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史記》有句名言說:“言能聽,道乃進。”認真傾聽才能有所得,幸福都與此相關(guān)。有時我們會覺得父母長輩太嘮叨,便不以為然地敷衍或打斷他們說話,但也許應該反省自己,為什么不能讓父母將愛意說完?
朋友、陌生人亦是如此,給人的印象好壞,不在于自己打扮得有多精致,而在于你是否能夠謙遜待人,善于傾聽;反之,那些不等人把話說完便打斷的人,身邊的人也容易與他漸行漸遠。
一位年輕的母親,為了驗證自己教子有方的成果,當著一堆親戚的面,把兩個蘋果喜盈盈地給了年幼的兒子。她滿懷期待地等著兒子把其中一個蘋果送給自己,就像自己平時教育他的那樣。
誰知,兒子接過蘋果后,看都沒看媽媽一眼,就朝更大更紅的那個蘋果咬了一口。年輕的母親覺得面子掛不住了,正準備斥責兒子的時候,耳邊傳來奶聲奶氣的聲音:“媽媽,你吃這個蘋果,我嘗過了,不酸!”
媽媽的眼淚瞬間就流了下來。
有時候,人和人之間天大的矛盾,其實只是一場小小的誤解。之所以有小小的誤解,是因為浮躁的心,以至于沒有一點點耐心來等一個簡單的回答。我們總是走得很急,就連在交談上,也容不下言語的緩緩之勢,卻不知有多少動人的美好都被那浮躁的內(nèi)心所抹去。沒有誰可以忙到連等待別人表達的時間也沒有,因此他們?nèi)钡牟皇菚r間,而是素養(yǎng)。曾有一位不惑之年的民間科學家參加了一檔科教節(jié)目,并大膽地向觀眾提出了自己關(guān)于未來的設想。
未來的一切幻想是不切實際的,于是當他說到一半時,便不斷受到現(xiàn)場嘉賓評委的嘲諷與打斷,場面略顯尷尬。事后,嘉賓評委的行為引來了眾多網(wǎng)友的反感。
無論是公眾人物與否,等別人把話說完是最起碼的尊重。在急急忙忙地給予他人否定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否定自身的形象。
無論是友情、愛情還是親情,之所以有人能將這三種最神圣的感情駕馭得至純至重,離不開傾聽的能力。
德國作家黑塞在《鄉(xiāng)愁》里有一句話說:“到現(xiàn)在,我逐漸領悟,我只不過是瞇著一條縫看世界而已。”
我們也許會急于表達,急于否認,何不讓自己舒服自然地、用耐心和時間去等一個回答呢?
善于傾聽的人,便是用無聲的言語默默地激勵著那些訴說的朋友砥礪前進,它的力量等同于一個愛的擁抱,強大并且深入人心。
心里靜,哪怕周圍混亂,內(nèi)心也是平靜的。有修養(yǎng)的人,就算心里一時波濤洶涌,也會迅速平靜下來,外表更是波瀾不驚,給人成熟穩(wěn)重的印象。
古語云:“智者先思而后言,愚者先言而后思。”“水深流緩,語遲人貴。”水深故而平靜,語遲故能深遠。
人生之大境界莫過于此。
(摘自《今晚報》)(責編 拾谷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