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同時是中國豐富文化的載體。本文以韓翃《寒食》為例,探究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從《寒食》中探尋文化的印記,驗證文學本身就是文化。
古今中外的專家學者對文化的概念一直處于探究和摸索當中,文化的概念有多種解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的產物。同時,它也是一種歷史現象和社會歷史的積淀。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俗習慣、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等。文化最突出、最直接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文學,文學與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關于什么是文學,它的界定意義相比文化更為明確。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戲劇、小說、散文等形式,抒發作者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文學本身就是文化,這是對文化與文學關系最恰當的闡述。
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浩如煙海,而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更是數不勝數。本文以唐代詩人韓翃的《寒食》為例,探究其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內容。
一、韓翃的《寒食》
(一)韓翃《寒食》析淵
《寒食》有云:“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首詩的大致含義是,晚春,長安城的柳樹飄紅。寒食節的東風吹著皇城的柳樹。晚上,漢宮送上蠟燭,賞賜諸侯,煙飄到皇帝最寵幸的朝臣家。在眾多關于寒食節的詩作中,韓翃的這一首詩可謂是獨具特色。因為這首詩,成就了韓翃官場事業中的一段佳話。根據孟棨《本事詩》記載,德宗時制誥缺乏人才,中書省提名請求御批,德宗批復說:“與韓翃”。當時有兩名韓翃,所以中書省同時以兩人的名義提交。德宗批與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韓翃。雖然這是一個傳說,但它顯示了《寒食》的廣泛傳播和人們對他的欣賞。
(二)韓翃《寒食》析義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這兩句話描述了春城花開柳樹飄揚的景色“無處”是指花兒多而廣,“飛花”是指盛開鮮花的盛況。春天到了,長安城到處都是飛花飛絮,一派絢麗多姿的景象。“東風”是指春風,“玉柳斜”是指故宮里柳樹搖曳的姿態。這是寒食節期間京都的白天景色。接下來寫宮殿的夜景,“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據記載,天黑的時候,皇上送給太監的蠟燭在皇宮里傳遞。燭光燃燒,輕煙升起,卷起,裊裊的輕煙飄散到天子寵臣的家中。
二、寒食節
寒食節是農歷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節前一兩天。節日開始,不生煙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追悼、郊游、秋千、蹴鞠、鉛鉤、斗雞等習俗。寒食節有2 000多年的歷史,一度被稱為中國人的第一個祭祀日。寒食節也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命名的節日。
(一)寒食節的來歷
1.遠古“改火”說
寒食節,又稱“禁煙節”“百五節”,是古代“變火”的傳統。初春時節,氣候干燥,不僅人們儲存的燒火材料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也容易引起山火。在這個季節,古人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禁火”的火種全部熄滅,然后再鉆火石把新火取出來,作為新的一年生產生活的起點,稱之為“變火”或“求新火”。
2.“介子推”說
介子推在介休綿山被焚,也被認為是寒食節的起源,最早見于西漢桓譚《新論·卷十一·離事》,后陸續記載于《后漢書·郡國志·太原郡》《后漢書·周舉傳》、曹操《明罰令》、《晉書·石勒傳》、酈道元《水經注·汾水》、北魏《齊民要術·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雜識》、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等典籍。其中,《新論》記載:“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雖有病緩急,猶不敢犯。”《后漢書·周舉傳》稱:“太原一郡,每冬中輒有一月寒食,莫敢煙爨。”古代生產力低下,絕火一月致使“老少不堪,歲多死者”,周舉為此親臨介子推廟,獻上祭文說因禁火而有損生命健康,并不是賢者的本意,借此聲明將一月寒食改為五日。曹操《明罰令》記載:“冬至后一百有五日,皆絕火寒食。”
(二)寒食節習俗
寒食節期間,有參觀陵墓、禁煙、祭祖、寒食、栽柳、郊游、蹴鞠、植樹、秋千、賞花、斗雞、宴請等活動。
1.禁火
寒食節在古代也被稱為“禁煙節”。每個家庭都禁止生火。所有人都吃冷食。百姓因為寒食習俗,每年都要病死不少人,老人小孩尤甚,后趙的石勒、北朝的元宏都曾下令禁斷寒食,但由于人們對先人的不懈追求,從東漢到南北朝,它屢禁屢盛,唐朝皇室也承認寒食節并參與其中。在蘇軾的《望江南超然臺作》中,有“且將新火試新茶”,說的正是詩人在冷食后沏茶的行為。在山西,禁止燒火和冷食的習慣主要是一天,只有少數地方仍然禁止三天生火。
2.拜祖
南北朝以前到唐代,寒食節被視為“野祭”。唐朝時,它被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正式承認和提倡的吉禮之一。后來,它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圣賢,百姓上墳等。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后將子推燕、蛇盤兔撒于墳頂滾下,用柳枝或圪針穿起,置于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3.飲食
冷食包括冷食粥、冷食面、冷食糖漿、清凈米飯等;冷食供應包括面燕、蛇鍋兔、棗糕、青稞、神駒等;有春酒、新茶、春甜水等幾十種飲品,大多意義深遠。如祭祀蛇和兔子,俗話說:“蛇兔必富。”意為企盼民富國強;子推燕,取介休方言,意為念念不忘介推高風亮節。
在寒食節期間,民俗以蒸燕子、花果等慶祝。燕子、花果等都是面粉做的。蒸好后上色,插在棗樹的針葉上,可以作為室內裝飾,也可以作為贈禮。
三、“五侯”
韓翃《寒食》詩中的“漢宮”是指唐宮,正如“漢家”“漢帝”是指“唐家”“唐帝”一樣,那么漢代的“五侯”自然是指唐朝的“五侯”。關于“五侯”,《文選·鮑照》:“五侯相餞送,高會集新豐。”李善注:“《漢書》曰:成帝悉封舅王譚、王立、王根、王逢時、王商為列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謂之‘五侯。”有《水經注·易水》為證:“五公,猶王興五子也。光武初即位,封為五侯。元才北平侯,益才安喜侯,顯才蒲陰侯,仲才新市侯,季才為唐侯,所謂中山之五王也。”
安史之亂后,唐朝由盛世急轉直下,皇帝的權力相對弱化,貴族親屬、近臣、太監等勢力的權力日益膨脹。這些貴族、朝臣、太監在普通朝臣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受到皇帝的寵愛。因此,唐朝的“五侯”應指的就是這些人。
通過對禁火禁煙的“寒食”習俗和“五侯”的分析研究,人們不難理解韓翃《寒食》的深層含義。這首詩的前兩句是關于寒食節的一般場景描寫。煙火是這個節日最大的禁忌。而第三、四句中又有“傳遞蠟燭”“輕煙”的出現。與前兩句寒食節場景的描寫形成鮮明對比。蠟燭來自“漢宮”,輕煙彌漫在“五侯家”,說明“五侯”的特權以及來自“漢宮”的縱容,此詩是對當時權勢顯赫、作威作福的“五侯”的深刻諷刺。
(淮北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許常艷(1994-),女,山東濰坊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