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司高管作為公司事務執行的重要參與者,高管的履職行為對于公司利益的維護,以及市場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高管違反義務的行為必然對公司和市場有著極大的破壞。當前我國法律規定了公司高管的相應義務,但司法實務中準確認定行為的違法性仍存在一定的困難。對此,筆者在分析高管法律地位的基礎上,結合立法和具體司法裁判,提出一定的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公司高管;忠實勤勉義務;違反認定
一、高管法律地位概述
公司法從其調整的法律關系來看,主要分為“內部法律關系”和“外部法律關系”兩個維度。公司從其法律權屬上來說是股東共同出資設立的組織,其內部的權力和利益分配必然產生內部法律關系。公司內部有一層重要的法律關系即董監高與公司的法律關系,這也就是公司內部的執行機構、監督機構與公司的關系。在這一對法律關系中,必須明確董監高作為公司經營決策的機構,其利益與公司的利益并不能劃等號。
高管作為公司內部的重要組成,法律賦予了其獨立的法律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2018年,以下簡稱《公司法》)在第二、四章中規定了其設立程序,且在第六章中規定了董監高的資格和義務。高管法律地位指高管的權利、義務在法律上的具體表現。《公司法》第216條以列舉的形式規定了高級管理人員的范圍,指公司的經理、副經理、財務負責人,上市公司董事會秘書和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人員,而我國《公司法》對于經理的概念沒有做出嚴格的定義。
就高管與公司的法律關系,當前法律層面并未予以明確的界定。一方面,在學理上,關于高管與公司的法律關系,主要存在著英美法系的代理關系說、大陸法系的委任說以及英美法系的信托關系三類學說。根據我國現行《公司法》第49條的規定,我國更偏向于大陸法系的委任說,即高管主要是基于董事會聘任,經營管理公司。另一方面,在司法層面,關于高級管理人員的認定問題。狹義地理解,高管也即公司內部的高級管理人,執行公司出資人的決策。在司法實務中,法院對于高管的認定不僅從形式上進行審查,還對于其職權進行實質的審查,從公司內部章程、職權范圍和任命程序等方面進行考量。綜上,本文討論的公司高管指執行公司事務,負責經營管理,擁有一定自由裁量權的公司內部人員。
二、公司高管違反義務的立法分析
公司高管作為公司事務的執行者,在市場經濟中,一方面要構建對于高管的激勵機制,賦予其自由裁量權,充分發揮其個人才能;另一方面要關注高管履職的合法合理性問題,尤其是履職范圍涉及公司核心利益或者技術的人群,更需要對其行為予以一定的規范約束。
我國現行《公司法》以列舉和概括相結合的形式對于高管行為以及高管損害公司利益的情形予以了一定的規定。主要包括以下條款:《公司法》第21條對于高管提出了不得損害公司利益的要求;《公司法》第147條規定了高管對公司的忠實、勤勉義務;《公司法》第148條規定了高管不得從事的行為,即高管從事第148條前7款規定的任一行為,均構成對于公司利益的損害。第8款作為兜底的條款,適應新型的高管損害公司利益的行為。但不論哪一損害行為,其均違反了高管的忠實、勤勉義務;《公司法》第149條概括性地規定了高管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章程規定的,造成損害的,需要承擔責任。此外,《公司法》第151條規定了高管損害公司利益,公司以及股東具有提起訴訟的權利,規定了股東派生訴訟制度。
由此可見,關于公司高管的義務主要規定在《公司法》第147條,即高管對公司具有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這也是當前司法實務中界定高管行為是否構成損害公司利益、承擔相應責任的主要依據。
一方面,勤勉義務即董監高積極的作為義務,要求董監高在市場競爭中要積極地應對市場的挑戰,作出正確及時的商業判斷,積極地為公司的發展謀福利,而不得篡奪公司的商業機會,損害公司的利益。
另一方面,忠實義務包括積極地保護公司利益,以及董監高在執行職務的過程中要避免的行為,即盡到相應的不作為義務。相應地,就公司而言,應維護高管的正當履職,打擊高管違反義務的不當行為。對于這一點,在我國公司法以及其他法律規范中均有所體現。忠實義務的核心是不得為了自己的個人利益而犧牲公司利益,主要表現在競業行為,與公司的交易行為以及對取得金錢利益的限制。
司高管違反義務的司法建議
公司對于公司高管而言,更多的是企業家們發揮自身聰明才智和對市場獨到見解的工具,法律在較大的程度上保障了公司高管的自由意志。一般情況下,董事會和經理在權限內或者依決議行使的行為,對公司和股東不負賠償責任。對于公司的法律責任,董監高僅在其行使不正當的行為時需要承擔責任,對于正常的業務行為以及因股東的過錯導致的公司利益受損,董監高在較大程度上取得豁免的權利。為迎合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公司法》在歷經多次改革后,越來越倡導公司內部的自主權,尤其對于有限責任公司,考慮到其內部的人合性,在法律的一般性規定外,大多以“兜底條款”的形式賦予了公司章程等一定的自由。
由于我國當前未規定商業判斷規則,為更好地把握關于高管行為的司法認定,筆者選取了涉及高管行為損害公司利益近40個案件,就案件事實和法院裁判等內容進行對比分析,在此基礎上,就高管違反義務的司法認定而言,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予以把握:
第一,明確公司法的禁止性規定,判斷高管行為是否屬于被公司所禁止。若高管的行為不屬于公司法所禁止的,此時一般不認定為違反公司利益;第二,把握公司法領域的通常理解。部分法院在考量高管的行為時,采取的是比較該高管行為與其他高管處于同樣地位、面對同樣處境通常可能采取的措施。若高管的行為是一般高管大多采取的措施,則認為其行為不違反相應的義務;第三,關注商事慣例。高管的行為若符合我國一般商事的慣例,對于一些疑難或者新型案件,則很難要求高管作出與商事慣例相異的行為;第四,充分尊重高管的法律地位以及獨立進行商業判斷的權利,合理區別商業風險與高管侵權的區別。通過借助審計報告等專業的說明,以此辨別正常合理的商業風險與故意侵權,若屬于正常的商業風險,哪怕公司的利益受到一點損失,也不能就此認定高管的行為違反義務;第五,把握普通人或者正常人的理性,即高管的行為與一般員工的職權以及工作范圍需要相區別;第六,存在外部的侵權人或者高管行為屬于公司法領域外,即使公司的利益遭受到一定的損失,此時高管的行為不應當認定為違反義務,對于公司利益損失應當向外部侵權人主張;第七,了解國際公認的規則,若高管的行為符合國際公認規則,則高管的行為具有善意;第八,關注其他生效裁判的司法認定。法院在審理案件時,需要了解其他的相關案件。刑事案件中,對于高管行為的認定,為民商事案件法院的認定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綜上所述,對于屬于善良管理人的公司高管,法律給予了其較大的權力與自由,公司作為其發揮智慧的平臺。在司法實務中,就高管行為違反義務的司法認定而言,法官必須平衡高管自由裁量和公司利益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準確認定高管違反義務的行為,保護高管正當執行事務的行為,賦予高管較優的利益激勵機制,有利于激發公司高管的履職熱情,維護公司的利益,促進公司資產的社會化運營,保障公司在市場經濟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結? 語
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競爭,董監高擁有較強的市場嗅覺,具有專業的公司戰略判斷與定位,關系到公司重大決策的實施以及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等核心問題。公司高管是否盡到相應的義務,不僅關乎公司內部,對整個市場經濟的發展也有著一定的影響。公司高管的自由裁量權保障了高管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但也存在著高管違反義務,損害公司利益的潛在危險。
公司作為市場經濟中重要的經濟主體,把握好公司高管行為與公司利益兩者之間的平衡,有助于整個社會商業意識的形成,推動社會的創新發展,有利于社會各項資源的合理利用,推進市場經濟的發展,更好地做到物質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因此,明確公司高管的角色以及地位,準確認定高管違反義務的行為,保護高管的正當履職行為,能夠更好地發揮公司高管的社會作用,維護公司的利益,促進我國的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慈蘊.公司法原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2]金曉文.中國公司法原理與適用[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7.
[3]陳潔.商法界論集第一卷:公司法改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
[4]馬一德.公司治理與董事勤勉義務的聯結機制[J].法學評論,2013,6.
[5]荊天星.淺析董事的注意義務與忠實義務——兼就美國公司制度與中國公司法的比較[J].特區經濟,2014,10.
[6]周林彬,文雅靖.公司高管違反信義義務責任的司法適用現狀與完善[J].求是學刊,2014,4.
[7]謝增毅.公司高管的勞動者身份判定及其法律規則[J].法學,2016,7.
作者簡介:黃路婷,女,漢族,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浙江臺州。
課題: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2020年度學生科研項目:公司高管違反義務的司法認定案例研究(項目編號:2020SYB014)