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力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倡導思政教育的背景下,對中小學生進行書法教育不僅能夠提高學生漢字書寫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調查了解當前中小學書法課程在文化弘揚和思政建設的現狀,進而提出書法教學開展的多種途徑及融入思政教育的具體策略,推進“課程思政”實踐,以便更好地利用書法文化這一平臺,有效地傳承思政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中小學,書法教學,思政教育,途徑,策略
“課程思政”理念不僅在大學教育中廣泛倡導,中小學教育也應當充分樹立“課程思政”理念。中小學階段正是學生思想逐漸成熟的階段,是其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中小學教育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則對于我國未來接班人良好的個性品質、道德修養等的建立起到重要作用。
我國書法教育經歷了曲折的發展,至今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取得些許成就。現如今我國正著重推進思政教育,書法教育在素質文化教育中的重要性也越來越明顯。因此,學校在著重推行思政教育實施的過程中,應當豐富書法教育活動,從而促進學生對于書法歷史文化的了解以及書法實踐能力的提升,由此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以及個性發展,切實傳承中華優秀的書法傳統文化。文化教育及思政教育應當重視書法教育的融入,努力培養學生對書法文化的熱愛之情,將書法文化作為優秀文化教育傳承的重要部分不斷進行探索并貫徹實施。
融合了“課程思政”的教學則需在正確的價值觀指引下進行教育,授課教師需掌握所傳授知識的來源、背景和價值觀,其目的則是更好地將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入到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將課堂教學和思政教育進行融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進而實現教育目標,從不同角度培養和提升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
書法教育不單單是專業技能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更是文化和精神的陶冶,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如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等。通過對書法文化的學習,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觀念,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全面提高學生文化素質、促進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的重要途徑。在書法實踐教學中,課堂輔導則尤為重要,加之以課外輔導相結合則效果更佳,因此開展書法教育的途徑也應豐富多彩。
課堂輔導教學之余,可增加書法鑒賞活動,以提高學生對于書法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帶領學生參觀有關書法文化的博物館或是文化古跡中的古墓碑刻,或借助多媒體讓學生欣賞古代書法作品真跡,也可與現代化網絡技術相結合,通過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的推送,分享優秀的書法作品,使學生隨時隨地都能夠接受到相關信息,欣賞不同書法作品的風格特征,提高學生的書法審美能力,從中領略書法的藝術魅力,讓學生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的氛圍。
其次,學校應定期舉辦書法講座、報告會、組織學生觀看與書法藝術相關的影視作品等,穿插講述中國古代書法名家故事,也可融入當代社會書法家以及身殘志堅的殘疾書法愛好者持之以恒練習書法的感人事跡對學生進行思想熏陶。
再者,為提升學生進行書法創作實踐的能力,可定期在學校內組織學生進行書法比賽,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創作經驗,再選拔書寫較為優秀的學生參加省級、國家級書法比賽,鼓勵學生開闊眼界,多觀看書法展覽,尤其是名家書法作品展,學生眼界有所提高,對于書法實踐的認識則更加充分,作品的書寫質量也會大有提升。
總之,除了課堂教學實踐之外,應拓寬多種渠道來培養學生對書法的興趣,使學生掌握書法基礎知識和基本技法的前提之下,進而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道德品質。
(一)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
漢字的發展歷史悠久,而書法則將文字的藝術性發揮得淋漓盡致,最終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藝術,在世界藝術之林中都具有深遠的影響。教師講授書法文化的過程中,除了讓學生深入研習古代名家碑帖,學習書法相關理論,還要穿插講授古代名家故事,進而讓學生更加深切的感受古人風范。長此以往,學生對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及民族精神將有更為深刻的認識,繼而可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二)樹立高尚的品行及精神
書法文化不僅包含基本技法方面的內容,更蘊含了書家的品性及精神。西漢文學家楊雄提到:“書、心畫也。”其意則為書法是人的心理描繪,可表達及抒發作者的情感變化。因此,古人追求人品與書品的統一,注重對人格的教育,所謂“字如其人”,倡導品德修養的根本重要性,強調“心正筆正”,把用筆習慣和技能的掌握與人的思想修養聯系起來,要求“欲正其筆者,先正其心”。因此,教師可讓學生在欣賞王羲之平和自然、遒美健秀的書法過程中,感受其率真的性情和自由不羈的情懷;欣賞顏真卿磅礴陽剛、樸拙雄渾的書法過程中,感受其滿腔愛國熱忱;欣賞蘇軾筆畫恣意、率意天真的書法過程中,感受其百折不撓、灑脫豁達的人生態度……
書法家們高尚的品格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學生來說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符合學校對道德教育的追求及目標設定,可充分發揮書法教學中的德育功能。
(三)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
書法的練習需要長年累月的積累和堅持,不能有絲毫懈怠,歷史上許多書法名家鐘情書藝,皆勤奮好學、筆耕不輟,保持著鍥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夠取得至今都令人敬仰的光輝成就。漢代書家張芝筆耕不輟,臨池學書,池水都被染成墨水一般;隋代智永習書四十余載,用壞的毛筆不計其數,留下了“退筆成冢”的人間佳話……通過這些名家故事,學生可充分感受古代書家鍥而不舍的頑強意志,體會在艱苦的臨帖過程中則能磨練出持之以恒的韌性。
書法是集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的學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能持之以恒的練習書法,提升書寫技能,不僅是掌握了一項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學生勤奮刻苦、鍥而不舍的品質。因此,書法教育在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可充分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滲透。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尤其是在倡導思政教育的背景下,中小學思政教育工作形勢愈發嚴峻,各學校需進一步加大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力度。書法文化正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發揮著啟智、育德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值得在河南省中小學廣泛傳揚。
學校可將書法文化作為載體,借助新媒體手段,豐富中小學思政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進一步增強其實效性。將傳統書法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小學的思政教育,在進行書法教育的同時,把握時機對中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讓青少年學生在精神上得以熏陶與凈化,發揮書法教學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榮元鵬.中小學書法教學中文化素養的培育途徑[J].科技資訊,2020.
[2]李丹.素質教育下的中小學書法教學[J].藝術評鑒,2020.
[3]陳文龍.探索書法微課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之融合[J].書法教育,2019.
[4]彭菊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研究[D].湖北大學,2015.
[5]厲吉志.書法教育的德育效應研究[D].西安工業大學,2014.
基金項目:2020年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中小學書法教育學習共同體構建研究”(項目編號:2020YB0364)
作者簡介:
李玲玲,女,漢族,河南平頂山人,碩士,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專任教師,研究方向:書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