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鄭州,一座外墻斑駁的小樓內。
簡單的會議室里,長條形會議桌兩邊端坐了近20個人,投影儀的光影跳躍在一面白墻上。
“開口項前置的問題……”“今天這幾張圖紙的關鍵……”“現場施工進度情況跟蹤……”
沿會議桌順時針方向,每個人都有條不紊地發言,筆者在這里感受到了“和諧”的氣息。
這個霞浦核電工程設計攻關小組由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和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兩家設計單位人員組成。
此時,霞浦核電工程正在福建長表島上熱火朝天地展開,而設計攻關工作在河南鄭州緊鑼密鼓地推動。“海濱鄒魯”霞浦和“九州之中”鄭州雖遠隔千里,卻猶如被一根無形的紐帶連接在一起,同呼吸,共前進。
他鄉遇故知,無疑是件快樂的事。曾經在田灣共事、現在中國核電工程公司鄭州分公司工作的朱敏不僅幫著筆者安排好了行程,還在空余時間帶著我一個辦公室一個辦公室地熟悉環境。“和他們共事很舒服,一點都不像一個臨時組成的團隊,倒像是合作了很多年的老朋友一樣,默契十足。”她邊走邊說著自己的感受。
“人生能有幾回搏!”雖然早就知曉設計人員表面冷靜、內心火熱的性格特點,然而當項目設計經理、工程公司李占全說出這句話時,還是一下子觸動了筆者的內心。新中國第一位體育世界冠軍容國團的這句話,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此時,李占全用在工程設計攻關工作中,既說明工作之艱、之難,也體現了攻關團隊成員的信心和決心,因為這句話的下句是:“此時不搏待何時!”
與李占全對話更像是在上課,一個個專業術語、一段段工作模式脫口而出,讓外行人應接不暇。“我們借鑒 ‘華龍’設計經驗,制定項目設計工作‘不等’原則,將開口項前置。”李占全耐心地向筆者講解出圖前需要解決多少問題,開口項管理平臺軟件如何開發,怎么實現管理信息化……兩個多小時的時間里,有幾句話讓筆者印象深刻:“做這個項目會留下更深的印跡。”“困難是困難,但辦法一定會比困難多。”“責任擔當、團隊合作、迎難而上。”
面對同一個目標,攻關團隊全體成員用一個“搏”字作為攻克設計難關的利器;因為同一個目標,來自不同設計單位的人走到了一起,共同繪制中國快堆事業的設計之路。
劉林頂,團隊原子能院方設計總工,已經攻關快三個月了,他的精氣神仍然很足,每句話都說得誠懇且有力。
“大家勁兒特足,都覺得一起共同完成這樣一項重要的任務,不僅有成就感,還能學習其他單位的長處。”劉林頂說,多家單位人員在一起工作,大家必須遵從“木桶原理”,不能只顧自己,而要學會互相取長補短,用他的話說,就是“有套路和沒套路是有區別的”。
為了“有套路”,劉林頂在攻關工作開始之初,便用心編制了“鄭州集中攻關管理辦法”,其間還根據工程公司的工作時間相應地進行了一次調整。“解決問題的時候,整個團隊要相互替別人考慮,才能有效果。”提到團隊其他成員時,劉林頂愛用“特”字——“人特別好”“特熱情”“業務水平特別高”,一個雖是臨時組建卻又無比溫馨和諧的“大家庭”形象立現。
與工程公司劉虎微信溝通已久,到了鄭州后才知道,他又回北京了。正遺憾于無法見面,“我今天晚上到鄭州!”在微信群中劉虎的頭像旁出現。
“終于見面了,真不容易啊。”一見面,彼此之間卻沒有一點陌生感,好像認識了多年的老友。“去年的攻關工作我就參加了,今年的攻關必須不能掉隊啊。”總是帶著笑意的劉虎特別容易接近。從朱敏口中早就得知,劉虎不僅擔任項目設計總工一職,還要操心團隊成員的生活等事項,經常是鄭州、北京兩頭跑。
“集中攻關的優點是大家聚在一起,全心全力地投入到一件工作中,不僅溝通順暢,還極大地減少了中間環節的誤差與時間,效率自然也高。”劉虎介紹道,集中攻關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還對提升團隊成員責任心特別有效,“經過幾次攻關,大家的意識已經完成了從‘要你完成——我想完成——我能完成’的轉變。”所以,即使條件艱苦,任務艱巨,團隊成員仍然甘之如飴。
作為力學方面的負責人,蘭麒是本次攻關團隊中的重要一員。家中的母親因重病常年由蘭麒和父親輪換照顧。今年5月下旬,母親病發入院。6月初,蘭麒就要隨團隊出發。“爸爸媽媽很通情達理,勸我要以工作為重。一邊是至親,一邊是工作,真的很為難。”蘭麒心情復雜地隨團隊來到了鄭州。白天工作忙碌無暇多想,一到夜晚,便不由自主地開始擔心。“領導和同事們很照顧我,在一個階段結束后讓我回家看了一下。平時只要有時間,周末也盡可能不安排我加班,讓我可以抽時間回趟家。”蘭麒說,在這個“家”里,感受到的是溫暖和感動。他說,等工作結束,會帶著這份溫暖與感動,好好照顧爸爸媽媽,好好工作。
“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正是憑著這樣的信念,攻關團隊全體成員克服遠離家人的孤寂,克服鄭州夏季如火的高溫,克服生活條件簡陋的不適,義無反顧地投入到這條自己選擇的“筑夢之旅”中。
“牛大姐”,這個稱謂標志著工程公司牛艷穎在團隊里公認的地位,而這位“牛大姐”也是劉林頂口中“專業水平特高”的一位成員。甫一見面,筆者也被“牛大姐”爽朗的性格與燦爛的笑容折服了。
然而一轉臉,坐到會議桌前的牛艷穎立即換了副面孔,一連串專業名稱清脆地從她口中說出,與上下游專業人員分析討論問題犀利到位,“大姐”秒變“女強人”,令人咋舌。
“之前我覺得自己這個專業很難,但加入到這個團隊后才發現,沒有哪個專業是不難的。”“在這里工作,真應了 ‘快堆’這個詞了,快到了極致。”牛艷穎說話的聲音很溫柔,聽著特別舒服。作為布置專業的成員,她在工作中要考慮整體設計的布局、進度和各種跟蹤項;作為團隊中的老大姐,她會主動關心年輕成員的情感與生活。“團隊加班到深夜是正常的,就連一些小姑娘也跟著一起加班到很晚,趕都趕不走。”每每遇到這種情況,牛艷穎總會安排幾個男同事陪著,直到他們將女同事安全送到住處才放心,妥妥的一位貼心大姐。
在之后對團隊成員彭博、林兆娣、葛愛民、宋思京、牛坤、李方、鄭華敏等的采訪中,“熟悉”“責任”“協同”“成長”等詞匯不時出現,宋思京更是以自己獨創的“聚爆”一詞引發了大家的共鳴,“就是我們大家聚在一起,爆發出來的能量與速度是原來的方式無法比擬的。”
因為同一份事業,他們從不同的地方走到了一起;因為同一個夢想,他們放棄了小我,融入團隊,形成了“1個團隊+1個團隊=一個家”的格局,更收獲了“1份力量+1份力量>2份力量”的優秀成績。
初秋的鄭州,微風習習。回顧采訪的點點滴滴,感覺始終有種力量在團隊中涌動。那種對事業專注、專心、專一之情,讓整個團隊始終沉浸在一種同舟共濟、休戚與共的氛圍之中。在這種氛圍中,他們共同駕駛著事業之舟,無懼迎面而來的狂風巨浪,堅定地駛向一個又一個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