有力保證,比如:讀者來館的時間段、年齡段、性別、進館的路線、人群的分布和進館時間的分布等等。這些設施條件,為智能化數據的采集和分析,提供了條件。
3.2.1 以時間段為基礎
根據統計的數據分析出讀者在一周或者一天到館的高峰期和空閑期。分析出忙時的時間段,我們工作人員會相應增加,對現場的讀者做好指導和指引工作,減少讀者等待的時間,提高服務質量。物業配套的服務也作出相應的調整,如增加廁所清洗和保安巡邏等調整。把館內一些人流量大的活動、會議、座談會等進行錯峰安排,避免人流過于集中造成擁擠。閑時的時間段,給物業清潔消毒騰出空檔期,工作人員的安排也適當減少,節約人力成本。對設備使用上,可以關閉部分空閑的設備和空調等,既環保節能,又減少運營成本。
3.2.2 以區域為基礎
以單個區域的人流數據為依據,可以優化本區域的配置情況,比如增減本區域的閱讀桌椅,及時補充借閱資源,調整整理本區域書本或者其他設備資料整理的頻率。拓展或者壓縮本區域的服務空間,增減本區域的服務工作人員。以多個區域的人流動向數據為依據,分析出哪幾個區域是人流的集中流向點。便于我們對活動地點的分流安排,減少人流擁擠。在這些人流集中的區域或者動線上,提供增加宣傳欄等宣傳工作的點的依據,達到一個宣傳效果最大化的優化。對于分析出人流稀少的區域,可以給活動選取點提供一個分流點的選擇,一是可以增加該區域的人氣,二是可以分流人流達到空間合理利用。其次,如果館內空間需要改造,這些數據可以給我們在改造上提供一個抉擇的依據。如那個空間使用率比較低,可以更換或者壓縮空間發展其他業務。哪些空間人氣爆棚,需要增加使用空間。如果這些空間要圍蔽施工,對館內服務影響怎樣,如何對讀者引導會更加科學等。
3.2.3 以讀者為基礎
分析讀者喜歡在那個區域行走或者就座閱讀,根據讀者的喜好,分析讀者喜好的原因,如是否該閱讀區的光線較好?配套的家具相對舒適?環境安靜迷人?反之,哪些少人去的閱讀區是否存在這些問題?或者其他一些特殊情況,根據這些數據找出毛病,提高服務環境質量。分析經常參加圖書館活動的群體,根據數據,分析經常參加館內活動的人是一批年齡段、性別、職業等情況。反思我們這活動對象的設定上是否過于固定,導致無法發展新的服務群體?分析一群到館頻率較高的讀者數據,結合業務系統等借閱情況,為后續購置圖書館資源、定位服務對象提供有力的依據。
3.3.1 建成智能化數據庫
把人臉識別和智能化設計中的人臉抓拍技術結合起來,對讀者與圖書館相關的情況的數據進行收集和積累,建成本館智能化數據資料庫。并且隨著時間越長,累積的數據越多,參考價值越大,越接近真實情況。
3.3.2 撰寫數據分析報告
用數據為支撐開展數據分析。以上述數據為樣本,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入分析。撰寫《大嶺山圖書館讀者數據分析報告》。以數據為支撐開展服務。以上述事實的數據為依據,調整服務方式,改進服務短板,加強服務措施,創新服務內容。為基層圖書館智能化數據開發利用提供了借鑒
傳統的借還冊次、進館人數、借還人數、活動場次、報名人數等數據,雖然能夠反映圖書館的業務量,和借閱的情況,但是對于一些館內服務的優化更新,區域調整等顯得乏力,不足以為管理優化提供科學依據。對智能化數據加以研究,不僅能對讀者閱讀空間、閱讀環境優化改善提供依據,還能對舉行的活動內容和方案的取舍提供一個科學的取向等。并且,這部分數據經過時間的累積會越來越有價值。對智能化數據的研究,為挖掘現有設備的潛力提供了依據。對智能化數據研究,有利于學習和借鑒同行在智能化服務數據開發方面做法,不斷修正圖書館智能化建設的方向,提升服務工作水平和質量。對智能化數據研究,有利于不斷提升圖書館 工作人員的對智能化服務的認知水平,提升服務意識,更新服務理念,擴展工作人員的行業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