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德的審美判斷理論是他美學理論的核心部分。在美的分析論中,康德通過質、量、關系、模態這四個方面對美進行了系統地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審美鑒賞判斷的四契機理論。本文主要從這四個方面系統梳理美的特點并且對康德的部分觀點進行批判分析。
一、無利害感
康德認為鑒賞首先是一種評判美的能力,人們必須通過分析鑒賞判斷才能了解到一個對象稱之為美所需要的東西,他認為審美快感是無利害的。
為了說明審美的快感與實際利害無關,康德區分了“快適”“善”“美”這三個概念。快適存在于感覺之中,它能夠使感官感到喜歡。“快適”是符合欲望要求的,是使人喜歡的,也是使人快樂的,它是不帶有任何判斷的直接作用,是完全建立在感覺之上的。“善”借助于理性,它是由單純概念而使人喜歡的。它必須要有對象概念,也就是要有知性作用,但它還達不到評判知性的能力。“美”既沒有感觀利害,也沒有理性的利害對贊許的“強迫”,它所產生的愉悅與對象的實存無關。“快適”“善”“美”是三種不同的關于表象對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的關系,“快適”可以適用于有理性的動物,也可以適用于無理性的動物;“善”則適用于一切有理性的存在物;“美”只適用于人,因為人是同時具有動物性和理性這兩種屬性的存在物。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對“美”的鑒賞的愉悅是真正自由的、無利害的愉悅。
二、無概念的普遍性
首先,這個部分要解決一個問題,即判斷力不是一種知識,那么該怎么確定它是“普遍”的呢?其實這里的“普遍”不是知性提供的,因為“概念”必須要有對象,那么就必須要有知性作用,“沒有概念”則意味著沒有知性的作用,所以“普遍”是反思提供的。這種反思追求的是一種根據,它只能預設一種普遍性。
然后,人們需要按照某種主觀普遍性對“快適”“善”“美”進行比較。“快適”是每個人所特有的感覺,它不會追求普遍性;“善”是通過一個概念而表現出某種普遍愉快的客體;“美”則完全不同,它要求每一個人在同一個對象上都感到愉悅,但依據的卻不是一個概念。它仿佛想讓事物顯現,它追求的是一種贊同,這種贊同使被鑒賞的東西更符合人們的知性,它是一種單一性卻普遍的理念。鑒賞判斷是一種單一性判斷,它不具有客觀普適性的判斷的量,而只包含主觀的量。所以鑒賞判斷假定的是一種愉悅方面的普遍同意,但是它又不借助于概念而存在。因此,它是一種對每個人來說都有效的審美判斷的可能性。
最后,人們還需要解決一個問題,即鑒賞判斷和愉快感孰先孰后的問題。因為如果愉快感先于鑒賞判斷的話,鑒賞判斷就不具有普遍性原則,進一步說就是不具有普遍可傳達性,因此就區別不了其與“快適”的差別。這就要求要有一種先驗的鑒賞判斷,找到它的先天基礎。被給予的表象中內心狀態的普遍可傳達性是鑒賞判斷的基礎,它把對象的愉快感當作后果,只有知識和知識的表象也就是目的論判斷力可以被普遍傳達,從而溝通了鑒賞與人的認識能力。通過目的論判斷力,各種認識能力處于自由的游戲中,這主要是因為任何確定的概念都不能將它們限制在特殊的認識規則上,所以愉快產生于知性和想象力的自由游戲活動中。簡而言之,最初表象與知性相符合,它們不斷對照,產生了愉快,并把愉快當作目的,最終以知性形成對象,所以說愉快后于鑒賞判斷。
三、無目的的合目的形式
合目的性是康德美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而作為先驗的判斷力的原理的合目的性原理,是康德美學的核心所在。康德認為如果存在一個對象合目的性形式,并且這個形式滿足人們通過知性對對象的理解,同時又不能在知性范疇中為這個對象所顯現的表象找到一個目的的話,那么它就是美的。這樣康德就提出了一個矛盾的問題,即既然沒有目的,那又為什么會具有合目的性呢?要解釋這個問題,人們先要了解到這里的合目的性的兩種形式:客觀合目的性、主觀合目的性。從客觀合目的性的角度看,鑒賞判斷是沒有目的的;但從主觀合目的性的角度看,鑒賞判斷就具有了目的性,因此康德說鑒賞判斷沒有目的卻具有合目的性形式。
之所以從客觀合目的性的角度看,鑒賞判斷沒有目的是因為兩方面的影響,即外在的目的和內在的目的。外在的目的是一件事物的有用性,但是鑒賞判斷與現實利害和道德上的善都沒有關系,因此鑒賞判斷沒有外在的目的;而內在的目的是指一件事物的完滿性,完滿性要求事物符合概念的要求,而康德認為鑒賞判斷與概念無關,鑒賞判斷不具有完滿性,因此也就沒有內
在的目的。
從主觀合目的性的角度看,鑒賞判斷具有目的性,并且它是一種形式上的合目的性。康德認為一些純粹的東西例如單純的顏色、圖案等是美的,因為當它們呈現在人們面前時,人們不會為其他感覺所影響和阻礙;而有些事物,例如人、建筑等,這類事物以一個目的概念為前提,也就是說以事物的完滿性概念為前提,這類事物的美是有所依附的,比如一個人的美,我們首先得有這個“人”的概念,然后才能稱得上美。上述兩種情況就區別了美的兩種種類:自由美和依附美。自由美不涉及內容,也不受對象概念的限制,它是一種最自由、最純粹的美;依附美則以一個目的概念為前提,以事物的完滿性為前提,它沒有自由美那么純粹和自由。
但是康德也認為,雖然依附美沒有自由美那么純粹和自由,但是它有時甚至比自由美更能表現美的理想。他所說的美的理想其實就是審美標準的問題,牽涉到“標準”,那肯定要有一些客觀原則。人們從抽象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美的本質是不涉及道德、利害、概念這些原則的,但從審美標準上來看,人們又必須將這些客觀原則考慮進來,將審美的功能與其他功能結合起來,考慮美與其他各種目的的關系。所以說美的理想不只是形式,它也要涉及理性的概念,這樣美的理想就在于依附美了,依附美比自由美擁有更廣闊的范圍、更豐富的內容。
四、主觀必然性
康德認為,模態范疇有三個部分:可能性與不可能性、現實性與非現實性、必然性與偶然性。審美的快感是一種必然性的快感,也就是說人們只要面對美的形象,就一定會產生一種審美的快感。康德認為,這不是理論上的客觀必然性,也不是實踐上的客觀必然性。前者指審美的必然性不是從概念推理出來的,后者則指審美的必然性不是一種責任或者義務。審美的必然性所要求的是一種贊同,它是一種規范式的必然性,也是一種主觀的必然性。這就需要進一步提出問題,即這種主觀的必然性從何而來?康德認為,主觀的必然性來自“共通感”。所謂“共通感”,其實就是人在感情上的贊同。人類通過認識諸能力的自由活動,使“共通感”起作用。在“共通感”的前提下,人們對美的事物進行鑒賞時,就不是一種私人的感情,而是一種“共識”,一種共同的感情。此時我們把鑒賞當成一個理想的規范,要求旁人也必然會贊同我們的判斷。康德的共通感理論強調了先天因素,這些先天因素是不變的,先天因素與社會環境等后天因素發生矛盾,在沖突之中尋求中間點以實現統一。他認為這些后天因素是不斷變化的,共通感的具體內容是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向前發展的。
五、結語
康德對美作了四方面的具體分析,美不同于實踐的功利性活動,它是無利害的快感;美不同于邏輯的理論活動,它是無概念的普遍性;美不同于道德上的善,它是無目的的;美不是一種客觀必然性,而是一種通過“共通感”調節作用下的主觀必然性。這四個契機總結下來就是兩大特點,一個特點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形式,另一個特點是無概念的主觀普遍性。
康德關于美的分析中的許多論點都是前人討論過的,但是他的突出功績在于重新整合前人的理論思想,形成自己新的體系。他關注到審美活動中的矛盾方面,力圖從主觀上調和這些矛盾,這樣就變成了對審美的主觀意識的分析。他不強求從客觀上解決這些矛盾,而只要求能從主觀上調和這些矛盾,所以他的美學思想是主觀唯心主義的思想,這就導致了以后的資產階級美學會片面夸大這些矛盾中的某個方面,得出各種風格迥異的結論。因此,要了解和批判資產階級唯心主義美學,人們首先必須對康德的美學進行分析與批判。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作者簡介:孔瑛(1996-),男,江蘇鎮江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康德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