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王婉迪



編者的話:
“如果世界因災難而崩潰,你最不需要擔心的是今天晚餐應該做什么”這是美國售賣“末日食品”商家的廣告語。西方不少國家都有很強的“末日情結”,老百姓平時就有儲備習慣,這次新冠肺炎全球蔓延,很多商家更是抓住商機,推出了各種各樣的“末日食品”。
最近美國一些大型連鎖超市開始推出“末日食物包”,顧名思義,就是到了世界末日也可以求生的食品儲備。“末日”是一種夸張的說法,是部分商家為了營銷產品所想出來的廣告詞,意在表示產品的儲備豐富,可以應對大型的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美國的許多大型商家都推出了此類產品,可以在實體店購買或者網上訂購。雖然看似太過夸張,但這種食品儲備方式備受歡迎,如今各大網站的“末日食物包”在推出的幾天內就已售罄。
這些食物包的價格從幾百美元到幾千美元不等。《環球時報》記者在網上看到一款售價157美元的食品包,上面寫著“兩周應急食品補給(每天1500卡路里)”。食物裝在一個黑色的塑料桶里,里面按照不同的食材分為一個個黑色密封袋,商家的描述顯示這些食物的保質期為25年,黑色密封袋一共四層,并且建議在斷電、自然災害、疫病流行期間食用。食物的內容包括奶酪通心粉、炒飯、薄煎餅、燕麥粥、土豆濃湯等。
最讓人驚訝的是那些價格高達四五千美元的超大食品套裝,里面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不僅有真空包裝的糧食、肉類,還有脫水的蔬菜水果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纖維素等搭配齊全,能夠滿足全面的營養需求,這五六百罐食品的體積也蔚為壯觀,放在一起堪比一個集裝箱,商家宣稱可以供四五個人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吃上一年,保質期也有二三十年之久,可以瞬間把家里變成一個“食物銀行”。
在美國,有一類人是“應急食品包”的忠實擁躉。在著名的美劇《生活大爆炸》中,里面的主角謝爾頓就是這么一個人,因為家里的常備應急食品包只夠他和室友兩個人吃,他甚至會拒絕有客人前來過夜,理由是如果發生意外,家里的儲備食物就會短缺。雖然只是一個笑料,但也能夠看出應急食品儲備是許多美國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為什么在很多人眼中似乎小題大做的“末日食物包”在美國如此受歡迎?其實早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英美等國家就已產生了對“世界末日”的憂慮,主要的恐懼來源于核戰爭、宗教沖突、經濟崩潰等,這種擔憂的心理在許多文學藝術作品中都有體現,也影響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那時候的人們就有修建防空洞、避難所、儲備生活物資的習慣。“冷戰”和“大蕭條”的出現更是堅定了人們應該隨時為意外事件做好準備的心理。上世紀60年代,“生存主義”一詞誕生,主要是指用儲備生存物資、學習生存技能等方式來防備以后可能會出現的災難。許多人認為這是因為美國這個國家從立國至今,并未在本土遭受過太大的災難,因此美國人普遍認為自己對大型危機的承受能力并不
是很強。另外,出于對政府的不信任感,許多人也有一種“與其等待救助,不如依靠自己”的思想,這些都是造成“末日食物包”脫銷的原因。
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下,大多數美國人即使不進行過分的食品儲備,也很喜歡在颶風、暴雪等自然災害或者流行病感染季節搶購一些食物和日用品。如果仔細觀察,超市里最先被搶購一空的都是罐頭食品、冷凍食品和瓶裝飲料。與中國人鐘愛生鮮食品不同,美國人從飲食習慣上本就不排斥食用大量的罐頭食品,也不會認為“末日食品”不夠美味。家家戶戶常備的食品大量都是午餐肉、速凍培根、真空沙拉醬和意面醬、盒裝的麥片等干燥、速凍、抽真空的半成品,甚至連雞湯和骨頭湯都有量產之后的軟包裝商品,加熱后就可食用,而這些食品的內容本來就和“末日食品”極為相似。所以“末日食品”從某種程度上只是把他們熟悉的食品換了名字而已。
“世界末日”的概念植根于西方文化中,讓美國人自幼就有一種“末日危機”,而近年來相關題材的書籍電影等風靡世界,更讓末日來臨的恐慌變為了一個經久不衰的主題。還有美國人說,如果真的有“末日”,需要的也絕不僅僅是食物,美國人家里一般會配備一個應急醫用箱,里面配有創可貼、繃帶、手套、常用藥品等。還會有一個應急的工具箱,包括各類電池、手電筒、頭燈、護目鏡等。▲
歐洲人把自家儲藏室變成“小超市”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歐洲的末日食品歷史非常久遠。”柏林洪堡大學歷史學者漢斯曼說,古代歐洲人為應對各種瘟疫、大規模的自然災害、戰爭,常常準備各種末日食品,比如黑面包、黃油、土豆等,以讓自己生存下來。
罐頭的發明讓歐洲的末日食品得到“升級”。18世紀末,率軍征戰四方的拿破侖為了解決打仗行軍時儲糧的腐爛變質問題,巨額懸賞能發明防止食品變質的技術。當時有一位叫尼古拉·阿佩爾的廚師,經過十年的艱苦研究,于1804年發明了玻璃瓶加上軟木及鐵絲緊緊塞著瓶口的罐頭技術,獲得了這份大獎。后來,英國商人彼得·杜倫研制出鐵皮罐。罐頭食品很快風靡歐洲,尤其在危機中成了“救命食品”。
如今,歐洲人一遇到危機都會購買末日食品,以防不備。新冠肺炎疫情中,歐洲一些電商平臺就推出各種末日食品包裹。比如,一種價格35歐元的包裹里有15盒罐頭,包括意大利面、西蘭花、草莓、雞肉、三文魚、土豆泥、豆類、黃油、香料等。這些都是即食食品,足夠在大多數世界末日的情景中存活兩周,其保質期長達20年以上。
歐洲公寓和獨立別墅大都設有地下室。歐洲人把它開辟為末日食品儲藏室。瑞士蘇黎世銀行經理斯特凡一家就有一個藏各種末日食品的地下室。記者看到,這里簡直就是一個小超市,分為六個貨架整整齊齊地擺放著米面、肉類罐頭、蔬果罐頭、飲料、酒類、零食等。“這些食品足夠我們一家四口吃上三四個月。”斯特凡說,“當然,我們不僅僅是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末日時期,也是為了應對平時可能出現的不測。我們平時準備好,就不怕災難突然降臨。”
甚至德國政府危機部門最近也公開提議,每個成年人為疫情貯備可供10天的末日食物。該部門還列了一張清單,包括至少儲備20升飲用水,3.5公斤米、面、土豆等主食,6.5公斤蔬菜和水果(也可以是罐頭),2.6公斤奶制品,1.5公斤魚、肉、蛋或全蛋粉,0.4公斤油脂,不需要加熱或煮熟的食物(糖、蜂蜜、巧克力、速食肉湯、硬餅干等)。這份清單可以保障每人每天2200卡的熱量攝入。而德國也在150個秘密地點儲藏了80萬噸末日糧食。
記者觀察到,歐洲人挑選末日食品很講究葷素搭配,既有脂肪和蛋白質豐富的肉類,也有富含碳水化合物、鉀、維生素的土豆,還有提供硒和維生素D的菇類。同時,為了讓末日食品的種類多樣化,營養更豐富,更均衡,還會加些草藥茶等保健品。
“歐洲人的末日食品情結折射出歐洲人的憂患意識。”漢斯曼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危機越來越多的時代。我們無法預測災難何時到來,但我們可以提前做好準備。”▲
日本防災食品,米飯套餐最受歡迎
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許黛如
日本經常發生地震、臺風、洪水等自然災害,也正因此,日本人擁有很強的防災意識和豐富的防災知識,家家戶戶都常備“防災食品”,以備不時之需。
筆者剛到東京時,發現房東提前在要出租的房子里放置了急救包和防災食品,還有幾瓶飲用水。當時還覺得很奇怪,直到后來參加了學校組織的“防災訓練”,才知道防災物資的重要性。因為一旦發生災難,交通癱瘓,超市或便利店的食品可能無法正常供給。再加上水、電、天然氣等一旦停供,基本的生活將很難維持。
日本各地方、機關團體等多設有防災倉庫,一旦遇到災患,便“開倉”將所儲物資分發給民眾。如2019年東京遭遇超強臺風,筆者和朋友躲在家附近的區政府避難時,就領到了壓縮餅干和罐頭。
但當遭遇嚴重災害時,政府準備的防災食品在分發時可能會有延遲,所以日本政府鼓勵民眾最好提前在家中備好防災食品。此外,日本也有大量普及防災食品、合理準備食物知識的網站,從準備防災食品的重要性到從何處去購買、購買多少合適、推薦購買清單等都十分詳細介紹。畢竟在遭遇災難時能吃上溫暖的食物、保證營養的補充和身體健康是頭等大事。
日本農林水產省還制作了譬如《如何準備防災食品》的手冊,里面詳細記錄了普通家庭準備防災食品的建議和購買清單。如最好準備一周以上的食物;每人每天保證1升左右的水;準備兩三袋2公斤的大米、六七大包方便面以及壓縮餅干、海鮮罐頭、速食蔬菜包等。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防災食品與美味無關。但事實上,日本商家推出了很多好吃且方便的食物,甚至還定期舉行“防災食品大賽”。在2019年舉行的賽事中,獲得“美味金獎”的是咖喱飯,這種食品不需要加水加熱,在常溫下食用也非常美味。近些年,日本還流行起了“防災食品套裝”,由商家配好不同口味的食物裝到一起。其中位于熱銷榜第一位的是消防館推薦的米飯套裝,內含12種口味不同的米飯,如松茸飯、紅豆飯、蔬菜飯、雞肉飯、咖喱飯等,售價為3600日元(約250元人民幣),保質期為5年。
日本常見的防災食品保質期為3年、5年、8年,但近幾年有商家還推出了可以保存25年以上的“生存食品”,采用高度的干燥處理,然后采用獨特的工藝打造成密封食品包裝罐,消費者只要在常溫下妥善保管,即可實現25年的超長保質期。這種食品不必幾年就更換,減少了麻煩和浪費。這種食品種類豐富,簡單易操作,只要將熱水倒入即可食用,但售價比普通防災食品要高,一人份的單餐價格約為400日元(約27元人民幣)。
此外,近些年日本還出現了寵物用防災食品。雖然災難發生時人是第一位的,但貓、狗等寵物對很多人來說也是重要的“家人”,因此現在關于寵物的防災食品也能夠在日本的超市或網上輕松購買。▲
環球時報20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