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房清江 江德斌
人臉,承載了重要的身份信息,而在技術面前,人臉正成為辨認個體身份的重要數據。從上班打卡到消費支付,從安保檢查到酒店入住,從應用軟件到視頻娛樂,人臉識別技術正廣泛應用于工作、生活的各個領域。對此,有人感嘆科技的進步,也有人質疑“我的臉到底屬于誰”?
前不久有媒體報道,浙江一小學的“科學小隊”在課外科學實驗中發現,只要用一張打印照片就能輕松破解某智能柜的“刷臉取件”系統。如此結果,令人深感恐懼。人臉識別信息若有泄露,對公眾的隱私破壞將是毀滅性的。因為人臉、基因、虹膜、指紋等個體生物信息是伴隨終生、不可更改的。
相關部門應組織專家學者,對人臉識別技術在現實運用中的安全隱患、隱私風險等予以評估,并建立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探討相應監管制度甚至立法,規范人臉識別的信息采集、運用程序、隱私邊界。
人臉識別技術的本質是,“人臉”這一個人重要生物特征的數據化,變成一串串精準的信息代碼,可存儲、可復制。如今,人臉識別技術成為個人財產、安全防護等交互的重要憑證,但其驗證過程可能存在安全漏洞。因為之于信息設備,它驗證的不一定是生物意義上的人臉,而是相關的信息數據。
“人臉”信息是公民個人信息中最容易獲得的,因為每個人的臉都暴露在外,圖像、視頻等信息采集無處不在。這正是技術創新“雙刃劍”的現實體現。人臉識別技術沒有原罪,關鍵要對技術應用的社會效果和安全風險進行預估與判斷,科學地興利避害,從而有節制地加以運用。
在生物識別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數據泄露造成的風險不容忽視?;ヂ摼W上,用戶的個人信息數據頻遭泄露,身份證號碼、手機號、銀行賬號等,均被公開售賣。如果不法分子將人臉數據與其他個人數據相結合,將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用戶數據,若用于違法犯罪活動,可以輕易騙過很多人,甚至騙過部分安全系統,后果不堪設想。
因此,對于人臉數據安全問題應早做準備,監管部門需加快制定相關法規,對人臉數據的采集、保存、利用等程序進行規范,嚴厲打擊非法倒賣、利用人臉數據的行為,保障公眾信息安全。
(小度摘自《邯鄲晚報》
2019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