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華
新聞攝影,是對正在發生的新聞事實進行瞬間形象攝取,并輔以嚴謹的文字說明予以報道的傳播樣式。新聞攝影是攝影學科的一個重要分支,帶有一種目擊特質,廣泛存在于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新聞攝影需要嚴格根據新聞事件,應用鏡頭記錄下即時的客觀事實,恰當使用照片或影像來講述故事、傳遞訊息,并能夠準確、生動、及時地表達事件的主題,使讀者直觀的明白要表達的思想。
一般來說,新聞攝影要比其他門類攝影更具真實度,以能夠真實地還原鏡頭所拍到的畫面為佳。真實性是新聞攝影的生命——即正在發生的“真人、真事、真場景、真情感”以及真實的文字說明。在新聞攝影實踐中,攝影不再只是為了拍攝美的事物,而多是為了見證、記錄、揭示某個社會生活活動、重要事件以及不為人知的一面,它的實踐、觀看與視覺效果都包含著寫實主義思想。
新聞攝影多是展現特定的主題或者對象,照片的拍攝往往不是隨意的行為,而是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行動。拍攝者借由各種細節,例如人物的姿態、表情、服裝,通過畫面的背景、對比、構圖等,透過明示或者暗示,將他們認為的真實與典型的信息展現給觀者。因此,這些看似反映真實的影像展示出的具有特定的美學、政治、文化或意識形態的觀點,源于作者拍攝時的選擇與判斷。
首先,紀實攝影和“攝影的紀實性”是兩個概念,她來源于攝影師對生活的長期積累和關注,并對某一特定文化、人物、群體、事件進行長期的深入調查和采訪,具有社會性、文獻性、系統性,其評判要素多傾向于選擇題材的挑戰性、拍攝難度、表現手法,以及報道后產生的社會影響。而新聞攝影則短小精悍,反映事件的動態變化。
其次,新聞攝影講求真實性、時效性,反映的事實必須具有新聞價值,并能以最快的速度與受眾見面。紀實攝影則更多的是呈現更長、更廣的時間跨度,同時還力求多場景、多角度地呈現事物的全貌。
第三,新聞攝影通常一張圖片即可說明問題,而紀實攝影則要憑一個專題、一組照片才能說明問題。
選取合適的拍攝方位與角度。在新聞拍攝鏡頭中,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的形式要靈活應用,不同的拍攝角度和方位都會影響到畫面效果。因此,在拍攝前要對拍攝主題進行調查研究,取得第一手資料,并對相關事象和資料進行剖析、比較,并提前調適焦距、感光度、拍攝模式等。
選擇性拍攝有價值的瞬間,確保你的主題始終處于焦點。一味地追求視覺效果的震撼,只會凸顯內容的空洞。創作中,文化價值體現的越豐富多彩,作品價值也就越高。新聞圖片主要以抓拍和平視為主,仰拍、俯拍在一定意義上能增強圖片的視覺沖擊程度。
新聞攝影中使用攝影器材的技巧。一是根據情況選用連拍模式,現在相機的高速連拍可以幫助你不遺漏精彩的瞬間。二是選用一只廣角與中長焦兼備的大變焦鏡頭,要體現大場景畫面就要用廣角鏡頭來表現,要表現人物細節和豐富表情就要用中長焦拍攝的特寫鏡頭;三是避免使用閃光燈拍攝,力求照片畫面層次的不受損。
主體鮮明,畫面簡潔。新聞攝影的目的是記錄新聞,傳播信息,所以主題和內容必須十分明確,并能鮮明地表達出攝影記者對新聞事件的認識與評價。攝影記者要善于圍繞新聞主體和內容精心架構畫面元素,并通過畫面的合理布局來突出主題、合理安排影像比例關系強化主題、合理運用光線表達主題,以及合理調度透視、色彩、虛實渲染主題。還要盡量做到畫面簡潔,將一切與主體無關的元素排除在畫框之外。
新聞攝影是講述故事和傳播信息的有效方式,但要有文字緊密配合。攝影者大都認為“一圖勝千言”,但新聞報道中,沒有文字的圖片很難將事件講清楚。文字在交代照片的背景材料、補充抽象數據,引導或左右讀者的閱讀心理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拍好新聞攝影可從如下方面著手:把握好切入點,讓主題更加鮮明、事件更有力量;平時注意知識積累,有益于助力主題深入;用心、用情、用功,把控細節,讓影像更加豐富多彩;以人為本,多關注人的社會活動和生存狀態,從小題材做起。

南京鼓樓醫院第三批支援武漢醫療隊出發 侯國建、湯勝英、鞠榕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