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漣,韋艷玲
(桂林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喀斯特地貌的研究進展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了解。研究其演化序列可以對這個地區的地理方位、地質特征等有一個大致的了解[2];成因研究可以了解其影響喀斯特地貌的程度和特征的因素;最后通過分區研究宏觀認識和理解巖溶地貌的發育和分布。
針對區域內地質構造演化序列的研究,部分研究人員根據同一研究區的峰叢和峰林在同一地區同一時間出現的現象,提出了一個觀點,這個觀點就是:峰叢洼地和峰林平原這兩個喀斯特地貌是兩種不同類型的地貌,二者不僅是在特征上是不同的,并且兩者有著巨大的差異。分別從系統科學和宏觀的角度出發,從晚震旦系到三疊紀晚期,研究區內共形成了四組碳酸鹽巖沉積。
調查分析后認為結構、巖性、氣候、水文、土壤等因素均對地質構造形成和礦產的形成富集程度及分布面積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由于巖石反應速率和CO2的影響,反應速率直接與溫度和物質純度、反應時間等因素有關[3,5],所以常被劃分為兩種氣候區和巖體結構。并且根據分析發現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的地質活動相對復雜一些,并且礦產資源分布較廣的地區的地質環境治理較為先進且有效。
畢節市地處川、滇、黔三省交界,是珠江、烏江、赤水河發源地[1,7]。該地礦產資源豐富,并且種類繁多,其地理位置和地質構造也對當地礦產分布面積影響極大,目前已經發現的礦種有30多種,形成了以煤、鐵、硫、磷、鉛、鋅為主導礦種的礦產資源格局,并且煤、鐵、鉛、鋅等礦產資源儲量均居全省首位。
然而因為地理位置和人類的某些不恰當行為,該地的地質環境治理情況較為嚴峻。接下來針對該研究礦區的礦產種類和地質環境做了一系列的調查研究。主要對其地質環境對礦產資源的形成影響進行描述,結合該研究區的地質構造判斷部分礦區的形成與地質構造環境關系。圖1為研究區域地理位置圖。

圖1 研究區域地理位置
畢節市以硫鐵礦分布為最廣,是侵入型鐵礦床。礦體常呈層狀、似層狀、透鏡狀等,常成群成帶出現,主要有塊狀、角礫狀、杏仁狀等構造特征。礦石中的主要礦物為磁鐵礦和硫化礦物,能見到石英、云母、綠泥石等。區內也有小面積的沉積型鐵礦床,但是分布面積和形成的礦床規模極小,我們進行了調查分析發現阻礙畢節市沉積型礦床發育的條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在地球表面附近有致密的石灰巖。二是該地區有很大的降雨量。三是該地區的地下水循環通暢。
在自然界中存在微酸性水,可以溶解石灰巖,沿關節發育的垂直裂縫逐漸擴大和加深,而后隨著雨水沿著地下通道流動,它將繼續擴大和加深裂縫,最后形成一個洞穴或者一條地下河;狹窄的豎井與這些河流相連接,使地表水通過地下河順暢流動。水與那些可溶性巖石發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反應而侵蝕巖石并阻礙了沉積型礦床的形成規模。
畢節市阿木鉛鋅礦作為一個規模較小的礦產開發區,為畢節市的礦產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通過前人研究證實,黔西北地區鉛鋅成礦物質來源主要來自基底巖石,成礦熱流體主要來自層間水。所以我們認為鉛鋅成礦的發育程度是由區域地質活動和成礦流體來源等多種因素共同控制的。
市研究區的鐘乳石和石筍發育程度相當高,說明極大可能會有地下水的參與,可以研究判斷區域內地下水的特征和該地區的氣候和地質環境的變化也會影響鉛鋅礦的富集程度和成礦過程。
首先貴州礦產資源的形成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面積石漠化的現象,導致在開采礦區的過程中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石漠化就是在潮濕氣候的條件下,熱帶亞熱帶地區的巖溶發育和巖溶發育的自然背景下,植被受到人類的不恰當行為造成植被受損,該片土地生產能力大大下降,水土流失造成地表裸露。石漠化成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個主要方面,自然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基巖成分的影響,植被多少的影響,該地區獨特氣候的影響等;人為因素主要包括人類對能源等的過度開采,過度利用自然資源等[4,5]。
研究區屬于喀斯特地貌碳酸鹽巖巖溶區,該地區降水力度很大,極容易形成暴雨、洪水,對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造成了嚴重損害和不便[1]。其熱能條件極其好,降雨量大,溫度高,巖溶作用和不恰當的人為因素便造成了畢節市的基巖面積大且極度暴露,生態系統極脆弱且很難恢復。地質構造運動在畢節市地區形成了陡峭而破碎的巖溶地貌,具有嚴重的水土流失和損失的調節和儲存功能,導致很多礦產元素不能很好的富集成礦,很難形成大型的礦區。
首先是平時過度開采。由于畢節市地區經濟相對落后,燃料的主要來源是木柴,是破壞生態環境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經常使用不合理的耕作方法耕種。傳統的方式缺乏水土保持的必要措施,強降水使土壤易于洗滌,導致土地生產力的損失和石漠化;第三種是過度放牧。第四是砍伐森林。生態環境最終被破壞,不合理的發展使生態資源受到非常嚴重的破壞,使得石漠化現象愈發嚴重,抑制了經濟的發展,使得投身于礦產發展上的力度大大減小,從外界上阻礙了礦產資源發展。
控制沙漠化的速度和程度來制定治理措施,退耕還林,避免過度開采農田并多種植樹木來預防石漠化更嚴重[7,8]。應在石漠化發生的地區進行綜合治理,逐步走向良性發展。例如,利用荒山造林來實現土地面積大不利用的問題,利用退耕還林將易發生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計劃的停止耕種,給耕地的人們一些補償措施,并動員他們加入植樹造林的隊伍中,倡導尊重科學,遵守自然規律,實現共贏。停止過度開采能源,停止過度畜牧,防止石漠化地區的情況變得更加難以控制。
畢節市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中國雨量充沛,氣候條件適宜植物生長。因此,在條件允許的地區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抑制石漠化越發嚴重的勢頭,使生態恢復如初的實踐。針對硫礦物、煤礦等有毒元素對水體的污染治理,我們也要重視起來,發展清潔生產,利用脫硫設施、尾礦再選等方式使其變廢為寶,最大程度上減小對環境造成的壓力,同時也發展了新技術新工藝,實現可持續發展,也為鞏固治理成果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并在開采礦產的過程中同步普及對環境的影響并號集大家一起努力實施保護措施,使得礦產資源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兩不耽誤,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生態環境。
貴州省畢節市的礦產發展在多個方面得到了很高的成就,但對環境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國家對于研究的困難也越來越重視,在礦區地質環境的治理也給予了很大的激勵措施,希望貴州礦產開發和礦區地質環境的治理能與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完美結合,實現共贏,創造一片人間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