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拾瓔

我有兩個孩子,女兒目前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讀大二;兒子讀初三,成績在班里名列前茅。這兩年不斷有家長向我咨詢:“你家孩子這么優秀,你是如何培養的?”
我的一個觀點是:與其督促孩子學習,不如引導孩子愛上學習。
培養孩子的學習內驅力是一個綜合用力的過程,不要指望一個辦法就讓孩子愛上學習,最切實有效的辦法是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書讀得多了,自然而然地就會化成各種能力。培養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讓他在書的海洋里遨游。通過閱讀,汲取書中各方面的知識,最后將知識轉換成力量,轉化為學習的自我驅動力。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方面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保證閱讀質量和閱讀數量;二是保證閱讀的持續性、連貫性,保證每天固定時間進行閱讀,并堅持每日閱讀。
與此同時,家長自己的行為最為關鍵。
第一,貼近孩子的心,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親密和諧的親子關系能生發出一切美好的東西,包括孩子在學習上的自覺性。當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關懷,他開始愛上這個世界,并主動向外探索,于是有了學習的后天動力。當孩子聚精會神做事時,父母只需陪伴,不用過多地干涉,由此激發孩子的學習自主性。
第二,家長要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家長的榜樣是一個無聲的激勵。要想孩子努力學習,家長自己首先要努力工作,讓孩子看見一個努力的、上進的、積極的、追求卓越的你,讓他在你的行為里,看見“付出和所得”之間的關系,領悟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涵義。
先生自己開公司,初創業時經常遇到各種困難。公司業務平穩后,他會在飯桌上用很輕松的方式,跟我們講述他是怎樣一步步解決問題的,如何險境求生的。他也不斷講他對公司未來發展的憧憬,講他如何帶領員工,講人應該怎么奮斗。
我熱愛寫作,經常跟兩個孩子說我是如何學習寫作的,如何由一開始的一竅不通,到把稍縱即逝的靈感變成一篇好文章的;我熱愛跑步,我也會跟他們分享跑步帶給我的快樂和收獲。
我和先生都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把自己克服困難、不斷堅持、不斷完善的心路歷程,以及從中獲得的成就感講給孩子們聽。我想,孩子們正是從我們身上體會到學習是快樂的、有趣的,是可以創造成就感的。因此在學習上,兩個孩子總是很主動,并且總能從學習中找到樂趣。
第三,關注孩子的學習進度,關鍵時幫他清理學習障礙。
隨著年級升高,孩子的學習可能會遇到困難,從而導致成績下滑。當孩子考得差時,家長不要抱怨孩子,應當幫助孩子找到學習上的卡點,然后幫他打通理順。孩子一旦從這個難點上跨過去,學習上就會豁然開朗。
兒子初一時怕上物理課,第一次考試只考了56分。我先仔細研究他的物理作業,找到了他卡在什么地方。然后,我跟他商量突圍的方法,將難點個個擊破。半個學期后,兒子的知識盲區一個一個被消滅,慢慢找到了學習物理的信心,物理成績也逐漸提上來了。一直到現在,他的物理成績還是名列前茅。
學習不是“我努力”,而是“我愿意”。當孩子有了自信心,這就相當于在他心里安裝上了學習發動機,他追求更大優越感的動力就會被激發出來。自我驅動力一旦形成,一切便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陳福民摘自《莫愁·家庭教育》)(責編 拾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