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波,丁 亮,潘永盛
(江西有色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江西 南昌 330000)
焦坑地區位于欽杭東段萍鄉-德興銅金多金屬成礦亞帶金山-銅廠礦山密集區東側,區內有特大型德興斑巖型銅鉬礦、超大型金山韌性剪切帶型金礦、特大型銀山火山-次火山巖型銅鉛鋅銀多金屬礦及石塢、花橋、蛤蟆等大中型金礦(戴立軍1989;方結平等2009;劉國榮等2019)。礦床種類之多,規模之大,集中分布于方圓30公里范圍內,表明焦坑地區金礦成礦地質條件優越。
焦坑地區大地構造位置位于揚子與華夏碰撞帶北東段,挾持于區域性斷裂贛東北深斷裂和樂安江深斷裂構成混雜巖帶之間,金山韌性推覆變形帶以東及泗洲廟復式向斜南翼,成礦地質背景優越。受控于江光-富家塢韌性剪切帶,是研究區主要的金礦成礦容礦構造,位于金山金礦田東面,形成以金山為代表的剪切帶型金礦。
區域內出露地層主要為新元古界雙橋山群淺變質巖系、張村巖群變質火山-碎屑巖系、中生界侏羅系下統林山群水北組、中生界白堊系石溪組以及第四系。
(1)地層。區內巖層總體沿北東向展布,從老至新出露的地層主要有中元古界雙橋山群第三巖組(Pt2shⅢ)、白堊系下統石溪組(K1s)及第四系(圖1)。雙橋山群第三巖組為區內主要賦礦巖層(胡金山,劉建春2006),上段為砂板巖夾凝灰質板巖,下段為砂質千枚巖夾變安山玄武巖及凝灰質千枚狀板巖;該巖性段巖石普遍具千糜巖化、糜棱巖化,往剪切應變中心帶方向,變形變質逐漸增強,層理、板理被糜棱面理置換,形成含金糜棱巖。

圖1 焦坑地區地質構造簡圖
(2)構造。東陽山區段北東向韌性變形帶F1為最重要的控巖控礦構造,斷裂規模大,斜貫全區,切割了富家塢花崗閃長斑巖。F1斷裂帶于區內走向長大于3.0Km,寬20m~50m,總體傾向北西,局部北北西,傾角40°~80°,帶內巖石復雜,主要表現為構造破碎帶、劈理帶、片理化帶、碎裂巖化帶和糜棱巖化帶等多種形式,石英脈較發育,具有較強金礦化。
焦坑區段北西向斷裂北西向斷裂,為朱砂紅、銅廠和富家塢北西向控巖控礦斷裂的南延,于區段內表現為焦坑—大塘的硅化帶和密集的裂隙帶。F2長約2km,走向300°~320°,傾向北東,傾角48°~65°,寬10m~40m,表現為張扭性,常見構造角礫,石英團塊,其與北北西—北北東向構造裂隙帶交匯處形成的石英脈往往具金礦化,局部可形成金礦體。
北北西—北北東向構造裂隙帶(含金石英脈):為焦坑北西向斷裂控制的次生構造,走向北北西—北北東向,總體傾向東,傾角50°~85°,這組構造金礦化較強,為焦坑區段主要的含礦構造。
(1)物探異常特征。本區開展的ΔT高精度磁測總精度為±2.93nT,ΔT獲得了本區磁場豐富的信息。
C2異常位于焦坑至橫坑及北東區域,由ΔT⊥由200nT所圈閉異常形態呈橢圓形,長軸長約3.3km,短軸寬約2.0km,其長軸走向為北東~南西向,曲線未封閉,整體上異常呈現西北梯度較緩、東南梯度較陡的特點(圖2)。該異常規模較大,共由兩個異常中心組成,分別為C2-1、C2-2異常,兩處異常的場源為同一磁性體所引起的,所以在這將C2-1、C2-2異常一起解釋推斷。

圖2 焦坑礦區△T磁異常等值線平面圖
根據測得的物性參數結果顯示,輝綠巖與圍巖(白堊系石溪組)的磁性差異明顯,屬于強磁性巖體,可以引起較大的磁異常,故推測此磁異常為下部隱伏的輝綠巖引起的。由區域地質知,該異常位于北東~南西大斷裂帶(贛東北深大斷裂)上,由于斷裂構造作用,推測該地區下部的輝綠巖可能沿該斷裂構造侵入,引起的磁異常。
(2)化探異常特征。焦坑礦區1/萬溝系次生暈測量,共圈 定 以Au、Ag、As、Sb、Cu、Pb、Zn、W、Mo、Bi、Sn為主的組合異常5處,其中Au異常規模大、強度高、異常濃集中心明顯的有東陽山異常和直源里異常。
東西向金礦化帶產出于東陽山區段北部,賦存于近東西向斷裂帶中,圈出了Ⅰ、Ⅱ、Ⅲ三條金礦化帶,呈近平行相間80m~100m東西向展布,走向長100m~120m,寬7m~30m,產狀傾向20°~360°,走向近東西,傾角45°~70°。礦化地質體為構造蝕變巖,蝕變以絹云母化、硅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化為主,金品位一般小于0.4×10-6,僅局部可達工業礦體。近東西向斷裂帶總體金礦化弱,且分散不成體。
大塘-直源北北東向構造帶寬近200m,長約4.0Km的片理化、糜棱巖化帶,本次設計前先行踏勘中見有3條強硅化、黃鐵礦化的蝕變帶,金礦化蝕變地質特征明顯,帶寬10m~25m,總體走向5°~20°,傾向北北西,傾角65°~75°。于大塘區段內,具有較大的金礦找礦潛力。
焦坑區段金礦化產出部位主要為焦坑區段北西向硅化破碎帶發育的次一級北北西-北北東向黃鐵石英脈。
總體傾向東,傾角50°~85°,亦有少數北西向或北東向石英脈??刂频拿}條數約30余條,大于1.0×10-6的有10條,最高6.19×10-6,脈幅15cm,品位介于0.1-1.0×10-6的有18條,少量樣品低于0.1×10-6,金礦化與石英結晶程度、黃鐵礦化強度成正相關。聚集在寬約400余米的范圍內,稀疏出現,脈幅一般5cm~25cm,沿走向和傾向變化較大,延長一般30m左右,延深情況不明。石英脈連續性一般,具有分枝復合現象,石英結晶程度高,晶洞裂隙發育且破碎,呈煙灰色、乳白色。脈內充填較多的黃鐵礦,呈浸染狀、星點狀自形晶結構,亦有黃鐵礦細脈發育。石英脈旁變質砂礫巖等亦受到不同程度的破碎蝕變褪色,發育硅化、黃鐵礦化、粘土化,但蝕變強度和寬度都有限。地表零星的北北西-北北東向黃鐵石英脈向深部延深不排除有呈密集狀的脈組出現,金品位可能更趨于富集。
(1)焦坑地區金礦受控于區內地層、構造、巖漿巖,新元古界雙橋山群第三巖組凝灰質火山沉積建造富含Au、As等元素,為初始礦源層;韌性剪切帶、層間裂隙帶及韌脆性變形帶為區內主要控礦構造;區內變安山質玄武巖、輝綠巖為Au的活化遷移及富集成礦提供熱源和物源。
(2)東陽山區段化探異常及地表金礦化較好,北北東向構造帶、近東西向韌性剪切帶為區內主要金礦控礦構造,尋找韌性剪切型金礦有利部位。
(3)焦坑區段的F2北西向硅化破碎帶發育的次級構造(黃鐵石英脈)地表礦化較好,數十條黃鐵石英脈集中分布于400m范圍內,呈交錯、平行產出,向深部具分支復合,石英脈規模可能變大,該區段尋找構造蝕變巖型金礦潛力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