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剛大學畢業的困難職工子女、重慶三峽職業學院的王多松,與重慶知行衛校簽訂 《意向性入職協議》,作為過渡性工作崗位。在接下來兩年時間內,繳納社會保險費后,他每月可到手工資2500元。
這是重慶市總工會通過購買過渡性工作崗位的方式,幫助困難職工子女就業的一個案例。據悉,重慶市總工會出資500萬元,通過購買工作崗位的方式,幫助困難職工子女就業,變“資金輸血”為“就業造血”。申請過渡性工作崗位的條件包括,全國級及市級建檔困難職工家庭中的應屆大學畢業生、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具備與所提供過渡性工作崗位相適應的勞動能力等。工會將從兩方面跟進:一方面由畢業生自己先尋找單位,遇到困難可由工會組織出面協調;另一方面,若畢業生心儀的企業不在負責協調的區縣工會轄區,將由市總工會出面為困難職工子女聯系崗位。
7月16日,江蘇省總工會召開全省工會促進就業創業工作推進會,各級工會通過搭建就業服務公益平臺,今年上半年已幫助近8萬人實現就業。
據悉,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江蘇工會制定實施 《復工復產企業工會工作指南》,組織開展農民工返崗復工服務保障工作,為5.4萬名農民工返回工作崗位提供幫助,補貼農民工返崗資金167萬元。開展就業服務網上“春風行動”,3月下旬開辟“江蘇工會就業服務”公益平臺,為復工復產企業提供就業信息對接服務,涉及企業1.4萬家,提供就業崗位26萬個,助力實現就業7.9萬人。制定實施指導意見,鼓勵企業和職工通過協商,采取調整薪酬、輪崗輪休、縮短工時、組織線上線下培訓等方式,保職工就業,促企業復工復產。蘇州、無錫、常州、徐州、連云港等地工會,針對困難中小企業及時調整政策,有效緩解特殊情況下創業融資難題。
近日,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法院勞動爭議訴調工作室揭牌。工作室以“法院+工會”工作模式為基礎,依托工會貼近基層勞動者、擅長群眾工作的優勢,以及法院在具體勞動爭議案件調解中的權威性、專業性,有效引導職工依法理性維權,共同推動勞動爭議高效化解。勞動爭議案件多涉及勞動報酬、經濟補償、社會保險等職工切身利益,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和復工復產形勢下,如何提高化解勞動爭議的效率和水平?內蒙古自治區總工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制度充分發揮了工會調解在勞動爭議處理中第一道防線的作用,降低了維權成本,最大特點就是快捷,一些事實明確、雙方爭議較小的案件可在幾小時內就得到解決。據悉,內蒙古自治區已在40個旗縣 (市區)重點推進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自治區總工會列支40萬元專項經費,用于調解員辦案補貼。
近日,廣西柳州市總工會建立“五個精準”工作機制助力城市困難職工解困脫困:“一戶一檔案”動態信息管理庫,找準“幫扶誰”;精準研判致困原因,制定“一戶一計劃”,分類細化“幫什么”;精準謀劃對策舉措,實施“一戶一措施”,著力“怎么幫”;精準壓實機制管理,強化“一戶一責任”,落實“誰來幫”;精準規范退檔跟蹤,實現“一戶一評估”,解決“如何退”。此外,柳州市總還成立了以市縣區職工服務中心為依托,以所在單位基層工會干部為主體的精準識別組,認真采集和分析困難職工家庭解困脫困需求,通過推動未享受醫保的困難職工納入政府基本醫療制度保障范圍,推動有子女入學的困難職工家庭納入國家“獎、助、貸、勤、減、免”助學體系等,確保項目、資金、措施、力量精準落實到每一名困難職工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