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證據裁判原則,證據必須同時具備證據能力和證明力,證據能力評價的一份材料是否具備證據的資格;而證明力是在具備證據能力基礎上討論材料的證明程度問題。從我國立法理論和司法實踐看,重證明力與輕證據能力規則的現象普遍。本文通過辨析證據能力和證明力,希冀將不具有證據能力的材料排除在外,進一步貫徹落實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關鍵詞:證據能力;證明力;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一、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的概念及關系
證據能力,亦稱證據資格,是指證據資料可以被用為證據的資格,在英美證據法上,又稱為證據的可采性。證據能力系法律問題,可以由法律加以限制,如規定違法方法獲得的口供不得作為證據使用等。從證據屬性看,證據能力所要解決的是證明案件事實是否存在的證據資格或條件。
證明力又被稱為證據價值,是指證據對證明案件事實的作用與價值,即證據對于事實的裁判者形成心證的影響力,包括證據的可信性和狹義的證明力兩個方面。
證據能力與證明力之間具有邏輯遞進關系,證據能力是證明力的前提,缺乏證據能力就不具備作為認定案件事實根據的資格,自然也就談不上證明力。在英美法系中,在由陪審團參與的案件中,證據能力由職業法官裁定,證明力由陪審團本著理性和經驗自由判斷。而在大陸法系以及我國的參審制下,證據能力與證明力由法官與陪審員共同審查判斷。
二、中國理論及司法現狀
(一)理論現狀
在我國的法律和司法解釋中,并未對證據能力和證明力作出明確劃分。關于證據的證明力,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04條“對證據的證明力,應當根據具體情況,從證據與待證事實的關聯程度、證據之間的聯系等方面進行審查判斷”,可知對證據的證明力的有無及大小并未做明確規定,由審判人員依照自由心證來判斷。而對于證據如何才能具有證據能力,我國法律和司法解釋亦未作明確規定,學術界對此問題探討也不多,而多是研究證據的屬性問題,即通說所主張的證據必須具備的客觀性、關聯性、合法性(下稱證據“三性”)。
(二)司法現狀
司法實踐中,由于過于重視證據的關聯性和客觀性,未能在證據能力認定上做好嚴格把關,從而導致“假象印證”。如在聶樹斌、盧榮新案件中,最高法的判決書中也未嚴格區分證據的證據能力與證明力,對于某些不具有證據能力的證據皆以證明力明顯不足予以概況。正是司法實踐中未將證據能力與證明力作明顯區分,才使得某些不具有證據能力的證據進入司法審判中,導致冤假錯案發生。上述兩個案件因缺乏證據能力的證據被錯誤的作為定案的根據是導致錯案的原因,即非法證據沒有及時得到排除,導致錯案發生。
三、日本理論及司法現狀
根據日本的《刑事訴訟法》,在下列情況下可以肯定證據能力:(1)有自然的關聯性,指對于將要證明的事實具有必要的最小限度證明力,沒有這種證明力的證據,就沒有自然的關聯性,調查沒有自然關聯性的證據是徒勞的,因此否定這種證據的證據能力。(2)有法律的關聯性,指即使是有自然關聯性的證據,如果存在導致該證據的證明力可能出現錯誤,認為證據沒有法律的關聯性時,也否定該證據的證據能力。(3)沒有違反禁止證據的規定,指即使是有關聯性的證據,如果采用該證據可能危害正當程序或者需要保護某些更很重要的利益時,禁止采用該證據,非法收集證據排除規則就是典型例子。另外,日本《刑事訴訟法》第318條規定“證據的證明力由法官自由判斷”,這項原則叫自由心證主義。判斷證據的證明力不需要外部的制約,而是依靠法官的理性,但自由心證主義當然不允許法官恣意判斷,而要求法官根據經驗法則、邏輯法則進行合理的心證。證據能力制度把沒有證據能力的證據排除在判斷對象之外,間接地保證自由心證的合理性。對于證據的證明力不能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斷時,應當說是事實不清。在這種情況下,檢察官不舉證時,應根據“疑罪從無”的原則認定無罪。
四、完善路徑分析
(一)完成“三性”向“二力”轉換
在傳統證據法理論與實踐中,提到證據問題必然會討論證據的 “三性”即合法性、客觀性、關聯性。這與本文提到的“二力”即證據能力和證明力具有很大的差別,由前文對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的闡述,筆者認為在證據問題上,應更重視“二力”,原因如下:(1)證據“三性”的論證不具有邏輯上的先后順序,故司法實踐中更難以保障證據合法性的首要地位,與此相反,采用“二力”結構則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缺乏證據能力就談不上證明力,故證據能力是討論證明力的前提。(2)證據“三性”理論易導致“假象印證”,實踐中很多冤假錯案就是因為,表面上證據在“三性”上能相互印證,但實際上卻缺乏證據能力。故在司法實踐中,有必要盡快完成“三性”向“二力”的轉換。
(二)改進和完善證據能力和證明力規則
目前,我國已制定眾多證據排除規則,但在規則落實上仍缺乏有效的監管,致使許多不具有證據能力的證據作為裁判依據,加之我國現有的證據能力和證明力區分規則不完善,導致很多審前收集到的證據材料“一股腦”直接轉化為庭審證據,無證據能力的證據材料影響法官的自由心證,對當事人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有必要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以保障證據能力規則的實際效果。如:改進并完善現有的證據能力規則體系,強化規則的可操作性;提高法官對證據能力的評判水平;有效保障當事人的證據能力異議權等。通過綜合運用上述措施,確保證據能力規則有效落實,從而將不具有證據能力的證據“排除”在外。
五、結語
厘清證據能力與證明力之關系,有利于貫徹落實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將不具有證據能力的證據材料排除在外,而對于具有證據能力的證據,再由法官依據自由心證去評判其證明力大小,以減少冤假錯案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縱博.我國刑事證據能力之理論歸納及思考[J].法學家,2015(3):72-85。
[2]李勇.重視證據能力與證明力之證據判斷功能[N]. 檢察日報,2017-12-31(003).
[3] [日]田口守一.《刑事訴訟法》[M].張凌,于秀峰譯,北京: 法律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黃秋(1995.08—),女,四川宜賓人,成都市雙流區四川大學訴訟法學專業 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