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興濤,楊俊楠,李仕斌
(云南省有色地質局地質地球物理化學勘查院,云南 昆明 650216)
地層分為原地系統和外來系統兩套系統。原地系統由侏羅系中上統、白堊系、第三系等組成;外來系統主要為三疊系上統及侏羅系中統。其由老至新如下:
三疊系上統:分布于沘江河谷及以東地區,均為外來系。由三合洞組(T3s)海相灰巖、灰質泥巖以及麥初箐組(T3m)灰色長石石英砂巖與碳質泥巖互層、夾薄煤層或煤線組成。侏羅系:主要分布在來龍至礦區一帶。由外來系統的侏羅系中統花開左組(J2h)海陸交互相雜色層和侏羅系上統壩注路組(J3b)陸相紅色地層組成。白堊系:區內分布較廣,多為原地系統地層[1]。由白堊系下統景星組(K1j)石英砂巖夾粉砂巖、紫紅色泥巖夾粉砂巖(外來系統,鉛鋅礦含礦層);白堊系上統南新組(K2n)紫紅色鐵泥質礫巖、細砂巖、粉砂巖、泥巖互層(原地系統);白堊系上統虎頭寺組(K2h)淺灰紫色長石石英砂巖等組成(原地系統)。
第三系:古新統由云龍組(Ey)砂巖、泥質粉砂巖等(鉛鋅礦含礦層)和果郎組(Eg)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及長石石英砂巖等兩部分構成。上新統的三營組(N2s)分布于福東村、江頭河至金頂一帶的沘江河谷兩側,為礫巖、砂礫巖、砂巖及砂巖與泥巖互層組成[2]。
第四系:分布于礦區北東,由巖性差異較大的礫石、砂及粘土組成。
礦區內未見巖漿巖出露。距礦區均較遠的北東方向的彌沙河斷裂帶有喜山期酸性、基性等巖脈及小巖體出露,西側的瀾滄江斷裂帶內有燕山期花崗巖侵入。

圖1 蘭坪縣金頂鉛鋅礦區北廠礦段地質簡圖
區內斷裂、褶皺構造較為發育,并具有多期活動的特點。
礦區總體為一穹窿構造,北起跑馬坪,南至白草坪,長約4km,寬約2.5km。穹窿在形成進程中及其以后,產生了眾多的伴生構造(次級褶皺和斷層),這些次級構造縱橫交錯。現就主要構造簡述如下:
(1)褶皺:主要發育近東西向、北東向、北北東向、近南北向及北西向褶皺,以近東西向褶皺較發育,褶皺幅度較小,多數平緩,對礦體影響不大。主要有北大溝背斜,龍海地向斜、北箐溝背斜,白頭山向斜以及白草坪背斜等。礦區近東西向褶皺形成較晚,其形成時間應為新第三紀末至第四紀初期。
(2)斷裂:主要發育水平推覆斷裂及近南北向、東西向及北西向、北東向斷裂。①水平推覆斷裂,為外來系統與原地系統的接觸面以及外來系統內部各地層之間的接觸面,這組斷層在深部時分時合,使其外來系統內部地層保留不甚完整。②除水平推覆斷裂外,尚發育近南北向、東西向及北西向、北東向斷裂。其中近南北向斷裂規模較大[3]。
礦區鉛鋅礦主要賦存于推覆斷層上、下盤地層的有利巖性或破碎帶內,控礦條件主要表現為構造和地層層位。按疊復關系上覆景星組(K1j1)稱為上含礦帶,下伏云龍組(Eyb)稱為下含礦帶。其中K1j1屬“外來系統?”,在區內各地的保存不一。依據巖性及礦化特征的差異,又各細分了兩個亞帶,即K1j1-1、K1j1-2亞帶及Eyb-1、Eyb-2亞帶。其它在中侏羅統花開左組下段(J2h1)的層位中尚分布有零星小礦體。礦區含礦帶特征如下:
(1)上含礦帶:可分為兩個含礦亞帶。上含礦帶K1j1-1含礦亞帶:由淺灰色、灰色灰質膠結細粒石英砂巖組成,巖性單一,砂屑粒度分選性較好,孔隙較發育,幾乎全層礦化。礦體的直接頂板常見一層厚約15cm~35cm的褪色帶,由灰色粉砂質泥巖、粉砂巖組成,“粘土”狀,具輕微黃鐵礦化。上含礦帶的K1j1-2含礦亞帶:處于上含礦帶下部,巖性以淺灰色、灰色含灰巖角礫石英砂巖、砂質灰巖、角礫巖為主,混雜有白云質灰巖、灰巖大小不等的巖塊。在靠近穹窿頂部礦體厚度較大,一般厚15m~35m,鉛鋅也較富集,向翼部則逐漸變薄乃至尖滅。
(2)下含礦帶:為一套含膏鹽的陸屑沉積,巖相變化較大,亦分為兩個亞帶。Eyb-2含礦亞帶:為河床沖積和混雜堆積物相,巖相變化劇烈。下含礦帶中的礦體主要分布于該亞帶內,常呈大小不等的礦群出現,膨縮分叉、尖滅再現頻繁。礦體形態以似層狀和凸鏡狀為主。主要礦體的長軸方向一般呈北北東-南南西向。其中灰巖型礦化以致密塊狀、脈狀為主,含礦較富,但礦化不均勻。在鉛鋅礦體延伸的邊緣或礦石品位變貧的部位,往往富集黃鐵礦或天青石。Eyb-1含礦亞帶:以淺灰色灰泥質膠結細砂巖、粉砂巖、你只粉砂巖為主,常含灰巖小角礫及巖屑,一般厚75m~95m。該亞帶總的面貌是砂屑粒度細,灰質含量低,紅色夾層多,礦化弱。礦體小而零星,多分布在灰色層中。礦化一般以細粒浸染狀為主。
蘭坪金頂鉛鋅礦大地構造位置處于唐古拉—昌都—蘭坪—思茅褶皺系蘭坪—思茅褶皺帶云龍—江城褶皺束向北緊密收斂部位的北端。
元古界—早古生界時期,礦區處在特提斯洋中的一個小陸塊,加里東期古特提斯洋消失,轉為穩定地塊。
印支早期受印支板塊向北東運動俯沖,形成一系列北西—南東向陸內斷陷盆地,形成以北西、近南北走向的華昌斷裂、沘江斷裂與北西向的維西—喬后斷裂等為代表的一系列斷裂。這些斷裂即是后期流體的運移主要通道,也控制著新生代沉積盆地的形成。
燕山末至喜山期,隨著青藏高原的隆升,使中生代地層發生褶皺、逆沖推俯、斷陷、剝蝕,形成一些相互分隔的山間陸相盆地,在盆地內堆集了第三系膏鹽層和推覆地層。
金頂礦床位于蘭坪—思茅裂谷盆地北部。該盆地自中生代以來沉積了近二萬米厚的含鹽紅色碎屑巖。盆地的基底是前寒武系變質巖。
礦床控礦條件主要表現為構造加地層層位。礦區呈一穹窿構造,其東界為沘江斷層。賦礦地層主要為白堊系下統景星組(上含礦帶)細粒石英砂巖和第三系古新統云龍組(下含礦帶)含灰巖角礫細粒石英砂巖。礦體主要呈層狀、似層狀,東部發育不規則脈狀礦體,礦體規模達超大型。主要礦石礦物為方鉛礦、閃鋅礦,礦床規模達超大型,伴生黃鐵礦、石膏、天青石等礦床。
在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了充分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對礦山現場調研及與礦山人員深入探討、交流后,初步提出以下認識,指出了邊(深)部找礦方向。
礦區鉛鋅礦體主要賦存在白堊系下統景星組(K1j1)和第三系云龍組(Eyb)地層中,在北廠礦段推覆構造F2斷層(可能是含礦流體的運移通道,起導礦、容礦作用)上、下盤表現最為明顯。認為近南北向F3、F4、F5斷裂為與沘江斷裂活動有關的次一級高角度(傾角62°~76°)疊瓦式逆沖斷層,均為含礦流體的運移通道,對富集成礦起重要作用;其中沘江斷裂為礦區邊界斷層。跑馬坪礦段分礦體產在第三系云龍組(Eyb)灰巖角礫巖石英砂巖地層中,局部可見瀝青質物和石膏、方解石。這些角礫巖以Eyb-2層位發育最好,巖性以灰巖角礫巖為主,局部夾有少量灰巖巖塊及厚薄不一的細砂巖,這些巖石有一定厚度和分布范圍、顯示陸源成分簡單,膠結物單純(石膏、方解石),迅速堆積等特征。灰巖角礫巖的孔隙度比較大,有利于層間水的流動和元素置換;角礫巖的化學活動性高,易于溶解交換,同時形成新的容礦空間;含礦帶的頂、底板巖石透水性弱,取到了很好的隔擋和屏蔽作用,湖成石膏等鹽類礦物容易被碳氫化合物和細菌分解,至使含礦水進一步鹵化,易于攜帶金屬離子等,都是對成礦極為有利的巖性因素。礦體受F5斷裂影響,產狀較陡(傾向268°~285°,傾角55°~72°),沿走向向北東側伏。第三系云龍組(Eyb)地層向北東方向仍繼續延伸,礦體向北東方向尚未揭、控完全,尚有一定的找礦前景。
北廠礦段深部Ⅰ1、Ⅱ2礦體(群)主要賦存在白堊系下統景星組(K1j1)淺灰色灰質膠結細粒石英砂巖中,礦體產狀:傾向0°~10°,傾角40°~55°。礦體向北繼續延伸,找礦前景較好。
架崖山和南廠礦體尚未封邊,尚有一定找礦前景。
峰子山至架崖山礦段間,深部應有白堊系下統景星組(K1j1)地層(鉛鋅礦含礦層)存在,亦應對其開展探索性找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