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美云
在保證教學有序有效的進展中,如何促進教材內容與學生能力素養的有效融合,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鉆研。數學的思考不能僅僅只是淺表的辨析,教師要挖掘教材知識點背后的數學思想,從而改進教學方式,這樣教學才能更有廣度、更有價值。
一、對比研讀,洞察教材的深度
1. 教師思考需全面。教師課前閱讀教材、了解學生的知識起點是有效教學的基本要求,但筆者認為思維點碰撞的頭腦風暴可以更好地培養數學素養。導課環節是采用日常生活有趣的情景,還是純數學角度,練習的拓展與延伸如何把握……這是教師在備課前需思考的內容,且要有一定的深度。
2. 前期了解厘脈絡。“認識平面圖形”是“圖形與幾何”中的重要內容,也是發展學生想象、推理、建模等素養的重要媒介。在蘇教版教材二上中,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已有初步認知,學生在三、四年級要進一步探究多邊形的特征,不斷累積知識與活動經驗。對于第二學段的這個知識點的探究學習,為了讓學生更加明確知識間的脈絡關系與內在邏輯,教師應找尋并利用教材內容所蘊涵的教育價值,促進教學策略更加準確地制定。
3. 對比分析知整體。
平行四邊形知識點對比
教學前,筆者對這一教學內容在各版教材的編排做了研讀與對比(前表),集合第二學段課程目標中的知識技能要求,堅持讓學生既要認識圖形自身特征,又要注重圖形和圖形之間關系的認識,在基本遵循蘇教版內容編排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教材的整合。
二、重組教材,確立目標的高度
根據教材分析,考慮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邊的特征已經有了一定的感知,而角的特征因在認識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時已有過研究,所以在教學中總是有學生自主提出要研究角的特征。因此,在邊和角的特征上筆者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而對高的認識及畫高調到下一課時學習。
1. 創新教學方式。
教材要求學生自主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后通過猜想、驗證、結論從而發現特征,筆者將這樣一個從模糊印象到清晰概念的過程,轉化為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過程:為給學生提供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經歷研究什么、怎樣研究、研究中發現了什么、得出什么結論的過程。
筆者提問:“同學們你們想從哪幾方面研究平行四邊形?”生■1:“研究邊。”生2:“研究角。”生3:“內角和。”筆者:“剛才大家說的主要是想從邊和角這兩方面進行研究。那用什么方法去研究發現呢?同學們還記得在研究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的邊和角時都用了哪些方法嗎?”學生回答用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此時,筆者拿出為學生準備的不同的平行四邊形,讓學生同桌合作,用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開展探究活動。學生探究并交流后,得出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且平行。筆者肯定了學生用量一量和畫平行線的方法發現平行四邊形邊的兩個特點。同時,讓他們自主探究平行四邊形角的特征。
2. 感悟思想方法。
在以上探究過程中,筆者喚起學生對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圖形認識過程中積累的研究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去探究新圖形的特征,而不是直接要求他們去研究什么,用什么方法去研究。這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他們自己學會用以前的方法學習,自己在做、畫、辨析中探究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并在畫圖等過程中發現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之間的關系,體會研究性學習的方法與思想,體驗成功獲取知識的愉悅。
三、挖掘習題,增加練習的廣度
1. 挖掘教學的厚度。
蘇教版四下第91頁的第二道練習,有的教師要求學生用方格圖中的格點作為圖形的頂點,可以比較容易地判斷畫出的圖形是不是平行四邊形,分析時讓學生討論發現要抓住平行四邊形的特征進行判斷。筆者經研究思考,將此題改為給出了一條邊和兩條邊的條件限制讓學生逐步進行畫圖(下圖)。明確給出了兩條邊,只能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而只給了一條線段,卻可以畫出多種平行四邊形,但無論畫出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如何,只要符合平行四邊形的兩組對邊互相平行且相等的特征即可,實現了圖形教學的課程目標。同時通過這道題,可以從圖形的特征作為觸發點,為長方形及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關系探究提供十分有力的思辨條件,有助于幫助學生將三種圖形特征的認識以及它們之間存在的關系厘清,形成知識的系統脈絡,從而提升數學素養。
2. 注重教學的廣度。
數學的思考不能僅僅只是淺表的辨析,教師要找一找知識點,挖一挖數學思想,創設有思考性的練習題,這樣教學的廣度才能形成。在教學的最后環節里,筆者設計了以下幾道練習題。
(1)辨析題。A.有兩組對邊互相平行的圖形是平行四邊形。B.一組對邊平行并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此題除了考查學生懂得借助平行四邊形的特征來進行辨析,還培養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懂得從需要的條件來辨析。
(2)請回答:涂色部分是平行四邊形嗎?
右圖由兩個正方形拼組而成,左右兩個正方形沒有判斷的依據,只能從上下兩條邊進行判斷,既要懂得正方形四條邊相等,圖中上下兩條邊平行,又要發現這組對邊不相等。學生回答不是平行四邊形,此時筆者提問:“那這樣的圖形又是什么圖形呢?”為梯形的教學打下伏筆。所以,數學的教學要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探尋奧秘的機會,但又不能過于拔高,因為在第三學段還將對平行四邊形作進一步的探究。
總之,每一節看似簡單的課堂,都需要教師系統地了解數學的教材,把握學情才能有良好的課堂實效,也才能達成“淺而不錯,分而不碎,要著眼于數學素養的養成”的數學課堂。
(作者單位:福建省霞浦縣實驗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