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威 陳 文
社會學家丹尼爾·勒納在《傳統社會的消逝》一書中將社會主要分為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兩種類型,認為現代化就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變遷過程。國家治理的現代化是國家和社會現代化的重要內涵,也是分析大國崛起與衰落的重要研究視閾,在一定意義上國家治理的現代化程度決定了國家崛起的可能性以及國家強盛的持續程度。一般而言,國家治理的現代化涉及到國家治理體制和制度的運行及其有效性,主要包括政治、經濟、民族、宗教、社會、文化、軍事和外交各個層面的制度體系及其運作機制和執行效果。本文試圖從民族國家構建、海外利益發展、海權意識覺醒、航海技術發展等維度對葡萄牙的崛起與衰落因素做相關分析和總結。
客觀上來說,現代葡萄牙無論在整個世界范圍還是在歐洲都是一個小國。它領土狹小,只有92,212平方公里。16世紀葡萄牙帝國全盛時期全國人口只有200萬左右。但恰恰就是這個小國開啟歐洲的大航海時代,讓歐羅巴文明將觸角伸向世界各地。葡萄牙憑借著對東方財富的渴望、基督教傳教的責任感和對未知世界的發現欲開啟歐洲通往全世界的嶄新航道。
葡萄牙是第一個航海環繞非洲的國家、第一個航海到達南美、南亞、東南亞與東亞的歐洲國家。在大航海與大發現的過程中,葡萄牙人建立了橫跨四個大洲的海上商業網絡。當葡萄牙掌握了印度洋的航線后,它在印度的果阿、東南亞的馬六甲海峽、東帝汶陸續建立了堡壘和貿易站。這些地方無一不是戰略要地和地緣關口。一時間葡萄牙人的足跡和影響力遍布亞非拉三大洲。葡萄牙從一個歐洲不起眼的邊陲小國一躍成為了一個世界性帝國甚至在教皇面前協議與西班牙瓜分世界。
時至今日,葡萄牙早已沒有當年的輝煌。葡萄牙屬地不是被荷蘭就是被英國掠奪。在二戰后,葡萄牙的海外殖民勢力受到了亞洲和非洲本土民族主義力量的驅逐。今天,當人們在談論大國崛起時,很少人會想到葡萄牙。當然,葡萄牙帝國的遺產并沒有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它的語言和文化遍布世界各地。它的大國崛起足跡也深深地刻錄在世界各國的歷史記憶之中。
接踵的問題是: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葡萄牙這樣一個地理小國崛起為一個事實上影響人類進程的大國?究竟是何種原因又使得曾經風靡世界的海權強國難以逃脫衰落的結局?
葡萄牙大國崛起的一個關鍵性前提條件就是其早熟的民族主義意識。葡萄牙是歐洲最早的民族國家。它率先建立起了高度集權并極其高效的中央政府。民族主義的高漲與葡萄牙王室的高效領導是葡萄牙能夠爆發性擴張的根本性因素。葡萄牙的民族國家概念當時在歐洲乃至整個世界都是一種新事物。葡萄牙的早期崛起正是在于充分發揮了民族主義的國家動員能力,可以使全國上下空前團結統一。民族國家的建立也使得葡萄牙王室可以高度集權并高效領導國民開展大規模國家計劃。
現代葡萄牙擁有非常單一化的民族構成,96%以上的國民是葡萄牙人。在古代,葡萄牙卻是一片不斷被占領并經歷多次民族融合的土地。最早定居葡萄牙的是遍布歐洲的凱爾特人。眾多凱爾特部族在葡萄牙成民族聯邦狀態,人數眾多的盧濟塔尼亞(Lusitania)部族長期處于主導地位。公元前219年,羅馬軍隊進入了伊比利亞半島,并試圖吞并葡萄牙地區。①葡萄牙凱爾特人進入迅速羅馬化的過程。公元400年后,羅馬進入衰落期。葡萄牙遭到了多個日耳曼部族的入侵并進入新的民族融合時期。在眾多蠻族之中,西哥特人由于人數眾多和組織能力出眾在公元六世紀后期完全統治了整個伊比利亞半島。
在葡萄牙的民族國家形成階段,宗教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其民族身份的重要標識。現代葡萄牙是一個羅馬天主教國家,這一點從其中古時期立國以來就基本沒有變化過。葡萄牙作為國家的歷史始于葡萄牙與西班牙共同推翻了北非穆斯林對伊比利亞半島的長期統治,民族國家形態的鞏固基于葡萄牙北部基督教騎士團成功對穆斯林統治地區的重新征服(Reconquista)。
葡萄牙民族國家的形成很大程度受益于其因被異族與異教壓迫而誕生的民族主義精神。在公元711年,北非的摩爾人穆斯林軍隊用了幾個月就掃平了伊比利亞半島上最強的西哥特軍隊。穆斯林軍隊順勢占領了葡萄牙,并將它劃為倭馬亞哈里發的安達盧斯省(al-andalus)。葡萄牙與西班牙同屬這個省。在這些歷史波濤中,葡萄牙無可避免的受到了各種伊斯蘭教帝國的影響。從公元711年到1249年各種名稱的穆斯林帝國在伊比利亞半島維持了近500年的統治。在接近法國的坎塔布連山脈后方,幸存著一些未被征服的西哥特部族。這些西哥特部族所組成的基督教聯軍在公元722年罕見地打敗了北非穆斯林的軍隊。在勝利之后,這些基督教武裝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基督教小王國阿斯圖里亞斯(Asturias)。這個小王國的地域涵蓋葡萄牙北部的部分地區,但里斯本與葡萄牙南部仍為穆斯林統治。歷經200年,阿斯圖里亞斯首先解放了葡萄牙北部絕大部分地區。由于當時阿斯圖里亞斯對葡萄牙的認知是以北部為主,所以就將該地區以北部的巨大港口城市凱萊港(現譯為波圖卡萊Port of Cale,Portucale)命名,葡萄牙的國名就是從這里而來。凱萊是凱爾特人神話中的女神,也是一個遷徙至大西洋沿岸凱爾特部族的名字。以凱萊港為中心的葡萄牙北部地區成為了阿斯圖里亞斯王國的一個縣。阿斯圖里亞斯王國在收復葡萄牙后的一個世紀就陷入貴族紛爭,并進一步分裂成了阿斯圖里亞斯王國、里昂和格雷西亞王國。出身法國勃艮第貴族的亨利伯爵參加了協助阿斯圖里亞斯對穆斯林統治區域的復國戰爭,并立有赫赫戰功。公元1093年,里昂國王阿方索六世把他的公主特蕾莎許配給了亨利,并讓他統治葡萄牙縣。亨利死后,他的兒子阿方索·亨利在公元1139年自立為王。葡萄牙縣在其領導下正式成為了獨立王國。亨利開始不斷出兵攻打伊比利亞半島南部的穆斯林政權。亨利使葡萄牙領土增倍,并成功攻占了葡萄牙南部被穆斯林統治的阿爾加維市(Algarve)。自此之后,現代版圖上葡萄牙的全境都被收復。
在15世紀中葉,葡萄牙的很多國家政策和戰略都是頗具超前性的,比如海權意識、海上商路的壟斷等。葡萄牙早就非常清楚,財富并不來源于擁有大量領土而是對海上貿易航路的壟斷。葡萄牙人的航海計劃有很強的目的性。他們的探索船隊也是偵察船隊,發現與情報收集是同時進行的。在公元1415年,若昂一世的兒子,葡萄牙偉大的航海家亨利王子(Henri the Navigator)將葡萄牙影響力擴張到了北非重要的穆斯林商貿中心休達(Ceuta)。與此同時,亨利開創性地將葡萄牙南部人口遷徙至馬德拉(Madeira)和亞速爾(Azores),兩個大西洋外海島鏈。這兩個島鏈后來成為了著名的黑奴開墾熱帶植物試驗田。葡萄牙人在這里發現來自西非的奴隸可以在亞熱帶和熱帶長時間勞作而且不受瘧疾等熱帶疾病困擾。航海家亨利王子是一位極具智慧的領袖。當他發現葡萄牙的船隊在航行非洲外海的過程中航速過慢時,他主動指導了對葡萄牙遠洋艦船的改造。亨利將葡萄牙適合地中海緩慢航行的巨型貨船改造為可以高度利用風能的輕型艦艇。在改造方面,亨利借鑒了阿拉伯三角帆船的輕型艦艇的結構。這種葡萄牙新式快艇(Caravel)大大地方便了葡萄牙對各種淺海和大陸內河的探索。從公元15世紀開始,葡萄牙的探險發現船隊不斷沿著西非海岸線向南航行。每到一地,葡萄牙船隊就會向當地人搜集那里的情報尤其是航海路線,也會不斷與當地進行商貿活動,將滿載西非黃金和奴隸的船只運回母國。②可以說,葡萄牙是黑奴貿易的開啟者,直至美國南部黑奴貿易的興起,葡萄牙一直是大西洋黑奴貿易的主要國家,其向巴西輸出的黑奴數量,使得巴西成為美洲黑人占總人口比例最多的國家。
在公元15世紀末年,西班牙憑借著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的勇敢嘗試,率先發現了美洲大陸的加勒比海島。這個事件對葡萄牙產生了很大刺激。同時西班牙對葡萄牙開始施加外交壓力。兩國在教皇亞歷山大6世的協調和見證下簽署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該條約在公元1494年簽署,明確劃分從非洲佛得角(Cape Verde)360里格(league,每里格相當于3公里)以西的所有新發現島嶼歸西班牙而以東歸葡萄牙,這個條約是偏向西班牙的。教皇亞歷山大六世本身是出身瓦倫西亞(Valencia)的西班牙人,而且西班牙人已經知道加勒比群島以及美洲大陸絕大部分在佛得角360里格以西。③葡萄牙當然對這個協約非常不滿,最終兩國都沒有遵守該條約。這個不太平等的條約加速了葡萄牙向非洲以東的探索。
葡萄牙的大航海冒險最終達到了它的初衷夢想,那就是找到一條通往印度的航道。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在1498年到達印度,這是歐洲探險家第一次從水路到達印度。1500年,葡萄牙探險者發現加拿大的紐芬蘭地區。同年,葡萄牙航海家彼得羅·卡布拉爾(Pedro Cabral)發現巴西。此類探索是領先于西班牙和其他歐洲國家的。
從一開始葡萄牙人就知道威尼斯人的財富來源于對東方貿易的間接壟斷。威尼斯人是最變通的歐洲人,他們不會因為宗教身份而拒絕與穆斯林商貿往來。與威尼斯人不同,具有強烈基督教民族主義情緒的葡萄牙人,是不會與穆斯林帝國做生意的。所以葡萄牙人尋找的是印度、中國和非伊斯蘭的東方,渴望從那里得到香料、寶石和其他奢侈品。葡萄牙人非常巧妙地使用武力改變了印度洋的商貿體系。他們一方面拉攏印度教徒、非穆斯林的東南亞人,一邊把穆斯林商人驅逐出它在印度洋的勢力范圍。隨著葡萄牙海軍勢力在印度洋的膨脹,葡萄牙開始影響從印度到中東的貿易,既切斷了穆斯林敵對勢力的商路也打擊了歐洲傳統商貿強國威尼斯。自馬六甲被葡萄牙人攻克以來,葡萄牙帝國控制了整個亞洲香料交易網絡10%的貿易份額。從此,香料的定價權從威尼斯轉向了里斯本。④葡萄牙人控制了航路,控制了貿易,也控制了香料及其他東方奢侈品的定價權。在16世紀初年,葡萄牙已經開始把里斯本打造為歐洲的一個金融中心。在1503年,來自德國富格爾家族在里斯本開設了商業銀行。部分意大利城邦的銀行家族也來到里斯本設立分行爭先為里斯本的遠航計劃提供貸款。
葡萄牙的王室和政府沒有把掠奪或者交易來的東方珠寶鎖在寶庫里,而是把它們拿到里斯本的市場上拍賣。一時間,葡萄牙成為了歐洲奢侈品的集散點。來自歐洲各地的名產在里斯本與東方的奢侈品進行交換。大量的商人涌入里斯本。同時,葡萄牙也開始了另外一個獲利豐厚但極不人道的買賣——奴隸貿易。里斯本的奴隸市場額居規模,要比三百年后美國內戰前夕南方的黑奴市場大得多。各種非洲人,中東人、印度人還有東南亞人在里斯本的市場上被買賣,成為歐洲貴族或者商人家庭的“奇貨”。
達伽馬遠航印度的成功讓葡萄牙舉國振奮。英明且富有戰略眼光的君主曼努埃爾一世在公元1500年派出了歐洲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龐大艦隊,共81艘各種類型船只,由艦隊總司令卡布拉爾指揮再次前往印度。卡布拉爾的航程其實比達伽馬更具意義,因為他在外海利用大西洋季風航行時不經意地發現了巴西,這其實比后期葡萄牙所有的發現都更具價值。葡萄牙對巴西沿岸進行廣泛的偵察并提前派遣一艘船回里斯本匯報,其他船只則按照原計劃繼續前往好望角繞行非洲大陸,卡布拉爾的艦隊三個月后到達印度。卡布拉爾直接以武力威脅卡利卡特的扎莫林王朝(Zamorin)與葡萄牙通商,并給予優惠商業稅的待遇。
公元1505年,葡萄牙國王冊封了弗朗西斯科·阿爾梅達(Francisco de Almeida)為印度總督,命令其在印度建立四個堡壘。公元1509年,葡萄牙任命阿方索·阿爾布克爾克(Afonso de Albuquerque)為新的印度總督。在1510年,阿爾布克爾克受印度南部印度教毗奢耶那伽羅帝國教唆奪取了信仰伊斯蘭教比賈布爾蘇丹國的邊境港口城市果阿。果阿是自葡萄牙人登陸印度以來所占領的最大城市。果阿地理位置非常獨特,它境內河流密布并連接海洋,處于兩個印度本土帝國的邊境。葡萄牙人的出現帶來了某種改變印度本土力量天枰的機遇。⑤
在果阿,葡萄牙艦隊司令、軍事統帥、印度總督阿爾布克爾克的領導非常有成效。阿爾布克爾克在當地實行了宗教寬容政策。城內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只要不違法,不通敵就不會受到騷擾。在果阿,他建立了一家鑄幣廠,開始發行貨幣并使其在葡屬印度流通。在后續的400年里,直至印度獨立后的1962年,果阿以及周邊地區一直是葡萄牙人牢固的堡壘。葡萄牙人在果阿目睹荷蘭、法國、英國等歐洲帝國在印度的興衰。葡萄牙人的帝國比他們的都更穩定、更長久。果阿一直是葡萄牙在好望角以東最重要的據點。印度、馬六甲和東非在葡萄牙一連串戰略堡壘的布局下,形成了一個成熟的三角貿易區域,而葡萄牙人可以從這些地區的海上商貿往來中直接牟利。
葡萄牙人在他們的屬地開啟了非常強有力的本地化管理模式。在果阿,葡萄牙帝國把大量管理工作分配給本地人,而且基本上不存在宗教歧視。很多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繼續擔任了屬地政府成立前本土王國的職位。果阿的稅務和司法機關基本上由本地人來任職。⑥而葡萄牙在當地的政府只負責葡萄牙軍人和水手的紀律問題。也就是說在葡萄牙的海外屬地里,本地法律和葡萄牙軍法是同時存在的。
在馬六甲,葡萄牙的治理也非常高效。葡萄牙人延續了在果阿的本地化管理模式。大量印度商人被葡萄牙雇傭于屬地政府的各種部門。葡萄牙在馬六甲的治理展示出了高度的靈活性和對本地事務的放權。只要不對葡萄牙帝國的核心政治和商業利益造成威脅,葡萄牙不會直接介入本地事務的管理,基本上采取了某種以夷制夷的態度。在阿爾布克爾克統治的馬六甲,最高司法職位和最高稅務官均有印度教教徒擔任,而非本地人口多數的馬來穆斯林。當然在某種層面上,這也可以被視為葡萄牙對當地不同宗教人口的分化和互相制約。有時,葡萄牙帝國在屬地總督之下設置參謀大臣一職,由本地人專享。而這一僅次于總督的職位只會給予那些愿意改信基督教的本地人。也就是說,盡管葡萄牙帝國沒有嚴禁非基督徒進入政府,但是改信基督教則是不成文的晉升方法。無論怎么看,葡萄牙對馬六甲的治理都是非常高效的。在鼎盛時期,常駐馬六甲的葡萄牙人最多600人,平均只有200人長期駐守。
在1512年,阿爾布克爾克派遣探險隊前往了所謂的“香料群島”。具體的香料群島其實只是個傳說。印尼的蘇門答臘和爪哇基本上出產所有歐洲人所需的香料。葡萄牙人對香料群島的探索使得他們來到印尼爪哇以東的多個島嶼。當地的東帝汶人不是穆斯林,他們很容易接受葡萄牙人帶來的羅馬天主教。葡萄牙人在當地的本土化治理相當成功。東帝汶成為了葡萄牙在遠東最偏僻的屬地,但它卻是后來葡萄牙人最牢固的屬地之一,直至2002年才獨立。由于地處邊陲,葡萄牙在東帝汶采取了主動混血政策。大量的葡萄牙男性水手與當地女性結合并產生了大量混血兒。與歐洲其他帝國不同,葡萄牙人的混血兒并沒有因為混血身份而受歧視,反而他們成為了葡萄牙對當地統治的中堅力量。在印度尼西亞東部這些葡萄牙混血兒被稱為托帕斯(Topasses)。托帕斯盡管有黑葡萄牙人的含義,但是在他們無疑是葡萄牙帝國在當地的代表,并同時掌握了政治和經濟命脈。⑦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葡萄牙在東帝汶的統治是那么的牢固,可以在西班牙、荷蘭和英國的幾輪沖擊后依然毫不動搖。
葡萄牙的海上帝國從公元15世紀開始,絕大部分時間是成線狀發展態勢,是循序漸進的,從西非到南非到東非再到波斯灣和印度。葡萄牙人在亞非大陸的一系列發展是按照計劃實施的。但是在南美,葡萄人則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巴西是葡萄牙人在前往印度旅程中的額外發現。葡萄牙人在巴西的治理實踐在歐洲眾多海外帝國中是最有創造性的。十六世紀中葉,葡萄牙人開始在巴西大量種植甘蔗等熱帶經濟作物。為了解決勞動力短缺的問題,葡萄牙人把它們擅長的奴隸買賣運用在巴西。大量西非的黑奴被販賣到巴西。在大西洋的三角貿易網絡(母國-巴西-西非)中奴隸買賣成為了熱門的貿易項目。可以說,奴隸和奴隸生產的甘蔗支撐起了巴西的早期發展。這種類似搭配的策略后期被西班牙人用于古巴,被英國人用于美國南方。而葡萄牙人的實踐要比他們早幾百年。在17世紀,葡萄牙的巴西投資收到了額外回報,即當地發現了大量的黃金礦藏。黃金發現加速了巴西的經濟擴張。因為大量淘金客涌向巴西,導致該地的人口迅速增長。巴西因此成為了葡萄牙最有價值的海外屬地。
葡萄牙的全盛期并沒有維持多久,在公元16世紀末期已經出現了衰落的跡象。從國家治理的現代性來看,“發達的現代政體區別于發達的傳統政體的關鍵乃在其政治制度的性質。”⑧因此,無論葡萄牙曾經多么強大,其終究還是一個封建王朝。
葡萄牙的帝國經營模式是一種特殊時代的產物,它基本上建立在葡萄牙相對亞非拉地區國家更具軍事科技優勢之上的。與其他歐洲后起之秀相比,葡萄牙在16世紀中葉就已經不是最先進的海洋國家。當荷蘭建立股票期貨市場時,葡萄牙還在貪婪地從奴隸市場中榨取利潤。葡萄牙在多地的開發基本上只存在于原材料壓榨和掠奪層次。葡萄牙本國的制造業從來沒有因為龐大的海外屬地市場中受益。葡萄牙只控制著非常原始的海上貿易網絡,如香料等東方奢侈品。相比之下,后來居上的英帝國要比葡萄牙帝國先進得多。他們把他們的屬地打造成了出口市場和原材料基地。所以說,荷蘭與英國對葡萄牙與西班牙的挑戰不是歷史巧合或某種修昔底德陷阱,而是歷史必然趨勢,大國間的優勝劣汰,金融工業資本主義對傳統海外殖民地原始掠奪模式的必然斗爭和更替。經濟模式方面的落后必然也影響到科技和綜合國力層面。著名的美國軍事學家,《海權論》一書的作者馬漢曾經統計過荷蘭與葡萄牙在17世紀的海上力量對比。馬漢強調荷蘭戰船在數量占絕對優勢。同時期葡萄牙的遠洋常備大船數量上大致在300艘左右,而荷蘭的最大規模常備遠洋船只數量可以高達10,000艘。⑨全盛時期荷蘭的頂級戰艦要比英國和葡萄牙的總和還多。荷蘭的戰艦不僅數量龐大,而且質量也全面超越葡萄牙。從此,葡萄牙的海外屬地不斷被荷蘭和英國蠶食。
葡萄牙無論多么強大,政治上始終是一個王朝。其不穩定性是顯而易見。封建王朝需要健康并且聰慧的男性成員來繼承王室進而管理國家。葡萄牙早期的崛起受益于一連串的優質王室領袖,但是王朝體制很難保障王室后續領袖的資質。在無子嗣的情況下葡萄牙的年輕國王塞巴斯蒂安在1578年御駕親征摩洛哥并戰死沙場。塞巴斯蒂安之死成為了葡萄牙帝國國運的轉折點。自此,葡萄牙在之后三百年經歷了被西班牙以王室血緣關系吞并,被法國入侵,被英國以最后通牒的形式羞辱。從此葡萄牙帝國一蹶不振,晚到的共和革命基本上為葡萄牙的大國地位劃上了句號。
總的來講,葡萄牙是歐洲政治制度改進和創新相對較少的國家之一。政治制度的僵硬導致葡萄牙在經濟方面無法持續為其帝國建設進行配合。葡萄牙無法像荷蘭那樣建立相對現代式的金融領域。葡萄牙皇室對香料及其他奢侈品貿易的國家壟斷,導致葡萄牙無法像荷蘭那樣擁有強大的市場化資本動員能力,其始終只能依靠封建貴族及其宗教化民族主義情緒進行國家動員。葡萄牙沒有像荷蘭那樣建立荷屬東印度公司,而是依靠老舊的總督系統。葡萄牙的商業精英和工業資本家始終沒有從海外發展中得到成長,這很大程度是其僵化的體制所造成的,政治制度僵化導致經濟制度落后,進而致使工業與科技水平落后。
從國家治理體制和治理能力的研究視角來分析,早熟的民族主義與民族國家構建,海權意識的覺醒與航海技術的發展,重商主義的推崇與海外殖民政策,依賴君主領袖與軍事強勢擴張,經濟利益的包容分享制與精英階層參與等促使了葡萄牙的崛起。但是,其崛起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其衰落的肇因,擁有狂熱的民族主義意識但欠缺現代法治國家的理性制約機制,重視海權控制但疏忽了產業與科技持續創新,推行商貿殖民但沒有主動實現工業化革命,依賴王權政治領袖但缺乏完善的政治權力繼承制,鼓勵精英階層參與但難以克服貴族利益膨脹的貪婪等。
葡萄牙帝國不可避免地衰落了,在根本意義上其衰敗的原因是其國家治理體制的僵化和發展動力的不可持續性。葡萄牙無法與時俱進地保持在經濟發展、軍事研發方面的優勢。葡萄牙在工業化和金融資本主義的發展中明顯掉隊荷蘭和英國;其海外殖民地經濟模式始終停留在最原始的原材料掠奪和商路壟斷層級。當無子嗣的葡萄牙國王塞巴斯蒂安戰死摩洛哥后,葡萄牙被西班牙以皇室血統名義吞并。1910年,葡萄牙爆發革命建立共和,但葡萄牙已經不是一個大國了,其屬地不是獨立就是被占。葡萄牙基本上回到了擴張前的原點。時至今日,當人們談論歐洲曾經的大國、強權、帝國時,很少人還會想到葡萄牙。但是在這里我們不得不提及這個世界上還有8個國家的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總人口超過2.5億,橫跨歐洲、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葡萄牙這個小國從1415年擁有第一塊非洲殖民地開始一直到1999年澳門回歸中國,在這個地球上已經有連續近600年的海外殖民史,這是遠超所有其他歐洲國家的。
①[瑞士]戴維·伯明翰:《葡萄牙史》,周鞏固、周文青等譯,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7年,第3頁。
②[美]查·愛·諾埃爾:《葡萄牙史》,南京師范學院教育學編譯組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66頁。
③Jerry Brotton: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welve Maps,New York:Penguin Books,2013.pp 186-187.
④波音:《航海、財富與帝國:從經濟學角度看世界歷史》,北京:群言出版社,2017年,第12頁。
⑤A.R.Disney:AHistory of Portugaland the Portuguese Empire:From Beginnings to1807:Volume2:The Portuguese Empi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p.145.
⑥D.R.Sar Desai:“The Portuguese Administration in Malacca,1511-1641”,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Vol.10,No.3,International Trade and Politicsin Southeast Asia 1500-1800 1969,pp.501-512.
⑦Leonard Y.Andaya:“The'informal Portuguese empire'and the Topasses in the Solor archipelago and Timor in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Vol.41,No.3 2010,p.394.
⑧[美]塞繆爾·P·亨廷頓:《變動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8頁。
⑨Alfred Thayer Mahan: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New York:Sagamore Press,1957,p.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