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平
(江西恒大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 330096)
非調質鋼具有簡化生產工藝流程,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能耗和制造成本(25%~28%)的優點[1]。非調質鋼在汽車行業的應用已日趨廣泛[2],國內廣泛應用于汽車連桿、控制臂、曲軸等。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非調質鋼的年用量在10~15萬噸,其中汽車行業的年用量就達5~8萬噸。非調質鋼已先后經歷了鐵素體-珠光體型、貝氏體型、馬氏體型等三個階段的發展,目前工業上最廣泛應用的是鐵素體-珠光體型非調質鋼,鐵素體-珠光體型非調質鋼現廣泛應用于汽車零部件。本文對非調質鋼應用的一些生產經驗和技術成果,以及生產過程中的一些技術問題做探討分析,為國內非調質鋼在連桿、控制臂、曲軸等的廣泛應用提供一些參考。
連桿的作用是連接活塞和曲軸,使活塞的往復運動變換成曲軸的旋轉運動,受到拉伸、壓縮和彎曲應力及交互疲勞載荷作用[3]。在我國,應用非調質鋼最成功的零件是汽車發動機連桿,約占全國非調質鋼生產總量的一半。例如,上海大眾汽車連桿使用的非調質鋼是30Mn2VS;江鈴汽車連桿使用的非調質鋼是35MnVS。
連桿鍛造工藝流程為:下料—中頻加熱—滾鍛—制坯—預鍛—終鍛—切邊—風冷—拋丸。
表1是連桿用鋼35MnVS的化學成分技術要求,此批連桿用鋼有爐號有兩種。

表1 35MnVS鋼化學成分(質量分數,%)
從表1可以看出,原材料均符合技術要求。但是在生產中發現,鍛造并鼓風冷卻后,檢測其金相組織,經鍛造的爐號1#的35MnVS連桿不能超過500轉/min的冷速進行風冷,否則,金相組織出現大量異常,硬度也偏低。而經鍛造的爐號2#的35MnVS連桿則可用800轉/min的冷速進行風冷,金相硬度都符合要求。從表1中可以看出,爐號1#鋼比爐號2#鋼V含量低0.016%,在鍛后冷卻過程中,V的碳化物彌散析出,可以阻礙奧氏體的再結晶過程,細化晶粒。爐號1#鋼的V的這方面作用較弱,晶粒相對粗大,冷速較快時,易產生魏氏體組織和貝氏體組織。
圖1為連桿經鍛造成型后,不合理風冷時的金相組織照片,零件組織產生了大量貝氏體組織。這是由于風量太大,吹風時間過長,導致冷卻速度過快造成的。生產中也發現,當冷卻速度過慢,低于40℃/min,硬度往往達不到要求。由于冷卻緩慢,先共析鐵素體晶粒尺寸大,鐵素體含量也較高,珠光體含量相對減少。此外,高溫停留時間長,V的碳化物容易聚集長大,起不到彌散強化作用,這將導致材料硬度降低。

圖1 連桿在不合理冷卻速度下的金相組織
圖2是連桿在80~180℃/min冷卻速度范圍內的金相組織,組織由鐵素體和珠光體組成,提高冷卻速度,珠光體相對含量的增多,提高了鋼的強硬度[4]。將冷速控制在80~180℃/min,獲得比較理想的組織,

圖2 連桿在合理冷卻速度下的金相組織
近年來,控制臂已逐漸廣泛采用非調質鋼,例如江鈴汽車控制臂采用鐵素體-珠光體型非調質鋼38MnVS;日本愛知制鋼開發了貝氏體非調質鋼SVd15BX,豐田高級轎車“皇冠”控制臂采用鐵素體-珠光體型非調質鋼38MnVS,制造成本降低了5%~10%。
控制臂鍛件所采用38MnVS非調質鋼,鍛造工藝流程為:下料—中頻加熱—滾鍛—制坯—預鍛—終鍛—切邊/校形—控冷—拋丸。
控制臂對控冷設備要求高,設備結構較復雜,工藝流程更多,制造成本高。控制臂控冷線具體分為四個區:快冷區、等溫區、緩冷區、對流區。
控制臂鍛件切邊后溫度為850℃~900℃,控制臂冷卻線快冷區控制的冷卻速度為60~80℃/min,在快冷區進行快速冷卻,冷卻約3~4分鐘,溫度達到630℃~650℃,然后進入等溫區,等溫區保溫溫度為600℃~630℃,等溫時間約為35~45分鐘。組織完全轉變成鐵素體+珠光體后,再進入到緩冷區,防止產生大的應力,時間大約25-30分鐘。最后進入對流區,使鍛件迅速冷卻到室溫,以便下料。
圖3為控制臂鍛造控冷后金相組織,組織由鐵素體和珠光體組成,組織分布均勻。當冷速達到一定程度,先共析鐵素體晶界、晶內均析出,組織比較均勻。晶粒度達到6~7級,沒有出現粗晶、混晶等現象。如果等溫溫度過高,過冷度較小,容易生成大塊狀鐵素體,并且有團簇狀現象。由于較高溫度轉變時,先共析鐵素體在晶界處充分析出,鐵素體含量較高。如果等溫溫度太低時,過冷度太大,先共析鐵素體變得很細小,鐵素體數量太少,容易形成貝氏體組織。控制臂鍛件經過鍛造后,均通過以上控冷線對控制臂進行冷卻,鍛件金相組織、硬度和機械性能都能達到技術要求,能完全滿足技術要求。

圖3 控制臂在合理冷卻速度下的金相組織
曲軸是最早應用鐵素體+珠光體型非調質鋼的零部件,如東風汽車采用48MnV制造康明斯發動機曲軸,江鈴汽車采用49MnVS3非調質鋼制造曲軸、德國大眾采用49MnVS制造桑塔納汽車發動機曲軸等[5]。曲軸鍛件所采用49MnVS3非調質鋼,鍛造工藝流程如下:下料—中頻加熱—輥鍛—-預鍛—終鍛—切邊—校形—控冷—拋丸。
曲軸生產過程中出現問題有晶粒粗大,硬度過高,硬度散差大,伸長率低,達不到技術要求。經分析,產生的原因及改進措施如下。
(1)晶粒粗大。原因:中頻爐加熱溫度過高,在中頻爐內停留時間過長,爐膛內高溫停留造成晶粒度過大;曲軸毛坯進控冷線溫度偏高,在傳送帶上高溫長時間停留,促使了晶粒的長大。改進措施:中頻加熱爐時間由原來的節拍3分鐘改為1分半鐘,中頻加熱溫度由原來的1250℃降為1200℃,進控冷線的溫度控制在850℃左右。經采取上述措施,晶粒度由原來的1~2級變為現在的4~6級之間。
(2)硬度散差大。原因:高溫加熱V元素溶解充分,沒有足夠的VC顆粒阻礙晶粒迅速長大,有效厚度不同部位鍛造變形差別大,再結晶不同,快速冷卻時,有效厚度小的部位過冷度大,珠光體含量多且細,晶粒細小,硬度高。改進方法:縮短加熱時間,原材料V的含量保持上限,減少加熱時充分溶解,以阻礙晶粒長大,硬度散差小于12HB。
(3)伸長率偏小。原因:晶粒粗大、珠光體體量的增多及其片層間距減小,析出強化程度高,都降低材料的韌性。而且鐵素體呈網狀析出,鐵素體含量少也降低韌性,抗拉強度增加,屈服強度下降。改進方法:降低加熱溫度,控制控冷過程,細化晶粒,增加晶粒度有效面積。
連桿、控制臂、曲軸等汽車零部件分別采用非調質鋼35MnVS、38MnVS、49MnVS3生產。在最初生產過程中,出現許多技術問題,如組織異常、晶粒粗大、硬度不均勻等問題。針對這些出現的問題,不斷摸索和開發新工藝,通過對生產線工藝流程的嚴格控制和反復試驗,得出了連桿、控制臂、曲軸等非調質鋼汽車零部件的合理工藝參數和生產規律。現在這些零部件鍛造工藝性及控冷等都比較良好,均能滿足生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