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玉劍,孫延斌,覃壯舉,黃龍舉,覃浩恒,何建曉
(廣西有色金屬集團資源勘查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000)
礦區位于南華準地臺桂中-桂華臺陷大瑤凸起的東北部,總體為隆起區,基底以下古生界為主,東北部局部出露上元古界震旦系,北東向構造發育,加里東至燕山(酸性)巖漿多次侵入,構造復雜且控巖控礦明顯,區內已探明中大型鉬鉛鋅多金屬礦床數處、中型金礦床數處,是廣西有色金屬和貴金屬著名的成礦帶。
(1)區域地層。區域地層主要分布測區南部,地層有下古生界寒武系小內沖組和黃洞口組、上古生界泥盆系賀縣組和信都組和新生界第四系桂平組。寒武系由海相碎屑巖、濁積巖及硅質巖組成、泥盆系為由濱海-陸相碎屑巖沉積和淺海臺地相碳酸鹽巖沉積、第四系為砂礫巖河流相沉積物。
(2)區域巖漿巖。區域巖漿巖主要分布測區北部,屬南嶺花崗巖帶的西部,主要由古生代志留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巖脈、中生代晚侏羅世正長花崗巖巖體和中生代晚侏羅世二長花崗巖巖體組成。志留紀巖石類型為富鉀鈣堿性花崗巖類,晚侏羅世巖石類型為鈣堿性花崗巖類。
(3)區域構造。區域巖漿巖活動強烈,褶皺構造不發育,主要以斷裂構造為主。斷裂構造主要有近南北向、北東向和北西向三組,北東向斷裂最早,近南北向斷裂最晚,北東向次級斷裂為礦區含礦構造。
地層及構造。
(1)地層:礦區僅在中部白石頂和西南園山頂一帶出露下元古界南華系正園嶺組,屬殘留頂蓋,巖性以斑點狀角巖和長英質角巖為主,局部夾少量變質砂巖,地層總體傾向西或南西,傾角30°~60°,巖石蝕變強烈,主要有硅化、云英巖化和角巖化等。
(2)構造:礦區巖漿巖活動強烈,褶皺構造不發育,主要以斷裂構造為主。主要為北東向斷裂,局部地段見近南北向斷裂。北東向斷裂為礦區的主要容礦構造,已發現鉬礦(化)體,性質壓扭性逆斷層。
礦區蝕變以氣化熱液蝕變為主,其次為熱力接觸蝕變。氣化熱液蝕變主要見于礦體中,主要蝕變為硅化、黃鐵礦化、云英巖化、鉀長石化和簾石化;熱力接觸蝕變見于巖體與正園嶺組接觸帶,主耍為硅化、云英巖化和角巖化等。
2.3.1 礦體特征
礦區鉛、銅、鉬多金屬礦床分布在晚侏羅世正長花崗巖外接觸帶,屬熱液裂隙充填石英型礦床,礦體規模基本上為小型,在白石頂礦段發現Ⅰ-1、Ⅰ-2、Ⅰ-3和Ⅰ-4共4個鉬多金屬礦體,園山頂礦段發現Ⅱ-1、Ⅱ-2和Ⅱ-3共3個鉬多金屬礦體,主要特征如下。
白石頂礦段鉬多金屬礦體:位于礦區中部白石頂一帶,主要產于晚侏羅世正長花崗巖與古生代志留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接觸帶北東向斷裂中,礦體受F1斷裂控制,礦體呈脈狀、透鏡狀產出,長100m~200m,最長傾向延伸50m~100m,礦體厚度0.68 m~15.48m,局部膨大為30.56m,礦石品位Mo 0.12%~0.35%,局部1.47%,Cu 0.08%~0.37%,局部2.65%。礦石硅化、黃鐵礦化、云英巖化、和簾石化蝕變強烈,石英細脈發育,具上富下貧、膨大、縮小和分枝復合等現象,在膨大處、產狀變化處和后期裂隙交匯處常見浸染狀金屬礦物富礦包。
園山頂礦段鉬多金屬礦體:位于礦區西南角松木崩村西1.50公里山坡一帶,主要產于晚侏羅世正長花崗巖與古生代志留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接觸帶北東向斷裂中,礦體受F2斷裂控制,礦體呈脈狀、透鏡狀產出,長80m~180m,最長傾向延伸65m~120m,礦體厚度0.69m~2.05m,局部膨大為3.62m,礦石品位Mo 0.09%~0.27%,局部2.35%,Cu 0.11%~0.29%,局部0.86%。礦石硅化、黃鐵礦化、云英巖化、和簾石化蝕變強烈,石英細網脈發育,具上富下貧、膨大、縮小和分枝復合等現象,在Ⅱ-2礦體上部見2cm金屬硫化物細脈穿扦,在膨大處、產狀變化處和后期裂隙交匯處常見浸染狀金屬礦物富礦包。
2.3.2 礦石三帶劃分
礦區礦床類型屬熱液裂隙充填石英型礦床,礦物主要由賦存在石英脈和裂隙中,石英脈抗風化能力較強,地表石英脈中可見到黃鐵礦、輝鉬礦等金屬硫化物原生礦,礦體中的各種金屬硫化物雖受一定氧化淋濾作用,據工程控制和物相分析,氧化深度2.65m~4.69m,局部達15m。
2.3.3 礦石質量
(1)礦石的礦物成分:白石頂礦段鉬多金屬礦體和園山頂礦段鉬多金屬礦體礦石成份基本一致,主要有用金屬有黃銅礦和輝鉬礦,次要金屬礦物為黃鐵礦和磁黃鐵礦,偶見閃鋅礦、輝鉍礦和方鉛礦。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和長英質角巖,偶見綠泥石、絹云母和綠簾石。主要礦物及其特征如下。
輝鉬礦:鉛灰色,薄片狀、鱗片狀質軟、有滑感,自形-半自形晶結構,粒度一般在0.2mm~8mm之間,局部可達15mm,呈斑點狀、不規則狀、星點狀、細脈狀沿礦石微細裂隙、節理分布。
方鉛礦:以灰-鉛灰色為主,正方晶形、它形晶為主,它形晶品位較好。粒度一般小于0.3mm~2mm,呈不規則狀、星點狀、細脈狀沿礦石微細裂隙、節理分布。
毒砂:錫白色,自形斜方柱狀、針狀,粒度細,一般小于0.5mm。
磁黃鐵礦:交代黃鐵礦形成。
黃銅礦:呈不規則粒狀與黃鐵礦緊密嵌布。
石英:淺灰-灰白色。一種為塊狀,波狀消光強烈,粒化重結晶明顯。
綠泥石:黃綠-暗綠色,一般沿巖石裂隙分布,多見于構造蝕變巖中;與礦化關系密切。
(2)礦石的礦物成分:礦石的化學成分:為了查明礦石有害和有益組分,對礦石進行組合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元素組合分析統計表
2.3.4 礦石的結構、構造
礦石的結構主要有自形-半自形不等粒結構、交代結構、交代殘余結構、假文象結構和乳狀溶蝕結構。
礦石的構造主要有稀疏浸染狀構造、角礫狀、團塊狀、條帶狀和脈狀、網脈狀構造等。
產于晚侏羅世正長花崗巖與古生代志留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接觸帶北東向斷裂中熱液裂隙充填石英型礦床。控礦因素主要如下。
(1)北東向剪切性裂隙是賦礦構造,在膨大處、產狀變化處和后期裂隙交匯處、后期金屬硫化物細脈穿扦地段常見浸染狀金屬礦物富礦包。
(2)晚侏羅世正長花崗巖與古生代志留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為鉬多金屬礦體成礦母巖,該巖體為成礦物質來源。
(3)礦體具硅化、黃鐵礦化、云英巖化、鉀長石化和簾石化等蝕變,說明成礦物質來源深部巖漿,要加強斑巖型礦床研究。
(1)露頭標志:是最主要的找礦標志,石英脈型鉬多金屬礦或偉晶巖型鉬礦多裸露地表。礦體碎塊及滾石亦是找礦標志之一。
(2)地層標志:下元古界南華系正園嶺組為殘留頂蓋,與志留系黑云母二長花崗巖接觸的接觸帶北東向斷裂是成礦有利地段,特別蝕變較強地段是重要的找礦地段,有望實現找礦突破。
(3)構造標志:北東向斷裂、北東東向的斷裂帶、裂隙、劈理、節理帶,往往有鉬礦分布。
(4)化探標志:水系沉積物可圈定異常靶區,縮小找礦范圍,通過驗證可發現鉬多金屬礦體。
(5)蝕變標志:云英巖化、黃鐵礦化、鉀長石化、綠泥石化壓碎巖、碎裂巖發育的地段。特別是多種蝕變疊加,多期石英細脈穿插,找到鉬多金屬礦礦體的可能性最大。
從今后找礦遠景角度來說,本次只選擇晚侏羅世正長花崗巖與志留系黑云母二長花崗巖接觸帶中的兩個塊段作詳查,礦區晚侏羅世正長花崗巖與志留系黑云母二長花崗巖接觸帶有十多公里,具有很好的找鉬多金屬礦遠景,此外,本次詳查主要任務是找鉬多金屬礦,白石頂礦段西部的F1斷裂帶已發現有金礦化體,但由于工作時間及經費有限,本次未開展該礦種勘查。
總之,礦區已發現小型鉬多金屬礦體,淺部為中熱液裂隙充填石英型礦床,深部建議加強斑巖型礦床探索,有望實現鉬多金屬礦找礦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