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司馬遷天命觀探微*

2020-03-12 15:12:21張洪興
廣東社會科學 2020年5期

張洪興

中國人宗教觀念相對淡薄,“天”“天命”“天道”等觀念在中國文化語境中有著復雜的內涵,具有宗教的某些特征,承擔著宗教的某些功能,在中國人的生產生活、價值觀念和生命情操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史記》記載了中國自黃帝至漢武帝三千余年的歷史,展現中國從蒙昧時代走向文明開化的歷史進程,有著豐富的“天”“天命”“天道”觀念。一方面,它們體現了司馬遷本人對天命與天道觀念的體認,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中國人“天命”與“天道”觀念的變遷,對認識中國文化的特點,對研究司馬遷及《史記》都有重要的作用。

一、何謂天?何謂天命?

我們在討論《史記》天命觀時,首先需要清楚何謂天、何謂天命?在筆者看來,任何個人、任何族群乃至任何一個有生命力的文化體,都會追尋人生的意義——其實,人生的意義是社會群體或者個人自己賦予的,群體生成的價值觀念在歷史進程中沉淀為文化的基因,成為社會全體成員的集體無意識;個人生成的價值觀念則成為自己為之奮斗的“理想”,并受到集體無意識的制約——如何賦予人生的意義呢?不外乎宗教的、智識的、道德的幾種方法。其中,宗教的方法是最原始的也是最便捷的方法,自然宗教更是世界上任何民族在遠古時期都普遍采用的。由于生產力水平底下,為解決基本的衣食住用等問題,尤其是面對自然災害、災難的時候,一方面,人們乞靈于外部力量,相信萬物有靈,圖騰崇拜、神靈崇拜盛行,希望得到福佑;另一方面,人們想當然地以為通過某種獻祭或某種儀式,從而獲得神靈的或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各種巫術大行其道,于是就有了人造的神靈。掌握巫術者往往也把自己神化。

中國先民是如何賦予人生以意義呢?殷商以前或者說殷商時期,中國文化是典型的巫鬼文化。在商人的心目中,至上神是“帝”或“上帝”,它擁有無可比擬的權力與地位,是天上人間的總主宰。為了能夠與“上帝”溝通交流,商人把占卜作為媒介,以獲得“上帝”的旨意;而掌握著最高政治權力的商王,則成為商人最大的巫,“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禮記·表記》),商人“尊神”“事神”的目的,是賦予商王最高的宗教權力,同是也體現著商人的人生意義與生命情懷。殷商末年,紂王荒淫無道。周武王伐紂、建立西周后,擺在周人面前一個緊迫而重大的任務,即如何解決周人政權的正當性與合法性問題,以鞏固周人的統治。畢竟,周人作為殷商統治下的邊陲小邦,是信奉殷人所謂“上帝”的;而在殷人“上帝”的意識中,“有命在天”的觀念根深蒂固,據《尚書·西伯戡黎》記載,當周文王戰勝黎國危及殷商統治時,賢臣祖伊勸諫紂王不要“淫戲用自絕”,紂王竟回答說:“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①其“天命”觀念可見一斑。這就意味著,周人也是承認紂王“有命在天”的,如何才能承天改命(即改天在殷商之命而周由此而受命)呢?公元前1048年,武王在盟津大會諸侯,誓師伐紂,作《泰誓》②。在這篇檄文中,有三個方面的內容值得重視:一是指出紂王“自絕于天,結怨于民”,“商罪貫盈,天命誅之”,以“天”的名義聲討紂王,并表示自己要“恭行天罰”;二是表達君臣同心同德的意愿,“同力度德,同德度義。受有臣億萬,惟億萬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強調君臣同心協力推翻紂王的的統治;三是表示要順應民心,“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天”以老百姓所見所聽為判斷的依據,以此說明商紂王對老百姓的殘暴統治必然會引起“天”譴——這兩句話體現了鮮明的民本思想。

真正標志著西周完成“承天改命”任務的是周公旦汲取殷商滅亡教訓并在“集千古之大成”③基礎上的改革。周公攝政后,以“尊尊”“親親”為基本原則,制禮作樂,奠定了中華文明的根基。我們以《尚書》《詩經》為例,談一下周初天命觀念的變化:(一)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誕受厥命。(《康誥》)(二)惟命不于常。(《康誥》)(三)王其疾敬德。(《召誥》)(四)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召誥》)(五)惟不敬厥德,而早墜厥命。(《召誥》)(六)爾殷遺多士,弗吊,旻天大降喪于殷。我有周佑命,將天明威,致王罰,敕殷命終于帝。肆爾多士,非我小國敢弋殷命。唯天不畀允罔固亂,弼我,我其敢求位?(《多士》)(七)天不可信,我道惟寧王德延,天不庸釋于文王受命。(《君奭》)(八)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蔡仲之命》)(九)罔不明德慎罰(《多方》)。(十)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大雅·文王》)(十一)侯服于周,天命靡常。(《大雅·文王》)(十二)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周頌·昊天有成命》)

在上述文獻中,反復強調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批判商紂王的暴政,指出紂王驕奢淫逸是殷商滅亡的根由,要求吸取殷商滅亡的教訓。二是強調周人皇權神授,周文王、周武王取得政權是天命所歸;第(十)句話中已把文王神化,表示其“在帝左右”——既表明周人觀念中尚有殷商“帝”觀念的遺存,同時也表明文王已經具備了祖先神的特征。三是反復強調“德”的重要性,以“敬”為核心,要求“敬德”與“明德”。何謂德?《說文解字》云:“德,升也。從彳,惪聲。”“惪外得于人,內得于己也,從直,從心。”在天與德的關系中,“天”廣闊無垠,至高無上,是主宰者;而德則是“得”也,是世間萬物(包括周人)從天得來的內在的品性,天的意志要通過德來體現,所以,周人才反復強調德,要求敬德、明德,強調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另外,我們還要明確,周人雖反思“天命”,強調德的重要性,認識到“天命靡常”“惟命不于常”“天不可信”,但根據當時人們的認知水平,周人是不會也不可能擺脫神性的因素,其骨子里還是以“天”“天命”觀念為主體的——德只不過是天的外在表現特征,敬“德”其實即是敬“天”,否則周人就不會極力張揚五禮中的祭祀之禮(吉禮)和喪葬之禮(兇禮),就不會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的觀念——只不過是形式有了變化而已。

周人從殷商時期的“帝”“上帝”觀念,轉變為“天”“天命”觀念,實現了從“有命在天”向“以德配天”轉變。這樣,由于商紂王不“德”,從而導致了“天命”的轉移,天命跟人事(德)結合了起來,周人皇權天授就順理成章了——周人取代殷商、姬姓取代子性就有了合理性的解釋,周代政權就有了正當性與合法性。正如張光直先生在《中國青銅時代》中說:“天與上帝在兩周仍是尊敬畏懼的對象,兩周人的祖先仍與天、與神的世界保持密切的關系。……人王治理人之世界,是因人王為天之子,受有‘天命’。但在另一方面,‘天命’并非為周人所有不可——我們要記得,周是從同一個而且是惟一的上帝的手中把商人的天下奪過來的;假如天命不可變,則周人取代商人就少了些依據。何以天命現在授與周人?因為,第一,‘天命靡常’;第二,上帝僅授其天命予有德者。‘德’,也是西周時代在王權觀念上新興的一樣東西。”④作為主宰宇宙的至上神、掌握宗族命運的祖先神,周人“天”及“天命”的觀念對中國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或者可以說,實現了中國文化從神性文化到德性文化的轉型,先秦諸子的天命觀也由此展開。這樣,中國人就在“天”“天命”的框架內,通過“德”來實現自己的價值;皇權、國家亦然。進而,由“天命—德”模式發展到“天道—德”的模式,并在先秦諸子尤其是道家儒家的努力下,最終定型為“道—德”的模式,從而確立了中國人的價值體系與生命情懷。

二、司馬遷天命觀的三個層面

司馬遷天命觀即在先秦天命觀基礎上展開。他寫作《史記》的目的很明確,即“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報任安書》)——顯然是受“三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思想的影響,從其史官職業的特點出發,欲成就自己“立言”之不朽功業。司馬遷所謂的“天人之際”,從中國思想史的角度看,主要有天人相合、天人相感和天人相分等三種關系;而《史記》在“究天人之際”的過程中,則全面展現了司馬遷的天命觀,我們也借用天人相合、天人相感、天人相分的說法,分三個層面簡而論之。

(一)天人相合。即作為至上神天的意志與人事(德)相合,天的意志體現在某人身上,某人受命于天。這首先且主要體現在代表王朝命運前途的國君、帝王身上,體現著命定論的特征。

我們知道,司馬談、司馬遷父子俱為太史公,食君之祿,當忠君之事,史官的職責要求他們站在皇權、國家的立場上來考慮問題。雖然,《史記》不是官修的史書,是司馬遷在司馬談所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完成的私人著述,但他史官的操守,不會允許他背離西漢主流意識,尤其是在維護漢帝國統一方面。其實,中國人很早就有“大一統”的意識,而且這種意識有一個不斷強化的過程,如《詩經·北山》中就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孔子作《春秋》也有著明確的“大一統”觀念。到了司馬遷,他以君權神授、天命所歸為依據,對歷史上帝王譜系進行了梳理,更進一步奠定了中國歷史“大一統”的格局。

《史記》十二本紀充分體現了司馬遷的天人相合的觀念。在《五帝本紀》中,司馬遷一方面神乎其人,如說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說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意,知民之急”⑤,這些遠古帝王自出生之日即與眾不同,具有神奇的能力。在《高祖本紀》中,司馬遷更是極力渲染漢代開國皇帝劉邦的神異之事,開篇敘劉邦出生:“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劉邦似已是神龍之子;之后又有一系列情節,如劉邦醉臥時“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呂公相劉邦而嫁女、赤帝子斬白帝子之說、秦始皇帝所謂“東南有天子氣”等,則劉邦貴不可言,自出生起便受有“天命”;劉邦去世前,因病需就醫,但在醫生表示“病可治”后,劉邦竟“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竟放棄治療而死。此時的劉邦,已由最初聽到自己“神跡”之后“心獨喜”,儼然成為“天命”的化身了。司馬遷在《高祖本紀》最后評論說:“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環,終而復始。周秦之間,可謂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繆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⑥司馬遷以夏商周“三統”循環論解釋歷史的變遷、王朝的興替,認為漢之興皆因“得天統”。另外,《史記·留侯世家》中,寫張良在投奔楚假王景駒路上遇沛公,其以《太公兵法》說劉邦,“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由是張良感慨說“沛公殆天授”,遂改投沛公⑦;《外戚世家》記載呂后篡權、諸呂被滅后,漢大臣“迎立代王,是為孝文帝”,司馬遷感慨到:“此豈非天邪?非天命孰能當之?”⑧在司馬遷看來,漢帝國的興起與延續,非人力所能為之。

(二)天人相感。即作為至上神天的意志與人事尤其是帝王代表王朝的國是相感應、符應。這種感應、符應,既包括受命改制中的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封禪等,也包括祭祀、占卜和因果報應等,我們這里只說一下后者。

在宗法制社會中,祭祀既是向神靈、向祖先祈福保祐,更是彰顯君權、父權等權力的途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在國家層面,要根據季節時令、祭祀對象的不同,舉行各種各樣的祭祀活動,以此來體現帝王的意志,這在《史記·孝武本紀》中體現得最為典型。《孝武本紀》寫漢武帝即位后,即“尤敬鬼神之祀”,到處祭祀天地、山川鬼神,被李少君、欒大、齊少翁等方士術士騙來騙去,為了得見仙人、能夠長生不老,漢武帝對祭祀、鬼神之事達到病態的癡迷的程度。漢武帝對神仙“羈縻弗絕,冀遇其真”⑨,勞民傷財——從一般人的角度而言,在冠冕堂皇的理由后面,我們看到的是劉徹卑微的“小我”。

在遠古“絕地天通”(《尚書·呂刑》)之后,占卜在政治層面就成了帝王、權貴乃至少數從事特殊職業的官員的“專利”,成為一種權力的象征。他們以占卜(占星)的方式來溝通“天命”,以此指導、決定國家大事。司馬遷為太史公,自然會關注歷史文獻中的占卜事件,他在《日者列傳》中說:“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興何嘗不以卜筮決于天命哉!其于周尤甚,及秦可見。代王之入,任于卜者。太卜之起,由漢興而有。”⑩占卜自古都有,而漢代尤為興盛,以至于漢文帝繼位也是“任于卜者”;在《龜策列傳》中,司馬遷開篇同樣強調:“自古圣王將建國受命,興動事業,何嘗不寶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記已。自三代之興,各據禎祥。涂山之兆從而夏啟世,飛燕之卜順故殷興,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決定諸疑,參以卜筮,斷以蓍龜,不易之道也。”?唐虞之上,三代之興,都從占卜中得到了吉兆,而卜筮是帝王接受“天命”的重要且必要途徑。據統計,“《史記》共記載了77件卜事(不包括《龜策列傳》及其他篇中的卜術介紹)?。司馬遷對以卜筮溝通鬼神之事,基本上持肯定的態度,但他也強調,王者決疑,要多方參考,所以他說“君子謂夫輕卜筮,無神明者,悖;背人道,信禎祥者,鬼神不得其正。故《書》建稽疑,五謀而卜筮居其二,五占從其多,明有而不專之道也”?,即要參照《尚書》所說的五種決疑的方法,不能專信卜筮之吉兇。這一點,在《齊太公世家》中有明顯的案例:“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彲,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于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于渭之陽,與語大說……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群公盡懼,唯太公強之勸武王,武王于是遂行。”?上述兩案例中,前者卜得吉兆,于是周文王得姜尚,成就不世之功;后者卜得兇兆,卻因姜尚力挽狂瀾,遂滅紂建周。所以,對占卜吉兇的取舍,最終還在于占卜者的取舍——這恰恰成就了帝王、當政者的權力。

司馬遷似乎對占星術情有獨鐘。他曾師從董仲舒,深受董氏天人感應理論的影響,《史記·天官書》則是這方面的代表。在司馬遷看來,天上二十八宿、五行星、日與月、異星、云氣等與國事息息相關,以漢代為例:“漢之興,五星聚于東井。平城之圍,月暈參、畢七重。諸呂作亂,日蝕,晝晦。吳楚七國叛逆,彗星數丈,天狗過梁野;及兵起,遂伏尸流血其下。元光、元狩,蚩尤之旗再見,長則半天。其后京師師四出,誅夷狄者數十年,而伐胡尤甚。越之亡,熒惑守斗;朝鮮之拔,星茀于河戍;兵征大宛,星茀招搖:此其犖犖大者。至若委屈小變,不可勝道。由是觀之,未有不先形見而應隨之者也。”?漢代國事、政事出現變故,發生異常,爆發災難,相應的“天變”就會出現,上段話中說得再清楚不過。如何應對“天變”呢?司馬遷認為:“日變修德,月變省刑,星變結和。凡天變,過度乃占。國君強大,有德者昌;弱小、飾詐者亡。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無之。”?要通過“德”尤其是國君的德,來應對“天變”,消災解難。

中國人早就有因果報應的觀念,如《尚書·湯浩》中說:“天道福善禍淫,降災于夏,以彰厥罪。”其實質也是天人相感的一種表現。《史記》中,常有出現因果報應的記載。如《陳丞相世家》中,陳平評價自己說;“我多陰謀,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廢,亦已矣,終不能復起,以吾多陰禍也。”?陳平死后,其后人犯罪被處死,陳氏封國被廢除,此乃陳平“陰禍”所致。

中國文化作為世界上沒有中斷的文明體,遠古的文化遺存、萬物有靈的觀念都沉淀在文化血脈中,這就使中國文化常常處于虛實之間;而司馬遷的天命觀,正典型的體現了中國文化虛實相生的特點。

(三)天人相分。即作為至上神天的意志與人事(德)相分離,或者說,“天命”與人事(尤其是對普通人而言)并不相配。在此方面,司馬遷重人事,且常以仁民德政評價王朝興衰,以仁義道德評價人物成敗得失,閃耀著德性的光輝。

《秦始皇本紀》中,司馬遷在探討秦滅亡的原因時,對賈誼《過秦論》極為重視,直呼:“善哉乎賈生推言之也!”?并將該文附于《秦始皇本紀》末尾,對賈誼總結的暴秦滅亡的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深以為然。在《項羽本紀》中,項羽垓下兵敗突圍時說:“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項羽把自己失敗簡單地歸因于“天”“天命”;而司馬遷立足人事,指出項羽戰略的失誤及其為人、做事的局限。

《史記》傳記中更是體現了司馬遷天人相分的觀念。《蒙恬列傳》中,對于蒙恬被逼自殺前感慨的“絕地脈”的說法,司馬遷評論說:“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筑長城亭障,塹山堙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夫秦之初滅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傷者未瘳,而恬為名將,不以此時強諫,振百姓之急,養老存孤,務修眾庶之和,而阿意興功,此其兄弟遇誅,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脈哉?”?指出蒙恬在秦帝國建立之初,并沒有想百姓之所急,沒有勸諫秦始皇休養生息,反而助紂為虐,阿意興功,以致于民怨沸騰,帝國滅亡,所以,蒙恬所謂因“絕地脈”而獲罪于天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司馬遷更認為蒙恬“兄弟遇誅,不亦宜乎”,批判可謂嚴厲。《李將軍列傳》中,李廣作為西漢帝國名將,驍勇善戰,愛護士卒,深得士兵與百姓愛戴,司馬遷高度評價了李廣的事功與人格:“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對李廣的遭遇給予極大的同情。

司馬遷對人的德性的張揚,表現了他對人的主體性的自覺、對人的主體性的追求,而人際的關系、人之為人的品性乃至于個人時運的不同,正是“天命”“天道”運行中人的個性與特征——這正是人的“德性”,是中國文化的本質特征。

三、司馬遷天命觀再認識

(一)對司馬遷“天”“天命”的基本認識。中國人的“天命”觀念有一個不斷發展、深化的過程,由“天命”而“天道”而道德。這些觀念并不是呈線型的相互替代,而是呈現出多元并存的格局。司馬遷的天命觀即典型地體現了該特征。

首先,作為一名史官,司馬遷的職責即是“究天人之際”,以期達到“通古今之變”的目的,對此他是矢志不移的;而作為統一帝國的史官,司馬遷更有維護國家統一與穩定的職責,所以他維護“大一統”的觀念、主張天子授命于天即順理成章。司馬遷有著明確的“天命”觀念,是與他的職業、身份相符合的。而《史記》中對劉邦小人行徑、無賴嘴臉的描寫,不是為了質疑、否定“天命”,而恰恰是證明了“天命”的存在,證明了君權天授、君權神授的必然性。所以,司馬遷在《史記·秦楚之際月表》中分析劉邦稱帝的原因時感慨說:“秦既稱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諸侯也,于是無尺土之封,墮壞名城,銷鋒鏑,鉏豪桀,維萬世之安。然王跡之興,起于閭巷,合從討伐,軼于三代,向秦之禁,適足以資賢者為驅除難耳。故憤發其所為天下雄,安在無土不王。此乃傳之所謂大圣乎?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非大圣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劉邦這樣一個無賴小人,在神性的光輝下,也能成為皇帝!

其次,既然有“天命”的存在,人們可以通過祭祀、占卜等方式與之溝通,以期獲得啟示,得到福祐。司馬遷對此也基本上持肯定的態度,這一方面與他史官的職責有關,另一方面也是司馬遷所在的時代使然。《太史公自序》中說:“星氣之書,多雜禨祥,不經;推其文,考其應,不殊。比集論其行事,驗于軌度以次,作天官書第五。”司馬遷雖指出占星術有荒誕不經的內容,但比較其文辭與應驗的情況,并沒有什么兩樣。另外,司馬遷在說到自己作《龜策列傳》的目的時也說:“三王不同龜,四夷各異卜,然各以決吉兇。略窺其要,作龜策列傳第六十八。”司馬遷對于龜策占卜之事,對于其“決吉兇”的功能,也只是普通敘述,并沒有質疑的味道。

再次,也是最主要的,既然司馬遷有“天”“天命”的觀念,為什么還有天人相分的思想呢?又該如何理解《史記》中司馬遷對“天命”觀念的感慨呢?其深層的內蘊又是什么?我們且看《史記》列傳之首篇《伯夷列傳》。該文對伯夷叔齊事跡敘述極為簡略,大部分篇幅都在議論、詠嘆,其中說: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早夭。天之報施該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至若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后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遭災禍者,不可勝數也。余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這段話中,司馬遷尖銳地指出了困惑很多人的不公平的社會現象,他是在質疑或否定“天道”嗎?其實,在司馬遷的感慨中體現了他天人相分的觀念。有三點需要說明:

其一,司馬遷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這在《史記》中時有表現,所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即出自《老子》七十九章。老子不言作為至上神的“天命”而言大化流行之“天道”,使之具有了更為抽象的本體的意義。在老子看來,“不窺牖,見天道”(《老子》四十七章),人是能夠體悟“天道”的;但“天道”呈現怎樣的特征呢?《老子》第五章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里的“天地”,其實指的是“天道”,它無偏無私,聽任萬物之自然;所謂“天道無親”,即是“天道”“不仁”,即是“天道”無私;所謂“常與善人”,則是“善人”的德行符合“天道”,而非“天道”因為人的善行而賜福某人,故而陳鼓應先生把這句話理解為“并不是說有一個人格化的天道去幫助善人,而是指善人之所以得助,乃是他自為的結果”。這也就意味著,所謂天人相分,只是在“天道”框架內,蕓蕓眾生各有不同的“命”、不同的“道”;蕓蕓眾生也各有自己的德性,并通過心性的修養來感應并獲得自己的“命”與“道”。

其二,這是司馬遷情感的自然流露。《史記》雖是史學名著,但其中卻有著司馬遷強烈的主觀好惡與情感色彩。在《伯夷列傳》中,有司馬遷怨憤的情緒,有其身世之感,這是非常明確的。司馬遷把“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中的“善人”道德化(倫理學上的道德),以是非與善惡為標準,所以他感到“甚惑焉”,由此質疑“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這應是其身世之感(尤其是遭李陵之禍)的自然流露。“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人情即是如此。這也是天人相分框架內,人本能的反映——與其說是對“天道”的質疑,不如說是對天道無私無情運行的無奈的悲鳴。

其三,司馬遷大概也知道對“天道”的質詢意義不大。他在表達自己“余甚惑焉”之后,接下來引述孔子等人的話:“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舉世混濁,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則完全從人之德性的角度,砥行礪志。這是司馬遷以人事“通古今之變”的努力。歲寒知松柏之后凋,世混濁而清士見,有善有惡,有清有濁,有好有壞,二者本就并行不悖,或許這才是真正的“天道”,是“天道”客觀真實的態勢。

司馬遷《史記》中的天人關系是多層面、立體的。人們早就注意到這種現象,并試圖予以解釋。如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論《陳丞相世家》中指出:“勿信‘天道’,卻又主張‘陰德’,說理固難自圓;而觸事感懷,乍彼乍此,亦彼亦此,渾置矛盾于不顧,又人之常情恒態耳。”錢先生雖認為司馬遷不信“天道”,但明確指出了《史記》中理與情的矛盾。潘嘯龍先生在引述錢鍾書先生上述觀點后接著說:“這又從心理、人情上,揭示了人們認識中某些矛盾現象的原因。嚴肅的哲學、理論家們,往往不注意研究這種常人的心理狀態,遇到這類認識上的矛盾現象,就采用‘非此即彼’的機械方式評判,顯得多么不合倩理啊!”其實,對司馬遷天命觀的刻板的、機械的、標準化的、教條的評價,往往忽視了司馬遷生平的、身份的、際遇的和時代的特征,忽視了司馬遷對個體生命的體認,忽視了人性的復雜性與多面性,是不客觀的。

(二)“天”“天命”觀念在中國文化中的功能特征。司馬遷天命觀中的天人相合、天人相感和天人相分三個層次,揭示了中國文化的三個特點:即大一統的觀念,大一統的傳統;虛實相間,虛實相生;重視德性,強調道德修養。關于這三點,我們前面已有論及,這里再說一下第二點。

人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這就意味著,人必有物理空間、物質空間以安放身體,必有精神空間、心靈空間以安頓靈魂,由此生成人的心靈棲息地。任何一種有生命力的文化,必然在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面對個體生命予以支撐。一般而言,人們在解決衣、食、住、行等等物質層面的需求后,就會進一步尋求精神領域的生活,豐富精神領域的生活,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管子·牧民》)、飽暖思淫欲即是如此;而當人們生活中遇到困境、窘境、險境甚至絕境的時候,更是會尋求精神的慰籍、情感的解脫甚至渲瀉。但世間事,有些時候依靠單個人的力量,很難想得開、放得下。所以,任何一種有生命力的文化,必然會關注人情、人性與人心,都會有人情方面的疏導功能。在此方面,從世界范圍內看,宗教是較為通行的方法;尤其是在發展為一神教后,通過彼岸世界的營構,一方面由至上神賦予個體生命的意義,另一方面在個體失意時也由至上神給予精神上的慰籍。中國文化由“天命”而“天道”,由“天道”而道德,沒有形成一神教的“土壤”,中國人主要通過道德的覺解來感悟人生、體驗生命;但需要強調的是,中國人“天”“天命”觀念一直存在,并有強大的生命力。中國人對三統循環、五德終始觀念的堅持,對祭祀、占卜的期許,對因果報應的附會,在《史記》中都有典型的體現。由此,所形成的中國文化虛實相間、虛實相生的特點,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人的心靈生態。司馬遷有關“天命觀”的歷史敘述中,較為全面地展現了上古時期至西漢武帝時中國人的精神狀態,這是中國人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

人類個體的力量很難獨自面對生活中的重大挫折,尤其是很難獨自面對死亡問題,例如當齊景公率群臣登上牛山時,望著繁華的臨淄城,感慨生命逝去,哀嘆“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淚下沾襟,有了著名的“牛山之嘆”;再如漢武帝,作為一代帝王,生殺予奪,八面威風,但他在《秋風辭》也有“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感慨。所以,人的精神世界中需要有支撐點,來疏解、化解、消解人生中的不良情緒,解脫死亡帶來的恐懼與不甘;而這種支撐點,只能在中國人的文化血脈中尋找。這大概就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張揚“天命”的原因所在吧——他即是為自己、也是為中國人尋找安身立命的根本,至于先進與否、迷信有無則需要現代中國人自己甄別。其實,我們當下對人的精神領域的關注還遠遠不夠,對復雜的人性的認識還過于片面化和教條化;而中國文化虛實相間、虛實相生的特點,更是被人們忽視——司馬遷的“天命觀”可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

①②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307~309、324~332頁。

③章學誠:《史通義全譯·原道上》,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6頁。

④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3年,第306~307頁。

⑤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13頁。

⑥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341~348、391、393~394頁

⑦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2036頁。

⑧司馬遷:《史記·外戚世家》,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970頁。

⑨司馬遷:《史記·孝武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485頁。

⑩司馬遷:《史記·日者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3215頁。

??司馬遷:《史記·龜策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3223頁。

? 吳象樞:《〈史記〉“卜筮決于天命”思想淺析》,長春:《長春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第96頁。

?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北京:中華書局,中華書局,1959年,第1477~1478、1479~1480頁。

??司馬遷:《史記·天官書》,北京:中華書局,中華書局,1959年,第1348~1349、1351頁。

? 司馬遷:《史記·陳丞相世家》,北京:中華書局,中華書局,1959年,第2062頁。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北京:中華書局,中華書局,1959年,第276頁。

?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北京:中華書局,中華書局,1959年,第2570頁。

? 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北京:中華書局,中華書局,1959年,第2878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清纯| 福利一区在线|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亚洲视频无码| 亚洲天堂福利视频|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第一国产综合| 天天爽免费视频|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在线国产欧美|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色综合手机在线|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国产91在线|日本|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h网站在线播放| 欧美a在线视频| 免费一级α片在线观看|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高清亚洲欧美在线看| 色天堂无毒不卡|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不卡午夜视频|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亚洲综合第一区|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国产香蕉|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99人体免费视频|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一本色道久久88| 成人一区在线|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91精品国产福利| 色天天综合| 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免费观看AV| 成人国产精品2021| 久久99蜜桃精品久久久久小说| 亚洲三级片在线看| 青青青国产视频| 国产视频你懂得|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国产精品19p|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色婷婷成人网| julia中文字幕久久亚洲| 国产内射一区亚洲|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国产青青草视频|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天堂亚洲网|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妇女| 91无码国产视频| 日韩色图区|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