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豐林

【摘要】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提出要通過“破五唯”來更好地發揮教育評價的導向作用或指揮棒作用。那么“破”以后,如何解決“立”的問題呢?我們認為重在樹立正確的教育發展觀、人才成長觀和選人用人觀,重在強化教育評價的科學性、整體性、客觀性和發展性,重在建立以人、魂、道、愛、術為基礎的“五維”評價體系。
【關鍵詞】教育評價改革 破五唯 正三觀 立五維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的講話中指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發布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將“破五唯”寫入文件,即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1]那么“五唯”為什么會成為影響科學的教育評價的頑癥?不破不立,“破”了之后我們又應該“立”什么呢?
一、“破五唯”的根本是“正三觀”
“五唯”之害在于“唯”。“所謂‘唯,不僅是單一評價的問題,更是將單一評價指標極端化。”[2]在這樣一種“唯”意識的指導下,我們的教育發展觀、人才成長觀、選人用人觀出了問題,因此,我們要“破五唯”,首先就必須要正這“三觀”。
(一)教育發展觀
關于教育發展觀,人們有不同的認識。有人認為,教育發展觀是一種思潮,“理想的教育發展觀應該建立在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合理整合的基礎上,也就是說,科學教育和人文必須融合”。[3]也有人認為,“教育發展觀是關系教育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反映的是教育主客體之間的需求取向……教育發展觀決定了教育發展的道路、模式、戰略和內容,對教育實踐產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4]其實,從教育評價的指揮棒功能來看,我們所講的教育發展觀,更應該指后者。根據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我們必須要堅持的科學的教育發展觀,就是他在全國教育大會講話中提出的“九個堅持”,即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堅持深化教育改革創新,堅持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教育的重要使命,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這“九個堅持”,從根本上來講,是為了更加深刻地回答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
(二)人才成長觀
人才成長觀就是如何按照黨的教育方針,把每一個受教育者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必須要“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這“兩個堅持”的核心,便是“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要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要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要在培養奮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這“兩個堅持”和“六個下功夫”就是新時代科學的人才成長觀的核心要義。
(三)選人用人觀
從選人用人的角度來看,“破五唯”具有重要的導向性意義。選人用人代表著需求側,長期以來,因為“五唯”的需求導向,形成了人才的“高消費”狀況。于是,分數、名校、文憑、論文、帽子成了社會追捧的熱點。結果出現了學校以培養高分為目標,出現了重智育輕德育、重分數輕素質的局面;人才以追求名校為目標,出現了高分低能、德薄志短的局面;單位以尋找帽子和文憑為目標,出現了重學歷輕能力、重帽子輕素質的局面。這樣,“五唯”就成了人才培養和使用中的怪圈。教育作為國之大事、黨之大事,如果不能扭轉這樣的局面,必將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貽誤發展良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方案》明確提出,要“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使用機制”。
二、“破五唯”的基礎是“強四性”
“五唯”貌似表現在評價的某個點上,但其實質是一個深層次的系統性問題。因此,要徹底地“破五唯”,就必須要在評價的科學性、整體性、客觀性、發展性上下一番大功夫。
(一)科學性
關于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問題,在21世紀初就有過比較集中的討論。有研究者認為,“教育評價是建立在事實判斷基礎上的價值判斷。人們對事實判斷的科學性與科學化毫無疑義,卻對價值判斷的科學性與科學化一直持有懷疑”。[5]也有研究者認為,“在觀念上一定要承認,教育評價科學性是相對的,是對于教育價值主體需要和作為評價客體的教育事實而言的;理論上要研究各種各樣的教育評價應該具備的條件,以及不同教育評價之間的規律性聯系,使理論能真正貼近實踐,指導實踐,并接受實踐的檢驗”。[6]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研究者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角度,提出“教育評估的科學性是教育評估活動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科學的評估是指教育評估者在一定條件下所做出的合規律與合目的相統一的對客體價值的衡量”。[7]可見,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問題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也是能否做出有效評價的基礎。因此,《方案》明確提出,要“遵循教育規律,系統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同時,還要“引導確立科學的育人目標,確保教育正確發展方向”。
(二)整體性
“五唯”是單一的評價,也是片面的評價,更是不科學的評價。《人民教育》在2019年第6期的一篇綜述性文章中認為,教育評價“除了分數、知識、能力標準外,還應包括德、智、體、美、勞系統評價標準”。文章引用了中國教育科學院鄧友超的觀點,認為“這些標準并非簡單做加法,而是對體系的重構”。[8]這里所謂系統重構,其實就是評價改革的整體推動問題,而整體性推動則是本次教育評價改革成敗的重要保障。所以,《方案》堅持系統的觀點,在評價內容上,要求從學段、對象、領域等方面做到全覆蓋;在評價方式上,要求從結果評價、過程評價、增值評價到綜合評價統籌運用;在評價主體上,要求黨委和政府、學校、教師、學生到社會用人單位共同聯動。
(三)客觀性
客觀性是與評價的科學性相關聯的。因為如前所述,科學性就是要找到評價在主觀與客觀之間的最佳價值判斷,力求做到客觀,以達到合規律與合目的的要求。但因為任何評價都是由人這個評價主體做出的,所以要做到絕對的客觀,顯然是不客觀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研究者提出,教育評價其實是應然性與實然性之間的一種博弈和超越,認為“教育評價的實然狀態因偏于主觀性標準和客觀性標準而存在兩種狀態。偏于主觀性標準的教育評價不強調評價內容的客觀性,而重視評價主體的經驗和權威……偏于客觀性標準的教育評價則強調評價內容的客觀性”。但并非客觀性標準就一定是最好的,因為一味追求客觀性往往會使“教育評價走向刻板化和統一化”。[9]可見,我們追求評價的客觀性,實質上,就是要找到評價在主觀與客觀之間的一個最佳價值判斷點。因此,《方案》提出,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其實,這也就是說要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為科學、專業、客觀地做好評價提供循證的基礎。
(四)發展性
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在根本上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讓每個學生都能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我們認為,發展性是教育評價的基本方向。從《方案》的要求來看,發展性應該體現在這樣兩個方面:一是立德樹人,這體現的是“為誰培養人”的問題,是人才之魂,教育評價就是要發揮監視器的作用,確保人才成長發展的方向正確;二是“五育”并舉,這體現的是“培養什么人”的問題,教育評價就是要發揮指揮棒的作用,確保德、智、體、美、勞的任務與要求落地生根,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全面發展的道路上成為有用之才。
三、“破五唯”的方略是“立五維”
正如《方案》所說的那樣,我國的教育評價在過去這么多年的發展中,形成了許多頑瘴痼疾。我們認為,如果用形象的隱喻來描述,就是“硬邦邦”,缺魂;“冷冰冰”,缺愛;“空蕩蕩”,缺人。正是在這樣一個反思的基礎上,我們認為這項具有重大歷史性意義的改革的深層,就是要突顯評價中“人”的意義和價值,建立起有人、有魂、有道、有愛、有術的評價體系。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立五維”的“五維”,其中“人”是主體,“魂”是方向與理想,“道”是目標與格局,“愛”是底色與基調,“術”是手段與方法。(如下圖所示)
為了立這“五維”,我們需要處理好如下幾個關系。
(一)主體與客體的關系
《方案》明確提出了多元評價主體的思想,要求改革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推進科學履行職責;改革學校評價,推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改革教師評價,推進踐行教書育人使命;改革學生評價,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改革用人評價,共同營造教育發展良好環境。站在評價的角度來看,這五大主體,其實既是評價的主體,又是評價的客體。換言之,他們既需要去評價他人,也需要接受他人的評價。當然,他們無論是作為主體,還是作為客體,在教育格局中的作用和使命都是一致的。
(二)應然與實然的關系
評價是標準取向的,而標準通常都堅持應然邏輯,是各方經過努力去實現的目標。但評價又必須要從實然入手,而實然通常都是現實邏輯,總是與應然之間有一個張力,有著或長或短的距離。我們所說的“五維”源于現實,遵循著基本的現實邏輯,因為這五個方面是我們過去的教育評價所缺乏的東西。但同時,這“五維”又是一種理想的建構,遵循著應然邏輯,是需要我們通過變革現實去實現的目標。因此,我們在評價改革中處理好應然與實然的關系,就是要處理好理想與現實的關系,也是要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做到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
(三)邏輯與結構的關系
《方案》從不同方面提出了改革要求,這些方面體現了不同的思維邏輯,其中有政治邏輯,體現的是國家意志,也是教育的政治性之所在;有責任邏輯,體現的是不同主體的責任、目標與要求;有內容邏輯,體現的是價值與追求,以及教育內容的科學性與專業性;有過程邏輯,體現的是評價的規律與程序。但本次評價改革所要做的,不僅僅是要理清這些邏輯,更重要的是要建構一個綜合的、立體的評價結構體系,以最終消除“五唯”所帶來的種種弊端。
(四)路徑與方法的關系
《方案》提出了落實評價改革的三大路徑,我們可將這三大路徑概括為責任路徑、專業路徑和生態路徑。責任路徑就是要進一步明確五大評價主體的責任和要求;專業路徑是要建立科學的、綜合的、立體化的評價體系;生態路徑則是要營造全社會積極、正確的育人、選人、用人氛圍,形成良性的、以“人”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與評價生態。通過這三大路徑,整合運用已有的評價方法,以改變單一評價、片面評價的局面,最終“形成富有時代特征、彰顯中國特色、體現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
(責任編輯:林彥?搖?搖?搖?搖劉貞輝)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N]. 人民日報,2020-10-14(001).
[2]李如密.教育評價改革思維的突破與挑戰[J].教育測量與評價,2020.(08).
[3]蘭英.科學主義、人文主義教育思潮與當今我國的教育發展觀[J].外國教育研究, 1999.(02).
[4]陳鵬勇.教育口號視角下的教育發展觀嬗變[J].學術研究,2018.(06).
[5]劉堯.論教育評價的科學性與科學化問題[J].教育研究,2001.(06).
[6]馮永潮.論教育評價的科學性[J].教育研究,2002.(01).
[7]楊曉江.教育評估的科學性與科學的教育評估[J].教育研究,2000.(08).
[8]施久銘,邢星,魏倩.教育評價改革的“破”與“立”[J].人民教育,2019.(06).
[9]劉志軍,徐彬.教育評價:應然性與實然性的博弈及超越[J].教育研究,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