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鴻新,黃衛平,吳 斌
(江西省地礦局贛東北大隊,江西 上饒 334000)
上饒高洲石因產于閩浙贛三省交界處的江西上饒五府山高洲村而得名,為新興印章雕刻石品種,本文通過對該礦床地質特征和形成條件等進行詳細介紹,以期對其成因機制有更深入研究[1]。
礦區位于銅鈸山破火山機構盆地中心西北側,北武夷銅鉛鋅銀多金屬非金屬成礦帶北東端。
區域礦產資源豐富,礦區范圍及邊部有多個瓷土礦、葉蠟石礦采礦權(見圖1)。

圖1 上饒高洲石礦床地質圖
區域內出露地層主要有侏羅系下統水北組、中統漳平組沉積巖和白堊系下統鵝湖嶺組火山巖地層。其中鵝湖嶺組火山巖第二段為高洲石的主要賦礦層位。鵝湖嶺組火山巖在礦區內大面積分布,呈北東—南西方向展布,與下伏水北組為噴發不整合接觸,巖性為淺灰—灰白色流紋質含角礫熔結凝灰巖、晶屑玻屑凝灰巖,巖石熱液蝕變強烈,有硅化、葉蠟石化、高嶺石化等。
區域內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主要為南北向和北東向斷裂。近南北向斷裂主要為雙溪口—橫溪斷裂區域性斷裂,規模較大,總體走向10°,傾向東,傾角約85°;構造角礫巖發育,斷裂帶中見有螢石脈、硅化石英脈、花崗斑巖脈充填;帶內葉蠟石化、高嶺石化等蝕變強;斷裂性質為逆斷層。北東向斷裂主要為橙樹坪—上牛長坑斷裂,規模較小,走向北東35°,傾向南西,傾角60°;斷裂面呈舒緩波狀,帶內構造角礫巖發育;具較強的硅化、綠泥石化蝕變等;斷層性質為逆斷層。
區內燕山期巖漿活動強烈,種類較多。主要出露早白堊紀世的楓龍背雜巖體,主要巖性為微細粒多斑黑云二長花崗巖、碎斑花崗斑巖與流紋斑巖,構造帶局部見花崗斑巖脈產出。
在火山活動及后期的熱液作用,區內巖石蝕變較強,蝕變類型有:
(1)葉蠟石化、絹云母化是區內常見的礦化蝕變類型。葉蠟石化主要分布于鵝湖嶺組第二段的上部,常呈團塊狀賦存于高嶺石葉蠟石蝕變帶中,局部構成葉蠟石礦體;絹云母主要由晶屑熱液交代形成,也是組成礦石的主要成分。
(2)硅化在區內分布范圍最廣,多形成于蝕變帶頂部及其圍巖中,巖石呈灰白色,由隱晶質石英組成。由于其不易風化,易于辨別,與高洲石產出密切,是尋找高州石礦的重要標志。
(3)高嶺石化是區內常見的礦化蝕變類型,高嶺石化強烈位置構成高嶺石礦體。
根據區內礦化蝕變特征,區內高洲石礦化具有硅化-高嶺石化-葉蠟石化分帶特征。
(1)礦石結構構造:礦石具致密塊狀構造、條帶狀構造、角礫狀等構造;礦物顆粒較細,具鱗片變晶結構等。
(2)礦石成分:礦石主要礦物成分為葉蠟石、高嶺石、石英為主,其次為絹云母、晶屑等。礦石主要化學成分為SiO2、Al2O3、Fe2O3。
礦體主要賦存于白堊系下統鵝湖嶺組第二段的硅化-高嶺石化-葉蠟石化蝕變帶中。根據區內礦化分布特征,圈出Ⅰ、Ⅱ號蝕變蝕變帶,共4個高嶺石-葉蠟石礦體,局部可達工藝用印章石要求。
Ⅰ號硅化-高嶺石化-葉蠟石化蝕變帶分布于翁坑區段南測,整體走向北東、傾向北西,傾角45°~50°,長約1200m,寬50m~100余米,帶內有3個高洲石礦體,礦帶中巖石礦化分布不均勻,整體礦化強,屬線型蝕變礦化。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
Ⅱ號蝕變帶分布于樓梯嶺區段,帶內有1個高洲石礦體,礦體呈透鏡狀,礦體真厚度約5m,近東西走向,長約800m,寬17m~27m,整體傾向北,傾角50°~60°,其斜深40m,蝕變類型與Ⅰ號蝕變帶類似。
礦區位于甘溪火山構造盆地的西部邊緣,區內火山活動頻繁,構造斷裂發育,為成礦物質來源和礦體產出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該礦床為酸性凝灰巖熱液蝕變型礦床,其成礦機理為:強烈火山活動使區內分布大量凝灰巖類,以高硅、富鋁、貧鐵為特征,該類巖石利于礦物分解蝕變;由于區內構造裂隙發育,利于火山期后熱液滲透,促使成礦熱液的暢通循環,使堿金屬及堿土金屬元素被熱液大量淋漓,進而形成熱液蝕變型印章石礦床[2-6]。
上饒高洲石主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產出,賦存于白堊系下統鵝湖嶺組第二段流紋質含角礫熔結凝灰巖、晶屑玻屑凝灰巖中,其中一部分礦石可達工藝用印章雕刻石要求。根據區內在硅化-高嶺石化-葉蠟石化的分布特征,圈出Ⅰ、Ⅱ號蝕變蝕變帶,共4個高洲石礦體。成礦作用以熱液交代為主,巖槳期后活動所逸出的熱水溶液長期反復地交代火山碎屑物質,形成葉蠟石、高嶺石礦體,屬典型的熱液蝕變型高嶺石-葉蠟石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