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學蓮,李斌
(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合肥 230001)
大塢尖礦床位于江南地塊的東段,區域上處于揚子陸塊南緣與北際山大島弧的接合部位,寧國墩復背斜北東傾伏端,虎月斷裂南西側(圖1)。礦床位于皖南鎢礦集區,礦床規模近中型,是安徽南部地區典型的層控矽卡巖型鎢礦床(趙文廣等,2008;李斌等,2015;2016)。
礦區由南華系休寧組、震旦系南沱組、藍田組、震旦系-寒武系皮園村組的碎屑巖、泥巖、碳酸鹽巖、硅質巖組成一完整的沉積旋回。賦礦巖系為震旦系南沱組中段和藍田組下段的白云質灰巖、泥質灰巖。
褶皺構造由寧國墩復背斜構成褶皺構造主體,呈北東向延伸,其上又進一步發育更次一級褶皺,造就了區內局部隆起和凹陷。斷裂構造以北東向虎月斷裂為主體,其與北西向獅橋—寧國斷裂呈反接關系,構成本區主要的斷裂構造格架。按斷裂性質有正斷層、逆斷層、平移斷層,按斷層方向可分為北東向、北西向、近東西向,并以北東向、北西向為主。
巖漿活動主要發生于燕山期,巖漿活動始以陸相火山噴發為主,繼之轉向侵入活動,同時具有中酸性向酸性演化序列。礦區內巖漿巖與北東向構造方位一致,呈北東向脈狀產出,受構造控制明顯,主要有3條(編號1號、2號、3號)(圖1)。
早期發現礦體(Ⅰ號礦體)受藍田組一段白云質灰巖控制,賦存在與花崗閃長斑巖巖脈的接觸部位,近年來新發現的礦體(Ⅵ號礦體)賦存在南沱組中段的鈣質泥巖中,均屬矽卡巖型礦體,礦體與地層同步褶曲。
新發現礦體(Ⅵ號礦體),賦存于花崗閃長斑巖巖脈附近的南沱組中段碳酸鹽地層中,位于Ⅰ號礦體下部,為隱伏鎢礦體,形態與Ⅰ號礦體相似(圖2)。

圖2 礦床9線勘探線地質剖面圖(李斌等,2015;2016)
礦權內礦體長352m,寬321m,礦體賦存層位穩定,呈層狀、似層狀展布,具有與褶皺同步彎曲的形態及由南西向北東傾伏的特點。賦存標高213m~392m。礦體賦存于南沱組中段偏下部,原巖中厚層含錳白云質灰巖、白云巖、鈣質泥巖經交代作用成為含礦矽卡巖。礦體厚2.4m~10.67m,平均厚度7.4 m,分布于次級背斜的核部,兩翼礦體減薄明顯,沿走向或傾向有分支現象。礦體主要有用組分為鎢,品位在0.006%~0.876%之間,平均品位0.211%。
礦石礦物主要為白鎢礦和輝鉬礦,少量磁黃鐵礦、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和黃銅礦等微量(安徽省地質調查院,2007b),白鎢礦呈它形粒狀,粒度分布于0.3㎜~0.01㎜之間,常數粒聚集分布,有時呈細脈狀或大體呈斷續脈狀分布,分布極不均勻。脈石礦物主要以白云石、方解石、透輝石為主,次為石榴子石、透閃石和綠泥石等,其它礦物微量。
礦石結構主要為半自形-它形粒狀變晶結構、交代殘余結構等,礦石構造以塊狀構造為主,次為浸染狀構造為主。
I號礦體為礦床最大的礦體,賦存在藍田組一段的含錳白云巖中,巖石經交代作用形成矽卡巖或矽卡巖化白云巖,礦體呈似層狀、層狀展布,賦存標高552~613 m,傾向最大延伸103m,厚6.37~13.59m,礦體平均厚度9.10m。鎢的品位在0.018%~0.743%之間,平均0.190%。
通過與新發現礦體特征對比分析,可以看出Ⅵ號礦體與I號礦體僅除賦存標高不同外,因賦礦層位不同,兩者的圍巖也相應存在差異,Ⅰ號礦體的圍巖主要為角巖化粉砂質泥巖,Ⅵ號礦體的圍巖為南沱組含礫凝灰巖,均蝕變為角巖。其他各項礦體地質特征相似,為同一成礦熱液在不同成礦有利部位交代充填形成的不同深度的礦體。
I號礦體礦石礦物主要有輝鉬礦和白鎢礦,次為黃鐵礦、磁黃鐵礦、閃鋅礦,少量黃銅礦、毒砂、磁鐵礦等;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白云石、方解石、絹云母、白云母,其次有斜長石、鉀長石、黑云母、角閃石、石榴石、綠泥石、磷灰石等(安徽省地質調查院,2007b)。
礦石結構主要為半自形-它形粒狀變晶結構、交代殘余結構、鱗片變晶結構、碎裂結構等,礦石構造以塊狀構造為主,次為浸染狀構造為主。
通礦體礦石質量特征分析,可以看出Ⅵ號礦體與I號礦石質量特征總體一致,因原巖成分差異,脈石礦物有所不同(圖3)。

圖3 礦床礦石手標本特征(李斌等,2016)
依據本次深部勘查工作的探索和研究成果,在南沱組中段中新發現Ⅵ號礦體。新發現礦體的礦石質量、產出形態與上覆藍田組一段的Ⅰ號礦體基本一致,且新發現礦體保存完整,未被剝蝕。
礦床中的Ⅵ號礦體與Ⅰ號礦體均與花崗閃長巖脈密切相關,雖然賦存部位不同,但它們在空間、時間和成因關系上具有一致性。依據成礦系統理論(翟裕生等,1981)屬同一含礦流體在不同的有利部位因物理化學條件改變而卸載富集形成的礦體,受圍巖化學性質活潑性的碳酸鹽地層控制分布在不同的層位,屬于同一個構造-巖漿-熱液成礦系統產物(於崇文,2006)。
參考Ⅰ號礦體規模,結合成礦地質條件研究及成礦規律,預測Ⅵ號礦體找礦潛力巨大。
(1)Ⅵ號礦體與Ⅰ號礦體在礦石質量、礦體形態、礦化類型方面基本一致,前者賦礦層位為藍田組一段,后者為南沱組中段。
(2)Ⅵ號礦體與Ⅰ號礦體賦礦層位不同,但它們在空間、時間和成因關系上具有一致性,屬于在同一能量驅動模式下,同一含礦流體因物理化學條件變化在不同的位置堆積的礦體。
(3)南沱組中段中矽卡巖型鎢礦體為寧國地區首次發現,找礦潛力巨大,打開了礦床找礦空間,為該地區同類礦床的發現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